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資料庫 修真養生:《丘祖秘傳大丹直指》抄本校註
(更新時間:2008-1-1 21:07:00 本章字數:6971)
前言
此篇丹經,原是抄本,傳自山東青島某道友。陳攖寧老會長曾經兩度校正,並且審定“篇中所有工法口訣,乃北派真傳。”尊師胡海牙授余,並謂此乃海內秘本,日久恐其失傳,囑余整理傳世,以供道友依法修持。余觀此文,與通行本(大丹直指)全不相同,但篇中字句,皆直言丹訣,不加文飾,殊非刻意造作者所能為。內丹口訣,素來秘而不宣,得此抄本,可謂珍逾拱璧。惟多年傳寫之誤,老會長修改之後也未謂滿意。余經反復閱讀,並與胡師細致推敲。在老會長原校的基礎上,復作校改,略加註釋。俾其銜接有序,通順可讀,庶幾乎可以流傳無誤矣。
壹九九二年春季
末學田誠陽敬識於中國道教協會
陳攖寧卷前批語
此篇原是青島某道友手抄秘本,往年帶到上海,請我審定。余觀篇中所有工法口訣,乃北派真傳。借其字句錯誤,文理欠通之處頗多,遂加壹番後修改,然後寄還某君。不久,彼等將余修改之稿付諸油印,即成,再送壹本給我,即此冊是也。惟當日匆匆修改,未能盡善,閱讀之下,仍不免荊棘刺眼。今文作第二次修改,稍為可觀,但不敢謂滿意耳。
民國三十七年冬季攖寧子識
壹論三寶三要
修煉有三寶三要。
三寶者,精、氣、神也。精,先天壹點元陽也;氣,人身末生之初祖氣也;神即性,天所賦也。此三品上藥,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化道,三寶之旨也。
三要者,壹日鼎爐,異名雖多,而玄關壹竅,實鼎爐也①;二曰藥物,異名亦多,而先天壹氣,實藥物也;三曰火侯,名亦甚多,而元神妙用,實火候也。
註:
①玄關壹竅在內腎與尾閭之間,即鼎爐之所在,其竅開時,方顯鼎爐妙用,真壹之氣(藥物)產生於此,采藥煉丹興功於此。
二論三關三田
夫背後尾閭、夾脊、玉枕,謂之三關,屬督脈,為陽;前面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謂之三田,屬任脈,為陰。此陰陽升降之路,自後督脈上來,即屬子,自前面任脈下去,即屬午,子午抽添,所謂周天火候是也。
先說三關:尾閭關在背後夾脊下,脊骨盡定頭處,其關通內腎之竅,直上至背後對內腎處,謂之夾脊雙關。又上至腦後,謂之王枕關。三關通起壹條髓路,號日潛溪,又日黃河,乃陽氣上升之路
再論三田:泥丸謂之上舟田,其穴在兩眉正中入內三寸之地②,方圓壹寸二分,虛間壹穴,乃藏神之所。心不三寸六分,名日士釜,黃庭官也,乃中丹田,方圓壹寸二分,亦虛問壹穴,乃藏氣之所,煉丹之鼎。直下與臍門相對過處,約有三寸六分,故日“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自天至地八萬四千裏,自心至腎八寸四分,天心三寸六分,地腎三寸六分,中丹田壹寸二分,非八寸四分而何③。臍之後。腎之前,名曰偃月爐,又曰氣海。稍下壹寸三分,名曰華池,又曰下丹田④。方圓壹寸二分,亦是虛間之穴,乃藏精之所、采藥之處。此處有兩竅,向上壹竅通內腎,直下壹竅通尾閭,中間乃無中生有之竅,強名曰玄關,真壹之氣產生之時,玄關自開。
註:
②此處指明上丹田在兩眉正中入內三寸,即腦中也。不在頭頂,亦不在後眉心,有謂囪會穴為上丹田者非矣,又謂兩眉正中(或兩眼正中)為上丹田者亦非矣。
③八萬四千裏之說,不合於今之天文學。寸數分數,亦不可拘執,因人有長短肥瘦之不同,未可壹概而論。(此條系陳攖寧批註)
