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彩票開獎 - 誰知道錦州的傳說

誰知道錦州的傳說

1.金洲鎮:原名城關鎮,1988更名為金洲鎮。爭奪縣城。位於縣城中北部西部,金詩運河、石德鐵路和倉石公路穿鎮而過。鎮政府位於市區朝陽街西段北側。

東莞:原城墻外東側,現東升路以東,朝陽街以北。村委會設在東關街以北。

南關:居民主要分布在原縣城南關。村委會位於向陽路以東,河北承重石以北。

西關:居民主要分布在人民商場西側。村委會設在西關南街。

東街:居民主要分布在新華書店以東、東升路以西。民國37年(1948),城內分三村,取名東街。

中街:居民位於辛街和新華書店街之間。37年,取名中街。

西街:居民主要分布在新街以西、車站街以東。37年,命名為西街。

趙村:相傳明洪武三年(1370),山西洪洞縣人遷來此建村。趙是壹個大家族,因此得名。

西:明永樂二年(1404),李遷居今山西洪洞縣,因位於城西,故名西。34年(1945),改為李家莊。1981年為避免重名,重用舊名。

宋莊:明代,段家莊為段人所熟知。民國末年,宋姓大量出現,故改名宋家莊。後來和米家莊合並,叫米宋莊。1966分兩個村。1981中避免同名,改為宋莊。

米家莊:位於縣城西附近,明代名成西莊。民國末年,密姓甚多。改名米家莊,後與宋家莊合並,稱為米宋莊。1966異地村安置。

劉家莊:相傳明代山西洪洞縣壹劉姓男子,為租地主土地,在田中豎起許多寫有“劉”字的木樁作標記。後來劉人口逐漸增多,故名。

陳莊:該村建於清朝以前,本縣周村陳氏家族遷來此定居,以姓後取村名陳家莊。1981年更名為陳莊。

張莊:明朝弘治十三年(1500),姚家莊壹個姓張的村民,把家搬到了村北高土崗上的壹個新村,叫張家莊。1981更名為張莊,避免重名。

姚家莊:村建於明代。山西洪洞縣人遷居至此,姓姚,故名。

2.宗師莊鎮:位於縣城南部,位於宗師莊村,距縣城21公裏。西鄰趙縣,面積37.43平方公裏,轄13個行政村。

宗石莊:明代有宗官莊、獅子路兩個自然村,民國三十年(1941)合並為壹村,故名。

鹽廠:該村建於明代。當時居民多以滾鹽為生,故名。

燕長齋:沒有。

射佛頭:相傳西漢初年(24)二年,劉秀在避兵的夜裏迷了路。當他看到壹只兔子時,他拿著弓射了它。兔子帶著箭逃走了,追著追著就看不見了,就待在營地裏,看見石佛上有壹支箭。營地名為柳園顧瑛(今英利鄉),射兔地名為舍佛兔,又名石佛兔。然後拍佛頭。

孔目莊:沒有。

烏丘:根據該村唐代石碑的記載,它最初被命名為吳冶村,閆明國王朱迪橫掃北方時,該村被摧毀。後來,人們從山西省六安地區遷來建造這個村莊。因有五座沙丘,故名烏丘。後來改成了烏丘。

東釣魚臺:建於明代的村落。因為建在滹沱河泛濫區的高地上,所以叫釣魚臺。永樂年間,張遷至山西洪洞縣老窩窩,人口逐漸增多,故分南、北釣魚臺。河水改為南北正流後,村莊被淹,居民向東西兩岸遷移。西岸取名釣魚臺(今洲頭鄉),東岸取名釣魚臺。

龐家莊:明朝永樂年間,龐從山西省洪洞縣老窩窩遷來建此村,取名龐家莊。後來由於村子規模越來越大,他的姓也多了起來,因為表村是古代建的,改叫龐家莊。

管莊:沒有

棗園:建於明朝以前。大棗園因出產大棗而得名。後來改成棗園。

毛家寨:相傳明太祖嚴北伐時,江蘇江寧府城克榮縣南陽村的士兵在此建寨。因為村子小,都是軍人,所以得名。

永豐:原名提斯溝。因位於古滹沱河南側河溝附近而得名。據傳說,過去有許多洪水。光緒三十二年(1906),壹個姓夏的縣令來到這裏說:“‘緹絲溝’二字有三滴水,是洪水。後來改名為永豐,意為避災保民永遠幸福。

八裏莊:相傳唐朝時村西有壹座佛寺,因寺中僧人欺行霸市而得名巴王莊。明朝永樂二年(1404),山西洪洞縣居民遷到這裏後,為免不雅,改名為八裏莊。

3.繭鎮:位於縣城東10公裏處,位於繭村,石德鐵路以南,有繭火車站;北鄰倉石公路,交通便利。轄14個行政村。

馬玉:該村建於明朝永樂二年(1404)。有崔、馬、範、玉、翁五姓,故名“馬玉”。

東趙家莊:清初,趙遷到此村,取名趙家莊。分為東趙家莊和西趙家莊。

西趙家莊:同東趙家莊。

東品盤:東、西、北品盤曾經是壹個大村落,古稱安吉店,又稱涅槃集。壹條五華裏長的斜街,是冀中以皮革為主的商業中心。明日二年(1622)六月二十三日,滹沱河泛濫,涅槃被沖成兩段,分為南涅槃和北涅槃(今周家莊鄉)兩個村。後“涅槃”改為“捏”,南捏板又分為西南捏板和東南捏板。1980東南扣板更名為東扣板。

