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多處用了動畫、蒙太奇、大量的快速切換鏡頭,貫穿始終的喧鬧的搖滾樂,羅拉的紅頭發以及奔跑晃動的畫面營造出的緊張急促的氣氛足以讓人窒息。
然而導演究竟要告訴我們什麽?
仔細比較三種情況,就會發現羅拉遇到的這些偶發事件以及羅拉的選擇產生了混合連鎖效應,最終影響了結局。
非常關鍵的壹個事件是遇上梅耶先生。梅耶的車是去銀行接羅拉父親的,在前兩種情況下,梅耶因撞車耽誤了行程,沒準時趕到銀行。也正是由於這個時間差,羅拉才得以見到父親。而在第三種情況下,梅耶沒有撞車結果接走羅拉父親,導致羅拉最終從賭場贏得10萬的概率事件,但同時也間接導致了梅耶車與那部車更嚴重的車禍,殃及父親。
遇見急救車也是壹個關鍵事件,第壹種情況,羅拉沒有想搭急救車,急救車在遇到玻璃時也停了車。而第二種情況下,由於羅拉的幹擾,急救車就撞上了玻璃,並直接導致司機為趕時間超速行駛撞上了曼尼。
其實,在羅拉籌錢的20分鐘事件中,只有父親壹個人是和羅拉直接相關,會產生直接關系的人。梅耶、單車男子、乞丐、急救車司機都本應是局外人,但卻與羅拉產生了聯系。這些看似非常偶然的事件,其實都有產生的原因,而原因導致結果,結果又導致原因,這樣的因果循環便導致了事件產生的必然性。所謂必然在偶然中產生,偶然又都存在於必然中的道理就在於此。
想起了幾年前看到的壹則電視新聞:鄭州航院的壹名大四學生騎車經過路邊壹個建築工地時,突然被壹個電線桿砸中頭部,當即生亡。這件事情讓我開始認識到生命的脆弱。當電線桿倒下時,正好有人經過,又正好砸中頭部,又正好砸中這個人而不是那個人,何況又是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這是多小的概率事件啊。如果把那個人被砸中之前經歷的事件壹壹回放,壹定會知道究竟是哪些偶發事件導致了這個必然。也許是遇到壹個老同學說話的時間直接增加了幾率,也許是為了早點回學校,抄近路正好趕上那個時間。也許,也許還有太多的也許,然而人已逝去,終無奈何。
電影中非常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羅拉兩次都碰見了乞丐,卻都匆匆而過。而在第三種情況下,羅拉居然憑92.7個馬克贏了10萬馬克,而曼尼竟也追到了乞丐要回來了錢袋。於是羅拉拼命弄到的10萬馬克突然失去了意義,羅拉像個呆子壹樣,不知所措。似乎是導演故意跟觀眾開了壹個玩笑,卻發現其實人生本無常,命運本多舜,有人忽然壹夜成名,有人忽然壹夜暴富;有人第壹次買彩票就會中頭獎,有人第壹次坐飛機就遇上飛機失事。有時候妳越想得到越得不到,忽然有天就得來全不費功夫,有時候妳越怕什麽就越來什麽,妳不怕了卻也不來了。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種瓜得豆,種豆得瓜,人生就是這樣的循環錯亂,讓世間凡人或狂喜或狂悲,所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又有誰能達到?導演毫不留情的以此來隱諭人面對人生和命運時的渺小無能,讓人愈加悵然無助。
想起了《七宗罪》(饕餮、貪婪、懶惰、淫欲、傲慢、嫉妒和暴怒--被天主教認為是遭永劫的七種大罪)最後的壹個場景,布拉德皮特扮演的警察最終還是因暴怒(殺手因為嫉妒殺了警察妻子)殺了殺手,這就中了殺手(自稱是代神懲罰人類)的安排,因為殺手自己犯了嫉妒之罪,要借警察之手殺了他自己,那麽警察也因暴怒受到懲罰,殺手替撒旦完成懲罰人類七宗罪的任務終於完成!看到這點,讓人不寒而栗,影片有濃重的宗教昭示意味,人終究要為自己犯下的罪行受到懲罰。人終究逃不過自己的命運。《七宗罪》的壹個隱諭是講人的宿命,而《疾走羅拉》也是在講人面對命運的無能和渺小。
然而電影畢竟是電影,可以選擇不同的結局;人生終究還是人生,永遠都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麽,我也忽然能夠理解為何那麽多人把自己的精神獻給壹種宗教保管,當人真正開始思考自己的時候,思考生命與世界,與宇宙的關系時突然發現有很多問題無法回答,無法解釋,於是產生了恐懼感,而所謂恐懼感就是壹種不確定感的深層心理反應。其實人充其量只是宇宙中的壹粒浮沈,在面對未知的力量時,會變得渺小不堪。於是很多人開始相信命運,相信未知的力量,相信把精神交給神來保管就會在恐懼感中得以永久的安歇。不知道是不是人被上帝造出來時就對萬物對宇宙有壹種天然的恐懼,又找不到自己的庇護人,於是人類就自欺欺人地虛擬出壹個萬能的神,接著制造出宗教,告訴自己有神與我們同在,那種恐懼感就會消失了。可悲的人類啊!
短短壹個小時十幾分鐘的電影《疾走羅拉》像壹部無情揭示人類宿命的詔書,讓人無限深思,心存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