④下丹田,又直稱丹田。此處指明臍腎之間為氣海,其下壹寸三分方為丹田所在。不是臍內,亦不是臍下,有雲下丹田在臍內壹寸三分者誤矣,又雲下丹田在臍下壹寸三分者亦誤矣。
三論奇經八脈
八脈者,沖脈在風府穴下,督脈在臍後,任脈在臍前,帶脈在腰間,陰脈在尾閭前陰囊下,陽矯脈在尾閭後二節,陰維脈在頂前壹寸三分,陽維脈在頂後壹寸三分。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氣沖開,故能得道。⑤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壹氣之祖。
采之惟在陰躋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次督、任、沖三脈,總為經脈造化之源。而陰矯壹脈,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知此,使真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於壹身,貫通上下,和氣自然上朝,陽長陰消,所謂“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官都是春。”得之者身體輕鍵,容衰返壯,昏昏默默,如醉如癡,此其驗也。
註:
⑤常人陽氣不足,陰氣有余,致人脈閉而不開,止行十二經絡。惟修士以非常之手段,積累陽氣,點化陰質,沖開大脈,則全身氣通無阻,體返純陽。各種修煉關竅,總之不離八脈,故可由此得道。
四論坎離水火
當人未生之時,壹點初凝,總是混沌性命。三月而玄牝立,臍如瓜蒂,兒在胎中,隨母呼吸。既生而剪去臍帶,天翻地覆,則壹點真陽,凝聚於臍中。乾變為離,坤變為坎,故神出氣移,遂不復守胎中息。息不守則心火屬離,如汞欲飛,又加以思慮念想,益不與腎永相接;腎水屬坎,如鉛欲沈,又加情動失固,益不與心火相接;腎自腎,心自心,水火各居,是任其升沈,坎離不得顛倒矣。不但不能生丹,而且生疾病耳,焉有生理。
又論胎息,呼不得神宰,壹息不全,吸不得神宰,亦壹息不全。使息息歸根,以接先天元氣,神入氣中,氣色神外,如胎兒在母腹中呼吸壹般,即為胎息。蓋呼吸⑥者氣也,神者心也,以神馭氣,以氣留形,以神馭氣而成道,即以火煉藥而成丹也。
註:
⑥此處呼吸指內呼吸,即內氣之呼吸,非口鼻呼吸。
五論呼吸
訣曰:氣是添年藥,心為使氣神。
能知神氣祖,便是得仙人。
蓋呼吸所從起者也,呼為父母元氣⑦,吸為天地正氣⑧。令氣合形,神合氣,則命在我矣。凡人不知收藏呼吸之地,強閉出入,與死靜者無異⑨。又或任其出入,則元氣隨呼氣而出,反為天地所奪⑩。
是以有抽添之說,使氣之呼吸至於根蒂。吸自外而內,呼之亦入內,吸剛來於子宮玉洞,呼則直上昆侖巔頂,呼吸旋為壹氣,成為胎息。雖然,壹氣如何至此?蓋呼吸久,但覺有壹吸至於內,久之而並不覺氣急,猶子在母腹時,即為胎息也(11)。但凡人只知吸之在內,不知呼之亦在內(12),知之則可奪天地之正氣矣,而後方謂之“添年藥”(13)。
註:
⑦指下生前稟受父母之元氣,原藏氣海,呼吸之時,隨呼氣而失於虛空。
⑧天地正氣,指天地交和之生氣,本在虛空,萬物賴以生長,氣存則生,氣竭則死。
⑨指閉息。
⑩指自然呼吸。
(11)此景乃調息之中,感覺氣穴之中,忽然壹吸,氣息倒回元海,登時口鼻呼吸頓斷,好象沒氣壹般,而不覺憋氣,此時後天呼吸接先天呼吸,變為內呼吸(胎息)。若非親歷此景者,則不易體會,丹書或謂之“瓊鐘壹叩。”
(12)吸之在內,呼之亦在內,此即(高上玉皇心印妙經)中“回風混合”之秘義。
