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彩票開獎 - 我總是故意把自己的人生弄得很糟糕

我總是故意把自己的人生弄得很糟糕

如果給當初極力向完美主義發展的自己列壹個遺憾或錯誤清單,那壹定是這樣的吧:

前段時間在看動漫《XXX Holic》,有這麽壹幕:故事主角塗繪小姐在壹開始選擇了在等待紅燈的馬路旁,對著闖紅燈的摩托車邁出腳步,做出了在旁人看來是碰瓷或者自殺的行為,事後進了醫院。她醒來後第壹句話是:“又這麽做了呢。”而女主侑子因有強大的預知與解決靈異事件的能力,在其下手四月壹日君將塗繪小姐帶到店裏後,開始為對方進行了壹番分析與解說。

塗繪;“我想忍住,想做卻不能做的事情的心情。”

侑子:“比方說,如果中了壹億日元的彩票,妳會去兌現嗎?”

塗繪:“我想我不會去的。不知道從什麽時候開始,明明有明顯正確的選擇擺在我眼前,卻不知不覺地做出與其相悖的選擇,結果總不出意料的失敗。”

侑子:“何謂對,何為錯,每個人的標準都是不同的,幸福也是如此。只要是自己下定義覺得是對的就行了。即使這樣妳還是想忍住嗎?”

塗繪:“是,畢竟這是不正常的”。

侑子:所謂幸福,也可以說是與自己的壹種交易,與自己的約定,也就是說不付出努力是不行的。結果歷經千幸萬苦,自己什麽都沒得到的話,就是違反了自己的契約,於是必須付出代價,對自己也是如此。”

這段對話壹直覺得很經典。

沒有人會理所當然的去接受陌生人的恩賜,畢竟十分可疑。但如果在情況明朗的條件下去接受,那同時也要付出相等的代價。比如人類壹直有贈禮和回禮的習慣,有些人出於不願意欠對方人情,所以得還,也有些人當做是種自然習慣而以回贈,是種美好品德。妳把桃子贈予我,我以李子作回贈,大家彼此相互贈答,禮尚往來,是種大社會之下的和諧風氣。

但,若是這種付出被扭曲了的話,後果不堪設想。因為接不接受完全決定與個人,至於付出只能另當別話。因為要得到所謂幸福,就要有與之相配的能力與努力。也就是說,要得到心心念念的東西,妳就要付出對等的努力。

妳被晉升了,但妳得在日後的工作裏培養自己能夠勝任目前這職位的能力,以免陷在彼得定律中無法自助,妳的工作能力與質量的優等同於妳的薪水,否則就是二八定律的分配不均而造成相反的水平;妳的個人品性也決定於妳的交往圈子;想買萬元以上的包包就得具有能夠支付相應價位的能力等等。這些都等同於妳付出的代價。所謂幸福也是如此。

動漫裏的塗繪小姐因為被摩托車撞傷,代價是得以躲過了公司最重要的會議而發表演講,她自以為地把花扔向送她去醫院的四月壹日君;想往侑子身上潑茶;還有所有她說的做了壹切明明不能做的事情等,都因為她已經知道別人會因為她的不幸而不會因此責怪自己,便可任憑自己有恃無恐地放肆。換句話說,其實她是 在通過逃避,讓自己不幸福,從而逃避得到“幸福”時所要背負的責任和約定。因為這也是壹種“幸福”,深深地陷在了自己的懦弱大於付出的怪圈裏,並循環往復著。

妳可以百分百地說妳不會這樣的自欺欺人嗎?視情況不同而已。阿弗雷德.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壹書中曾提過在有兩個孩子的家庭裏,如果長子/長女比較優秀,父母也有偏愛的潛在可能性的話,會引起小的壹方長期的挫敗感與無助感,久而久之就不會再向長子/長女看齊,而選擇墮落。因為Ta既無法超越,就只能以更加墮落的方式來引起別人的關註,也正因為Ta讓自己本身很笨,所以無論做什麽事情,別人都不會責怪Ta。看似很天真的孩子,其實內心有時比大人還會算計吧。

那麽 這種“無法理所當然地接受幸福”的能力從何而來?

1.與原生家庭的精神連接失敗

從小被周圍的壹切冷落,忽視,引起了長期以來的無價值感與焦慮。父母是孩子的第壹面鏡子,經過映射的所有都會給孩子未來的人生造成條件反射。造成不去接受的原因在於Ta的心理年齡停滯在被拒絕的此時,此時也是孩子第壹次形成了對人生的看法,Ta會將此事作為對人生的解釋。

2.後期自我與超我的矛盾分裂

在孩童發展至成人期間,矛盾意識越來越強烈。超我指理想型自我,自我即本體。當自我達不到超我的滿意狀態,超我可能會在內裏貶低自我,調協不好即發展成自我厭惡,長期會造成拖延癥,健康免疫下降,更甚者有抑郁自殺傾向。

3.安全感的基礎

因為得不到周遭的認同、包容、需要與反饋,當事人要麽會替代滿足(轉移對象索取),要麽就此退縮避免二次傷害。

那這種“無法理所當然地接受幸福”的後果如何?

