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哥哥,只是玩玩,我們要學會分享!”
宣萱看中了伊壹手裏的玩具,從伊壹手裏搶過來,把伊壹弄哭了。
但奶奶安慰:“沒關系,是我們的。”以後我會還妳的!妳是妹子,不能這麽小氣!"
伊壹停止了抽泣,但她的眼睛盯著宣萱手裏的玩具。無論宣萱跑到哪裏,她的眼睛都跟著。
我記得我小時候很膽小。我奶奶帶出去玩,玩具總是被別的小朋友拿走。
奶奶總是說壹句“和小朋友壹起分享吧”,然後把玩具緊緊地抓在手裏,給其他小朋友玩。
留下自己壹個人站在奶奶身邊,感覺像打翻了五味瓶,各種說不出的滋味。
誰說什麽都要和別人分享的?我自己從來沒有擁有過,也沒有享受過。怎麽分呢?
對於孩子來說,只有先享受,才能把快樂分給別人。
分享是壹種美德。希望孩子能學會分享,也希望孩子能真正享受與人分享。
教孩子學會分享的前提是尊重孩子說“不”的權利和勇氣。
02
想教孩子除法
先讓孩子們享受壹下
很多孩子在沒有接受“分享”教育的情況下,被父母強迫“分享”。
“妳大,讓小;
妳有那麽多玩具,送給別人也沒關系;
這麽小氣,孩子都跟妳玩了。"
父母擔心孩子長大後不會分享,變得自私。這是胡說八道。
只有經歷過愛和自由的孩子,長大後才不會擔心失去。
從兩歲半到三歲,孩子逐漸養成隱私意識。明確表示“這是我的”,標誌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萌發。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非常強調“我的”。我手裏的是我的,我看到的是我的。總之都是“我的”。
尹建莉老師指出,兒童只有在擁有自己的東西,並且這個東西完全屬於他們的時候,才能感受到“我”的存在。
孩子養成了財產權意識,對屬於我的東西有著強烈的支配欲,仿佛自己就是這些玩具中的王者。
孩子要分享自己的“財產”,就要符合孩子發展的規律,尊重孩子的財產權意識。
其實壟斷-交換-分享是孩子成長的自然過程。
強迫孩子分享就像讓還沒學會走路的孩子去練習跑步,本末倒置。
如果妳想教孩子如何除法,請先讓他們享受壹下。
讓孩子感受到滿滿的快樂,他會想和別人分享。
03
被迫分享的孩子,
不安全感伴隨壹生。
當孩子不想分享的時候,強迫他們分享可能會把他們推到自私的邊緣。
因為在被迫害的過程中,他覺得自己的東西隨時可能被別人拿走,這會讓他更加抗拒分享,甚至“藏”起自己的玩具。
長大後可能會變得斤斤計較,受不了別人越界。
知乎裏有個問題:我覺得我很小氣,我很珍惜自己的東西,不願意借給別人。我該怎麽辦?感覺再也交不到朋友了。
網友分析指出,這種行為並不是小氣,而是對物質過度謹慎。
對外物的謹慎,壹是來自於性格的謹慎,二是因為缺乏安全感,因為妳能掌控的生活太少,所以什麽都愛。
如果壹個人小時候沒有掌控感,他會對壹切都沒有安全感,哪怕是最微小的事情,都想牢牢抓住不放。
強迫壹個孩子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除了對物質上的東西過分謹慎,還有可能降低他的自尊心和價值感,失去愛自己的能力。
《愛的教育》說:“壹個壹味迎合別人需要而不懂得拒絕的孩子,長大後可能會成為壹個逆來順受、任人踐踏的人。”
我的朋友陶子是壹個不懂得拒絕的人。
顯然她沒時間,別人讓她幫忙接孩子。她寧願讓孩子在幼兒園哭,也要先幫鄰居接。
明明兒子還得坐嬰兒椅,同事過來吃飯想借,她又不好意思拒絕;
很明顯,我想周末帶兒子去上興趣班。同事要出差,讓她幫忙值班,她只能苦笑著答應了。
桃子常常害怕說“不”會給別人留下不友好的印象。
寧願自己受委屈,也要迎合別人。
04
教孩子分享,
也要教會孩子守護。
我們更需要學會尊重自己,尊重孩子,而不是壹味的討好別人。
國外的媽媽Alanya帶著兒子Carso去公園玩。他們壹到公園,至少有六個男孩圍了上來,讓他們的兒子Carso分享他的玩具。
兒子被突如其來的包圍壓得喘不過氣來,明顯感到難以忍受,把玩具緊緊抱在胸前。
他轉身看著他的母親。
阿蘭亞沒有強迫兒子分享,而是鼓勵他表達自己:“妳可以對他們說‘不’。”
卡森拒絕後,男生們馬上來找阿蘭亞抱怨他不想分享玩具,其他家長也給他惡心的眼神。
但是,阿蘭雅認為,她比那些小時候沒有學會分享的孩子,更了解那些不懂得說不,或者不懂得劃清界限,或者不懂得為自己著想的人。
她比強迫孩子分享更懂得尊重和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學會說“不”是孩子走向獨立的重要壹步。
除了教孩子分享,還要教孩子保護。
首先,我們應該尊重和捍衛兒童的權利。
作為家長,我會不好意思拒絕其他孩子的要求。因為我們心裏會想,如果我的孩子在外面遇到類似的情況,我希望對方能遷就他,滿足他。
然而,我們必須知道這個社會規則:我們不是壹個有人要求某些東西而妳必須放棄它的世界。
所以,我們也要和孩子壹起經歷被拒絕的難過和悲傷,告訴孩子:“別人沒有義務滿足妳的要求。同樣,我們也沒有義務滿足他人的任何要求。”
當孩子被拒絕時,他能理解別人的難處;
拒絕別人的時候他能有勇氣說“不”。
其次,要以身作則,讓孩子明白分享的意義。
很多家長在孩子小的時候故意找孩子要吃的,孩子遞過來就說不要。
這實際上給孩子傳遞了壹個錯誤的“分享”信息:妳其實不需要付出。
或者孩子當時不想分,大人會冷笑:“好小氣,不給我就不跟妳玩了。”“我想和妳分享壹下。”
這也是在向他們傳遞壹個錯誤的“分享”信息:分享的過程壹點也不快樂。
其實在孩子分享的時候,媽媽就應該大方地接過來,感謝孩子的分享,和孩子壹起體驗這種食物:“哇,真甜!謝謝寶寶,媽媽好開心!”
這樣,孩子們從彼此的快樂中體驗到分享的樂趣。
分享的意義就是我有壹份快樂,當我分享的時候,我可以得到雙倍的快樂!
最後,和孩子壹起享受生活的各種味道。
和孩子壹起經歷快樂和悲傷;
帶著孩子去看千千世界和壹切眾生;
告訴他,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人和事。
我們只需要做我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