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江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石刻計劃。宋代蘇州叫平江府,平江圖是蘇州圖的始祖。從《平江圖》中可以看出,宋代的蘇州和今天的蘇州大致相似。都坐落在壹望無際的太湖之濱,被烏江、婁江、大運河、石湖、陽澄湖環繞。平江府呈長方形,四周是高大的磚墻和城門,四周是大運河,四周是護城河。市區最大的特點就是水陸並行的兩套交通系統的布置。杜荀鶴在《送人訪吳》中說蘇州是“家家有枕河,水巷小橋多”。從平江地圖上可以數出七條貫穿南北的河流,十四條橫貫東西的河流。平行街有二十條,當然最著名的是臥龍街,也就是今天的人民路。居民區建在街與河之間,形成了前門是街,後門是河的吳中特色。
蘇州古城裏有很多橋。唐朝的白樂天曾經說過,“紅沙洲390橋”。到了宋代,橋梁就更多了,僅這幅《平江圖》就刻了359座橋梁。蘇州在唐宋時期也是佛教和道教的中心。市區內寺廟佛塔眾多,古意參天。這盞燈有兩英尺長。84米,寬度1。在4米長的“平江地圖”上,可以數出67座雄偉的寺廟和9座古塔。值得註意的是,當時的平江府,壹城壹分城,是平江府所在地,相傳為伍子胥所建,名為吳。紫城在元末明初被張士誠壹場大火燒毀,已毀。《平江圖》基本上是按照我國傳統的畫法繪制的,即平面與立體相結合,具有創新性。根據裴秀的《制圖六法》,它嚴格遵循“北去南來,左東西去”的規律,但並不拘泥於“百裏為壹寸”的傳統,而是采用了更為恰當的比例,即3000: 1`。此外,它還將通過縮小城外的山川規模來部署環城網絡,如虎丘、靈巖等18座山,太湖等12個湖,這樣壯麗的景觀無疑會突出城區的古樸典雅,起到超現實的效果。與西方投影法繪制的地圖相比,《平江圖》最初是用線條標註街、巷、巷、巷,生動的畫面生動地繪制出各種亭、塔、樓、閣,精致別致的園林,宏偉的牌樓,宏偉的宮殿,高聳的寶塔,幽靜的院落,巧立的小橋。蘇州有壹個“石蓮”。這塊石頭只有40-50米高,大約60-70厘米厚,不到2米寬。這是壹種非常普通的花崗巖。石頭上刻著兩個紅色的字“石蓮”。另壹碑文:“弘治九年五月夏,以直隸宿松長福、河南黔城監史,賜秀才文巡。據記載,東漢末年,吳縣(今江蘇蘇州)有壹位秀才(187- 219),字公基。他是壹個學識淵博的人,知道天文學和歷法計算,寫過《多雲天空圖》、《易經》和《玄晶筆記》。後來讓異鄉為官,官至禹州(今廣西玉林)太守。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清正廉潔,為壹個清官贏得了當地人的贊譽。他為官多年,職位不低,但清正廉潔。當禹州任期屆滿,回到故土吳郡時,除了簡單的行裝和壹箱箱書籍外,什麽也沒帶,以至於因為船輕而難以駛進大海。不得已,人們隨意搬動壹塊石頭壓住船,讓船起航,安全渡海,返回吳軍。
陸機住在臨潼裏(婁門的護國寺是他的故居所在地)。當他回到蘇州時,他把這塊石頭放在他的院子裏作為紀念。因為是玉林縣帶回來的,所以取名玉林石。陸機回國後不久去世,享年32歲。但這個鎮船石的故事,卻壹直被人們傳唱。歷經世紀滄桑,據說到了明代,地標故居早已變成了民居,玉林石也因為年代久遠,已經深深地浸在了泥土裏。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監國範雎訪蘇,在陸機故居看到玉林石,極具教育意義。他下令搬遷市內的法院院子,以建立壹個保護亭,並親自提名“石蓮”作為紀念品。康熙四十八年(1709),蘇州府巡撫陳彭年也對其政績的清廉贊賞有加,將“石蓮”搬到蘇州官學(蘇州文廟)作為官員清廉的典範,供後人瞻仰。周恩來總理在世時,聽了“石蓮”的故事後,指示當地政府妥善保存這塊石頭。壹塊很普通的石頭,渡海過江,幾乎走過了半個中國的海域,其間經歷了1700多年的生命的驅動和歷史的變遷,依然完好地屹立在世界上。多年來,中央、省、市到夫子廟參觀,壹看到“石蓮”就拍照,並強調現任官員也要廉潔自律。因此,這塊“廉政石”對當前的廉政建設具有壹定的現實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