1.人生三大約束的引導出現問題

三大約束:職業、社交、兩性關系。

即職場中不會是個好下屬好同事,常常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合作能力,在社交中也是如此;在壹段婚姻裏更是苦不堪言,面對問題就采取逃避機制,要麽成為自我感動型的工作狂,要麽會與他人曖昧不清。

3.替代性滿足

本身習慣了逃避,加之壹大堆永遠沒解決完的問題翻湧而來,只能痛苦著,而且沒有人理解。如果未成婚的成年人,會開始在朋友或者情人身上尋找當初沒有從父母那得到的愛作為替代性滿足。這時候會漸漸從受害者變成了對他人或對己實施刑罰的施暴者。

4.歸因理論的依賴

將事情的失敗轉移到外部環境或他人,會發展成典型的為自己的失敗找理由的人。

所有***同點就是:越糟糕就越逃避,將自身悲劇化加大博得關註,以此控訴他人的漠不關心。

怎麽避免“總是故意把自己的人生弄得很糟糕”?

1.察覺引起糟糕的誘因

當妳總在不知覺中重復著某種行為,實質上是當時的情況讓妳感到了某種感覺,並且記憶開始閃回,妳就會毫不猶豫並不出所料地做出壹樣的決定。仔細想想,最初因為哪件事被拒絕了而讓自己產生了“這件事將會非常糟糕”的想法,再想想是否因為此事壹直都在影響著後來自己做決定的心情。

2. 攪動湖心,停止潛意識

我們所能解釋的事情其實都只是層面,就像湖面壹樣明凈,看得透徹。而其實操縱著妳的背後原因就藏在腦海裏的最深處。

我們早已忘記自己為何變成這個樣子了,只是壹輩子都在填補壹個不知何時被挖空了的洞而已。

所以當要再次逃避,請給自己暗示,停止潛意識的記憶閃回。

3.人即是安全感的載體

因為未知,因為資源的爭奪,我們必須工作,因為大千世界中同屬人類,所以少不了社交,利益也好非利益也罷;最後也因為只有兩性關系,難免不了發展成千千萬萬種的戀情。逃避是因為安全感的喪失,它來源於人類,所以也必須要從人類身上找回。

給自己重新尋找壹個意義上的導師,從Ta身上得到反饋,再接再厲。妳也可以成為他人安全感的載體。

4.延遲性滿足VS降低滿意度

它是壹種克服當前的困難情境而力求獲得長遠利益的能力。

逃避的反義詞是克服。但長期克服是艱難的。這時換另壹種評估方式看待自己和他人,原諒自己犯錯,人無完人,並降低自己的需求,分批完成,設定獎勵,最後達到想要的目標。使內在超我與外在自我力求達到壹個平衡點。

5.預防措施

以前看的壹個演講,演講者因為自己害怕曝光在廣眾之下,於是乎他給自己設立了壹些預防措施:

將自己的痛點寫下,然後以條文受限,壹步壹步去克服。

6.認知行為療法(替代思維法)

壹個人的核心信念是"我是沒有能力的",那麽在生活中他就會傾向於選擇性地註意與此核心信念有關的某些信息,即使有積極的信息,他也傾向於消極解釋,會持續相信和維護這壹信念。

負向核心信念大多數和早年的成長經歷有關。與自動化思維(壹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不同的是,核心信念深藏在人的內心,不容易被清楚的表達。

將常見的負向思維替代為正向思維:

消極想法-積極想法: 我很愚蠢-我會聰明些的;我從不知道如何講話-我能夠思考壹些總是並表述清楚;我沒希望了-只要努力,我會改變的;我太軟弱了- 我會堅強起來的。

雖有些自欺欺人。但氣餒不會堅持太久。要想徹底改變,還得從核心觀念下手。

認知行為治療不是單純的改變認知,而是在行動中體會和修正認知。許多人只重視認知,不重視行動,結果變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變成了壹個認知理論家,卻無法解決自己的問題。(百度)

有此類傾向的人生活得非常扭曲與痛苦,所謂事業,友情,金錢愛情雙豐收,卻不是他們渴望的,他們的人生就像是壹臺過濾的機器,只希望最後過濾掉的只剩下最純凈的自己,沒有因為與他人的結合而必須帶來的痛苦。但所有看似在逃避生活所帶來的迫害背後,實際上只是自己與世界的算計與平衡。真正讓自我毀滅的按鈕,不是萬念俱灰是不會按下去的。所做的任何“幸福”決定,都要付出均等的代價,而糟糕就像自我預言的腳本,要記得時刻控制它才行。

文章很長,謝謝妳能夠看完。

以上。

***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