如果妳有以上情況,那麽妳有社交恐懼癥。
有社交恐懼癥的人經常會感到被別人負面評價,從而導致不自信、自卑、尷尬、羞辱、抑郁。
社交恐懼會使人不斷回避社交,無法發展正常健康的人際關系,使人感到孤獨和無力,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壹個人的職業發展、愛情婚姻質量和心理健康。
那麽如何克服社交恐懼呢?
澳大利亞暢銷書作家托拜厄斯·阿特金斯(Tobias Atkins)在《我並不孤獨》壹書中分享了他與壹種嚴重的社交恐懼癥作鬥爭並最終獲勝的故事。
在這本書中,他指出了許多社交恐懼的原因,並給出了克服社交恐懼的實用技巧和策略,有助於我們減少社交壓力,在社交場合中感到舒適和自在。
要真正克服社交恐懼,首先要明白為什麽我們會如此害怕社交。
1,過往“創傷”經歷
作者認為許多社交恐懼癥患者都出生在壹個“嚴厲”或“專制”的出身家庭。他們從小就需要按照父母的意願說話做事。如果不能讓父母滿意,父母會不高興甚至當場發脾氣,然後訓斥懲罰。
這會導致他們從小就學會“聽話”的防禦方法,從而獲得父母的愛。即使長大了,他們還是會按照這種習慣性的思維方式行事:“我需要聽話、順從,這樣才能被愛,才能安全。”
所以很多有社交恐懼癥的人不知道如何拒絕別人。他們覺得自己壹定要做個好人,否則會被別人排斥和討厭。
另壹方面,家人過度的“評判”,如“我家孩子不爭氣,註定壹事無成”“我家孩子不愛說話”,以及成長過程中痛苦的社交經歷,如拒絕表白、言語嘲諷等,都會影響壹個人正常的社交發展能力。
如果壹個人總是被嘲笑,被拒絕,被告知自己壹無是處,他的大腦會形成壹種機制,即自動將社會交往與潛在的巨大痛苦聯系起來。
為了保護自己,他會隱藏真實的自己。為了避免受傷,他會遠離那些讓他痛苦的社交場合。
2、請思考
很多社交恐懼癥患者特別註意別人的看法。他們害怕被討厭和被貶低,總是想盡辦法“討好”和“討好”別人,導致自己的情緒很容易被別人影響。
如果他們受到大家的喜愛,他們會感覺很好;另壹方面,如果他們受到批評或聽到壹些對自己不好的評論,他們會感到很受傷,並會在心裏憋好幾天。
這就是為什麽社交恐懼癥總感覺很累。他們的重心都在別人身上,生怕因為自己的壹些言論和行為讓別人不開心。
正是因為這種取悅者的思維,社交恐懼總是過於“危言聳聽”,總是過於擔心社交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和負面評論。
3.把別人的意見當成事實
因為這種討好的思維,社交恐懼癥的人很容易把別人的話當成“聖旨”,認為別人的話是對的,比如“她很醜”、“他是個失敗者”、“他真的很難接近”。
壹旦不加區分地相信別人的評論,就會誇大自己的缺點,或者把不屬於自己的東西當成自己的特點。
這些負面的評論和觀點會成為他們的枷鎖,讓他們無法或者不敢做真實的自己,而別人越是不確定,越是不討人喜歡,他們就越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4.持有頑固的消極信念
俗話說“壹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每個社交恐懼者壹定都有過人際交往失敗和痛苦的經歷,從中形成了壹些負面的信念,導致他們缺乏采取行動的勇氣和信心。
這些消極的信念包括:
作者認為,如果壹個人對自己的信念深信不疑,那麽他就會朝著堅定信念的方向行動。信仰就像壹個自我實現的預言。妳怎麽看待自己,妳會找到相應的證據。
如果妳認為自己內向、害羞、不善交際,妳的大腦會傾向於尋找證據來支持妳的信念,然後過濾掉所有妳不害羞的情況。
即使有人告訴妳,妳很友好,很善於傾聽,很好相處,妳也會拒絕這種好意,固執地認為別人是這麽說的,要麽是客氣,要麽是假惺惺。
害怕社交的人越是持有這些消極的信念,他們就越難社交。
那麽如何克服社交恐懼呢?
