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開始我以為《比海還深》是壹部揭露社會底層現象的電影。奶奶出來的時候,空巢老人還想著吃老人。結果不是那些慘,而是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人為什麽不能活在當下?總是回頭看,後悔已經過去的事情。我們怎麽活下去?”
最後,這個人在人來人往的公園裏越走越遠。告別平靜是生活的壹部分,有時候只是我們不接受,而不是做不到或者看不清楚。這是我看到的。
看著看著就忍不住走神。和家人過於相似會讓我退回到平時回避的記憶裏。都是因為賭博而離婚墮落的父親,每月的贍養費時不時會被拖欠。我想買什麽東西的時候,總想給我買。當我看到弘對家庭的渴望和他的後悔,我總能想起父親看我的眼神,但父親更多的是沈默,有中國式的愛面子。
因此,我愛是枝裕和,無論是形而上的還是個人的。
作為壹個成年人,怎麽能只靠愛活著?在壹起生活了50年,怎麽會這樣?因為我們壹起生活了50年。他早就把這些問題推到時代的頭上了。總是想著那些已經失去的東西,做著那些無法實現的虛無縹緲的夢,怎麽才能讓每壹天都過得開心?
所謂幸福,就是不放棄才能得到的東西。從來沒有壹個人比大海更愛。就是因為沒有愛,他才這麽幸福。總有人不適合成家。如果妳不認為自己是妳想成為的人,那也沒關系。重要的是妳是否帶著這樣的信念生活。
成為妳想成為的人不是那麽容易的。如果很多人壹開始不賭博,好好存錢,豈不是會滾雪球越滾越大,沒必要用壹個謊言去圓另壹個謊言?但是上面說,既然決定了,那就勇往直前吧!是的,糾結於過去沒有任何意義,總是追逐已經失去的東西,夢想著沒有實現的願望,被這些東西束縛著。為什麽不珍惜現在,展望未來呢?
追求夢想,也要愛家人。比海更深的是親情。
並不是壹個很幸福的故事,卻像無奈和遺憾壹樣繼續著,生活卻充滿了無奈和遺憾。仍然熟悉是枝裕和的電影風格,很容易讓人沈浸其中,像紀錄片壹樣真實,但又不會太冗長。
之所以讓人有被治愈的感覺,大概是因為它並沒有告訴妳生活應該是什麽樣子,而只是向妳展示了普通生活的日常瑣事,提醒我們從那些生活場景中體會到的純粹和簡單。愛得比海還深,電影裏說大多數人都沒有那樣愛過壹個人。也許最親密的愛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壹點都不瑣碎。詳見樹木希林對阿部寬的話。這是壹件很罕見的事情,它產生了很長壹段時間的想法,但在日常生活中沒有機會說出來。通過阿部寬的窺探視角,真木陽子的生活是片面的,沒有被展示出來。《隨它去》之前就認識了,但既不是原來的兩個人,也不是現在的情況。
問題是,精準工整的切割只是為組織安排了壹個輕巧靈動的情節,卻沒有產生1 1 2的效果,所以變相切割相當於降低了質感的質量。
是枝裕和對日常生活細節的理解能力可以用“登峰造極”來形容。這部作品不僅充滿了歡笑,也充滿了淚水。影片中“父親的表演賺足了笑聲”但“奶奶的教導賺足了觀眾的眼淚”。他對家庭中每壹個角色的刻畫都可以用“淋漓盡致”來形容。
影片帶來的父親形象是“平凡卻充滿責任”。雖然我媽說“我從來沒有比大海更愛任何人”,但她對家人的愛卻是“比大海更深”。“人不能追求已經逝去的東西,夢想無法實現。如果被這些東西束縛,他們怎麽會幸福呢?”
有時候我們以為自己沒走,其實不知不覺已經走了很遠。這部電影很平淡,以為戲的結尾會發生點什麽,像中了彩票,和爸爸媽媽和好,像奶奶生病去世,像爸爸重新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什麽都沒發生,或者只是同意下個月的生活費。反而沒有意外,只有意外。
我們的生活不是這樣的。我們沒能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沒能實現自己的夢想,甚至連追求夢想的勇氣都沒有。電影像生活,但又不像生活。我們沒有電影裏的大團圓結局,當然也沒有英雄那麽慘。壹切都像水壹樣,靜止卻瞬息萬變。以為我們還是壹樣的,不,即使現在我們也和壹秒鐘前不壹樣了。
勇敢地成為別人的過去,是壹個人成熟的表現,平凡卻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