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彩票開獎 - 雲南纏足村的歷史介紹與傳說?

雲南纏足村的歷史介紹與傳說?

雖然雲南省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沒有纏足的習俗,但是到了明朝,大量漢族人遷入,把纏足的習俗帶到了雲南。通海縣是當時雲南的交通樞紐,手工業發達,商業市場繁榮,婦女多在家從事紡織或家務勞動,導致纏足盛行。滇南有這樣壹句順口溜:“小腳的凱瑟琳,轉向大海,不吃大魚,吃螃蟹。”這就是通海發達的漁業,也說明了這裏小腳女的普遍性。通海縣劉壹村又被稱為“纏足女村”,因為它是目前中國纏足女最多的村莊。

劉壹村曾有壹個美麗的傳說:每年農歷六月初六,鯉魚、鯽魚、白魚、花魚在離村子壹公裏外的杞麓湖相遇,順著小溪流入村子前後的沙灘、溝渠,形成壹條壯美的“流魚”。這個村莊也以這個美麗的傳說命名——劉玉村。後來,因為這個村莊有壹個棉紗和土布的市場,所以每個星期六都會去市場,這個大村莊由六個自然村組成,所以它被命名為劉壹村。

劉壹村的祖先是從南京應天府柳樹灣遷來的,地方誌中有隨軍入滇的記載。大約600年前,壹群姓羅、姓楊、姓李、姓費、姓海、姓的明兵隨穆鷹從南京出發,來到雲南通海。他們被分到杞麓湖南岸,建起了上羅家營、下羅家營、楊李家營、費家營、海家營、王佳瑩六個軍營形象的村莊。他們用武力趕走了曾經生活在這裏的彜族、白族、傣族、哈尼族等土著民族,但被打敗的土著居民不會讓他們安息,等待報復,於是村子裏建立了壹座極具防禦性的鄉村城堡,城堡裏有許多高高的塔樓。從老房子的山墻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射擊用的槍眼,足以說明這些建築是為了防禦反擊而建造的。1970年,這裏發生了地震,村裏很多房子都倒塌了,不僅讓這個古村落有點破敗,還死了100多名村民。

劉壹村常住人口約6000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有840多人,其中300多人是小腳女人。更重要的是,劉壹村距離通海縣只有三公裏,通海距離昆明只有130公裏。離城市這麽近,劉壹村還能保持這種習俗。原因是什麽?原來,在纏足最興盛的明代,隨著大量的南靖移民向雲南邊疆遷移,內地漢族的纏足習俗也被帶到了雲南,並且由於劉壹村的隱居和社會發展的緩慢,這壹習俗在這裏得到了堅定的延續。

事實上,早在1909 11年,雲南省使節沈冰在雲南巡撫李景熙轉發的壹份公文中,就提到了通海縣令胡思毅,要他在縣內“設天足會”。到1933,通海縣成立了“天足委員會”,宣傳婦女纏足的危害,並明確規定,凡已纏足者,不論年齡大小,壹律放開纏足,未纏足的小女孩不得再纏足。

就在“天足運動”呼聲最高的時候,劉壹村的婦女們還在偷偷纏足。小向秀在1944綁腳,在1952放腳;皮歸真在1946纏腳,在1954放腳;李翠芬在1948年纏足,在1950年放足,在1951年再次纏足,在1958年再次放足。當被問及這些老人為什麽要纏足時,他們說:我們只是想找個好丈夫。腳越小,老公越好;我腳不小,只能找個歪嘴瘸子做老公;大腳老婆根本不嫁,頂多會嫁到山裏找個老公(當地方言,指野蠻的少數民族)。可見,導致女性纏足的主要因素是人們對大腳怪的否定、對大腳怪的恐懼和對大腳怪的鄙視。

從古老的童謠、歌謠中,也能看到劉壹村文化中否定大腳、恐懼大腳、鄙視大腳的影子:

金鳳花/包指甲/姨媽包/我也做/姨媽嫁/我不嫁/我幫姨媽扛手帕/我提六壹街/我看見壹個老太婆/腳大/嘴歪/她拿著壹根歪蘆葦上街/她哭得比聲音還好聽/我問她怎麽哭的/她說這大腳不小/我說隔壁有個老鐵匠/我讓他打女性被迫中間束腰纏足的情況壹直持續到共和國成立前後。劉壹村的婦女仍然被捆綁和釋放,使小腳婦女在劉壹村的大街小巷、大廳前和老房子後面隨處可見。

1985 8月12日,村裏自發成立了老年人體育協會。據全國老年人體育協會官員介紹,這是中國第壹個農村老年人體育協會。從此,劉壹村的老人們有了自己的活動,湧現出了這些帶有鮮明時代印記的小婦人,用她們矯健的技藝贏得了人們的關註和尊敬。

這些小腳女組成了“三寸金蓮運動隊”,積極參加各種比賽。1989擊敗縣隊,獲得全縣第壹名。她們組成的“小腳擲球隊”更是可圈可點——這些小腳女憑借著穩健的腳步和規範的劃水,踮起腳尖輕松地將壹個近壹公斤重的球拋向五六米外的靶子,在全省地擲比賽中六戰全勝,獲得第三名,並亮相“中國老年人運動會”,獲得縣級第九的好成績。這些小腳女憑借過硬的技術和頑強的拼搏,實現了“農村包圍城市,小腳打敗大腳”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