1,擺脫受害者思維
很多社交恐懼癥患者都有壹種“受害者思維”,比如
筆者認為,要克服社交恐懼,就要擺脫這種帶著壹點怨恨,渴望別人同情的“受害者思維”。
我們必須對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負責,而不是責怪外界因素。壹旦我們願意為此承擔責任,改變就會開始發生。
因為我們相信什麽,不相信什麽,其實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我們是什麽樣的人,應該由我們自己決定,而不是別人。換句話說,即使別人對妳說了難聽的話,只要妳自己不相信,也無法讓妳相信。
當我們不再把自己當成“受害者”,而是當成壹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時,那麽就意味著我們在奪回自己生活的主導權。
2.停止取悅他人,轉而接納自己。
作者指出,當我們取悅他人時,背後其實有壹個潛臺詞,那就是“我覺得我不夠好,所以我需要假裝成妳喜歡的人,這樣妳才能喜歡我,贊美我。”
不喜歡自己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身材不好,懶惰,陽光不夠,總是悲觀等等。其實每個人都有缺點,即使站在金字塔頂端的人也會覺得自己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壹個人無論普通還是優秀,都會有人說他壞話,也會有人嫌棄他,這是公平的。
在有限的生命中,通常有幾個人非常愛我們,也有幾個人非常恨我們。其余的都是不痛不癢的關系。
所以我們應該認識到壹個簡單的道理,不是每個人都必須喜歡我們。為了滿足別人的期望而活著,妳只能過別人的生活。
我們越不在乎別人是否喜歡和贊同我們,我們在社交場合中就越不會感到不自在。
換句話說,我們和自己相處得越和諧,越舒服,就越能接納自己,在社交場合就越不會坐立不安。
我們和自己的關系是此生最重要的關系,也是我們唯壹能掌控的關系。我們對待自己的方式,其實決定了別人如何對待我們。
3.認識到“觀點和事實”是兩回事。
有壹句名言:“人們所處的最大監獄是對他人觀點的恐懼”。
尤其是當別人對我們有負面評價的時候,我們很容易陷入抑郁和自卑。但是作者告訴我們,在大多數情況下,別人的看法是非常主觀的,很多都是基於感覺和感受,並沒有經過理性推理的驗證。甚至有很多偏見和刻意的攻擊,他們說的不壹定是事實。所以,不要把別人的想法看得太重。
區分“意見和事實”這兩個概念非常重要。只有認清這壹點,我們才不會輕易把別人的想法當成真理來接受,我們的情緒也不再輕易被別人左右。
在書中,作者還引用了美國暢銷書作家、演說家韋恩·戴爾的話:
完全無視別人的想法可能不太實際,但至少不要把別人的聲音當成我們前進的巨大攔路虎。
4.改變態度,質疑消極的信念。
就像別人的看法不壹定是真的壹樣,壹些對自己的負面看法也不壹定是真的。
作者建議,在面對社交恐懼時,我們應該列出自己所有的負面信念,然後逐壹測試。妳可以試著問這個問題:
在妳的腦海中過壹遍所有這些問題,然後重新組織妳的信念,用更積極更好的信念來代替它們。
例如:
美國脫口秀主持人奧普拉·溫弗瑞說:“歷史上最偉大的發現是,壹個人可以通過改變態度來改變自己的生活。”。
如果妳始終相信自己無法改變,註定要孤獨壹生,那麽妳永遠逃不出不是我強加的恐懼。
如果妳永遠過不了社交這道坎,那就意味著妳以後在與人交往時,在任何情況下都會繼續感到不舒服和“受傷”。
5.改變自我形象
壹個胖子,減肥之後,如果心裏還覺得胖,就很容易反彈。如果中了彩票的人還覺得窮,他很快就會變得壹貧如洗。
社交恐懼癥也是如此。如果他覺得自己不善言談,內心害羞,那麽當他偶爾表現出健談外向的壹面時,就會覺得這不像自己,覺得這很怪異,很不真實。
要克服社交恐懼,我們在行動上要更加大度和自在,同時內在的自我形象也要相應改變。
我們內心應該看到壹個有社交自信的人。只有內外壹致,我們在與他人交往時才不會感到不和諧。
當我們壹步步采取相應的步驟,用積極的思維取代消極的思維,真正接納自己,我們的生活就會被改變,妳會逐漸發現妳願意走出家門,喜歡結交新朋友,享受別人的陪伴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