(13)攖寧子曰:“借身內之元氣以招攝皮空之精神(註者按:即虛空之生氣),則自有生以來,歷年損失之精神,皆可還歸於我身,何患老乎?”此即“添年藥”之義。
六論玄竅
又曰:汝欲內呼吸,汝當得其壹,則萬事畢。壹之為物,有兩竅,兩竅又止壹竅(14)。此壹竅也,無內外,無邊際,中有乾坤理王氣,合百神,此根蒂之處、結胎之所。性合始於此,精氣神俱生於此。
及吾生身受氣之初,父母精氣相交之頃,流註壹線之路,其中似有壹管相通,故曰無孔笛,沒口人吹也。有此管,然後生腎,生諸臟腑,壹身經脈,皆從此生,又曰總持門,曰三關要路。在母腹時,吸至此竅,合天降,呼從此竅,合地升,又名為龜鼻頭。惟此壹竅,及內呼吸之根蒂,先天元氣實遊於此,天地正氣實從此入。
人以命門為玄,腎堂為牡,此處立基,謬之千裏矣。不知玄牝乃天地之根,在西南坤地,臍後腎前,而又非臍下壹寸三分,亦非兩腎間之空竅。此乃真竅,能得而知。上通泥丸,下透湧泉。中接心腎,內虛而直。不可形求,不可意取。先天真種實藏於此,通天地,通神聖,得則生矣,失則死矣,“真人之息以踵”者此也。此天仙下手處,舍此而下,酆九幽者也(15)。
註,
(14)兩竅眷壹指口鼻.壹指氣穴(即丹田),口鼻呼吸變為內呼吸,則兩竅歸於丹田壹竅。
(15)酆都九幽,指人體之大小腸。
七論塞兌垂簾
塞兌者,口開神氣散(16),故塞之也。垂簾者,眼全開神漏,全閉神昏,惟垂簾微啟耳。兩眼之中即天根,即所謂性命關也。其根生於眼,眼屬心,心生造化,自屬玄之又玄者,仙家謂之玄牝之門。心腎內日月,交接於內,兩眼外日月,交接於外。攢簇水火而不散,氣自調矣。
註:
(16)人之上腭有兩個小窩,謂之天池穴,上通泥丸,漏神漏氣,故須塞兌,以防神氣外泄。
八論回光調息
欲明回光調息,須知觀音堂之妙用。觀音堂者何?觀屬眼,音屬耳,眼屬心,耳屬腎,心腎相接處,為觀音堂,主持壹身神氣者也。
其法自兩眼角收心壹處,收到兩眼中間,以壹身心神,盡收此處,所謂“乾坤大地壹起收來”是也。心定了之後,自此用眼下看鼻尖,直下看到臍下。眼常在此處,寂然不動,任鼻呼吸,調息綿綿,若存若亡。不假工夫,則真息自調,“息不由於鼻外,思維止於身中。”正謂此耳,又曰“蟾光終日照西州,即此便是藥之根。”蟾光即眼光也,西川即臍下坤地也。如此回光於臍下,以調真息,是神入氣穴。回光日久,腎中壹點真陽,上與心神相合,則心息相依(內息者也),心息相依則水火既濟。
回光調息工夫,遇靜即行,不拘子午,十二時中皆可為。即行功時,意失便收來,所謂“放去收來總是伊。”
是工用久,心內自悟,五賊先去,五賊乃眼耳鼻口意(17)。眼不外視而內照,則魂在肝而不從眼漏;耳不聞聲而返聽,則精在腎而不從耳漏;鼻不嗅味而調息,則魄在肺而不從鼻漏;口不開言而塞兌,則念在脾而不從口漏;意不妄想而默守,則神在心而不從意漏。如此精神魂魄意,攢簇在坤位,則獨修無漏矣。
註:
(17)《陰符經》雲“天有五賊,見之者昌。”眼耳鼻口意五賊,逐於外物,“賊”。(奪也)吾之氣失之虛空(即天)。修道者有見於此,乃從五賊下七行逆修返本之功,自虛空“盜”(反奪也)回吾之元氣,攢簇壹處,聚而成丹。
九論采藥
藥者何物,吾身元氣是也。元氣行乎氣血之中,而耳能聽,目能視,手能持,足能行。然而人之生,元氣生之也,所以強名其氣曰“命”,而心有神,強名曰“性”,神氣交,性命合,故曰“雙修”。工夫只在壹“雙”字,心火上炎,腎水下漏,使不雙也,故修性兼修命也。雙修之道無他,不過取腎中之氣,以合心中之神耳。