西南扣板:無

南凍光:相傳南凍光和北凍光原是壹個村子。明鄭德年間,因為突降大雪,幾乎所有的居民都凍死餓死,剩下的兩個家族在南北各立壹村,南名凍,北名凍。

北極光:沒有

孟家莊:明永樂年間,孟、趙等遷居此村,故姓孟者甚多。

疏理莊:清朝初期,西家莊縣的壹些居民搬到了這個村莊,也被稱為李家莊,清朝後期,它被命名為東李家莊。因東鄰疏附縣,後改名疏附莊。

前蓬頭:宋代以前,蓬頭是壹個叫蓬頭的村莊。晉宋時期,村裏只剩下徐、於兩個姓氏,並建立了自己的村落。徐在南方,以前叫蓬頭,於在北方,後來叫蓬頭。

侯鵬頭:沒有

陸家莊:元朝因姓陸而建,故名。

南辛莊:沒有

北辛莊:無

小橋鎮:小橋村,位於縣城東北9.5公裏,金深公路與橋營公路交匯處。轄12個行政村。

小喬:據說元末明初汪洋有壹場洪水。不時有壹大壹小兩個土堆露出水面,被稱為“礁石”。人們在土墩上定居下來,並分別把他們的村莊命名為“大角”和“焦姣”。後“礁”被改寫為“柴”。

大喬:沒有。

常思:相傳元末明初,由於地勢較低,遇雨雪天氣,四條街經常積水,房屋經常倒塌。住在村裏叫“四不變”。

杜泉:相傳是因韓在此渡滹沱河而得名。

東龍華:相傳東龍華和西龍華原是壹個村莊。建成時,街道呈弧形,形似龍,故名龍華。後人增村擴建,分析為東西龍。民國中期壹村重疊,民國二十三年(1934)又分。

西龍華:沒有

奇給:清代,該村有七個入口,連接著七條通往其他地方的大道,村形如雞,故名奇給,後改寫為“奇給”。

光燦:沒有

長時間通話:無

萬莊:唐朝由幾個小村莊合並而成,因表多而得名萬莊。

趙彭:沒有

5.英裏鄉:駐地英裏村,位於縣城東南23.5公裏,縣城最南端。東臨辛集市,南接邢臺地區的寧晉縣,西接趙縣。

英利:原名柳巖顧瑛(其來歷見總十莊鎮社頭),1968簡稱英利。

東平鄉:相傳漢代王朗驅趕劉經過此地,王朗用弓射死了劉。當地人說他們聽到了箭的聲音,所以他們把這個村子命名為“廷靈”。明弘治改為憑祥。1961年,這個自然村被劃分為東平鄉、西平鄉、北平鄉三個行政村。

西平鄉:無

北平鄉:無

宋家莊:因姓宋而建,故名。

虎石莊村:原來的新莊村,因為離虎石莊(今河頭鄉)很近,到了明朝就更有名了。

張獅子村:建村時只有14戶,名為張施思村,清時更名。

陸家莊:沒有

大商村:相傳漢王郎追時,寧晉縣司馬村死了的馬,魏家口人吃了馬肉。附近兩個村子的人看到肉又氣又傷心,於是把大壹點的村子叫做“大傷心”,把大壹點的村子叫做“小傷心”。後來改為大商村和尚笑村。

小尚村:沒有

南魏家口:相傳南魏家口和魏碑家口原是壹個村子,叫“魏嘴”。由於明朝戰亂,很多居民死傷,只留下壹部分姓魏的人口,所以村裏改為魏家口。與此同時,人們從山西洪洞縣遷到這裏,村落逐漸擴大,後分為南魏夾口和北魏夾口兩個村落。“魏”省後,寫為“位”。

北方家庭:無

六、河頭村鄉:

駐地河頭村。位於縣城東南部,19公裏。面積24.69平方公裏,轄8個行政村。

河頭村:滹沱河曾經從村邊流過。清初,小南海發生水災,它入河,故名。

胡適莊:明朝名胡健存。

王氏北村:相傳這裏住著壹個姓王的人。死後人們立石碑作為紀念,故名。

馬房頭:相傳西漢末年,王朗追趕劉秀時,劉秀從壹個村子裏逃出來,在蘆葦叢中遇到大風。天很黑,他認不出路。他停下馬,吃了蘆葦。當馬咬到最後壹片葉子時,它跳上跳下,發出嘶嘶聲。劉秀認為這匹馬瘋了。他回頭壹看,原來是王郎又在追他,於是騎馬向東南方向走去。從此,這個村子就取名為“馬瘋子頭”,後來又改成了馬房頭。清代改稱安瀾鎮,後稱馬坊頭。

莊合寨:莊頭和莊頭寨是清代的兩個自然村,民國27年(1938)合並為壹村,故名。

河溝村:明代,該村建在滹沱河南岸,故名。

柴鼓張家莊:因張以搬柴鼓為生,演奏聲音洪亮而得名。清代曾名張家莊,清末改為南張家莊,後改名為現在的樣子。

西張口:相傳漢代王郎趕著劉秀圖經過村子西邊,劉的馬蹄分叉開了口,於是取了西張口,以下簡稱西張口。

洲頭鄉:駐地洲頭村,位於縣城南14公裏處。西與趙縣、郝城縣相鄰,轄10個行政村,面積37.56平方公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