采氣之訣:脊骨二十壹節,自下而上,七節之旁,兩腎居之。天壹生水,夜子時後,壹陽初生,身中元氣,從尾閭穴,自下而上,卻行到腎。兩腎中間有竅,正七節之中,元氣從此而出,沖動陽關。所以入睡到半夜子時之後,外腎陽舉,陽不自舉,內腎竅中之氣發出而外腎舉也(18)。當其內腎陽氣將到外腎之時(19),不妨披衣起坐,垂目閉口,調息綿綿,存想兩腎中間,若有氣從此出。此氣即謂之鉛,為水中金也,又名白虎。夜夜行工,坐更余方睡。腎絡連心,下動上應,壹月之間,覺兩腎中間氣動而出(20)。只因起坐,寂然不動之中,復以色.情來之,欲罷不能,欲解不釋(21),此氣不得順而下行,乃逆而上行。丹道只在壹“逆”字,順於丹母則成胎,逆受靈母則成丹。外腎不舉,便是陽氣不行之驗(22)。不采之采,是名為采(23),而所謂煉精化氣者也。
又人吃五谷諸味,濁化為渣,清化為津,津又化為陰精。陰精不煉,便作怪想淫欲。只用丹田自然之風,吹動其中真火,火在下而水在上,水得水蒸,自然化氣而上騰,蒸透壹身關竅,是為煉陰精‘而化真氣也(21)。
註:
(18)若待元氣發出,外腎舉起,無形之氣,化為有形,落入後天,謂之藥老,不可采取。要知大道無形,有以外腎舉起為活子時采取之候者非矣。黃元吉先生亦雲:‘可笑世之凡夫,以全未鍛煉之神氣,突然打坐,忽見外陽勃舉,便以為陽生藥產,豈知此是後天之知覺為之,凡火激之而動者,何可入藥?”
(19)陽氣微有動機,待出未出,雖屬先天,尚在微弱,謂之藥嫩,亦不可采。必要取其不老不嫩,方采藥之真火候。當其陽氣將到外腎之時,起坐用功,其意在此。
(20)此壹陽初動之活子時也.亦曰玄關竅開。
(21)所謂以色情來之,乃喻神氣相抱之情形,如夫婦之相戀,男不舍女,女不舍男。如此以神馭氣,以氣合神,神氣合壹,方為采取。
(22)藥己歸爐。
(23)神氣本為壹體,混融不離,不必有為之采,搬弄後天,只須神氣相抱,自得采取之功。王重陽祖師亦雲:‘其采取之妙,如發千鈞之弩,惟用壹寸之機.似采非采,不采實采,乃為真采也。‘二者口吻相同,可見丘祖與王祖壹脈相承。
(24)陰精與元氣不同,煉之得當.只可固腎保本,不可結丹。
十論交媾
既覺腎水上升,便以心氣下降。心氣謂之汞,以其木生火也,又名青龍。心氣下降,則水火迎合,心腎二氣,自然交媾,即身中夫婦也。以意為媒,用意勾引,意即中央土也,又曰戊己土。
所謂交媾,心腎二氣循環於心下腎上之間,玄門指為洞房。循環百追(25),交媾數足,自然落於黃庭(下丹田)相迎。無夜不交媾,夜夜落黃庭,則夜夜元氣凝聚。常人以之延壽,玄門以之修煉,皆借此氣為丹頭也。
註:
(25)此為虛數。
十壹論河車
元氣積聚丹田,上無路可通,只得下穿尾閭,由尾間而夾脊,而玉枕,而泥丸,則背後氣通也。前降之氣愈引後升之氣,上而復下,下而復上,玄門所謂“河車運轉”、“夾脊雙關透頂門,修行徑路此為尊”者也,總之是任督二脈通。任起中極之下,上至咽喉,屬陰脈之海,督起少腹以下,至上鵲橋,屬陽脈之海,二脈通,則百脈皆通。又曰“皆在心內運天經”,“天經”即二脈也,“晝夜存之可長生”也。
運轉之後,復落黃庭,自覺黃庭內有氣存焉,以心常常照顧,所謂心息(26)相依,又謂凝神入氣穴者此也。行住坐臥,照顧不移,神氣自凝,壹氣既歸中,鼻中氣自微,所謂“調息要調真息息”者此也。
註:
(26)此處指內息,內息者內氣也。
十二論采真陽之氣
丹道當夜氣之未失,但凝神聚氣,端坐片時,少焉神氣歸根,自然無中生有,漸凝漸聚,生出壹團陽氣。聞至大調息養性之訣,無非精氣通身,煉壹身之陰氣而已。
若於寂然不動之中,復有動機,即如法采之(27)。此時更加觀照而凝神,以助火工。即不必三個月時候,或靜坐時,或睡醒時,覺腹中有沖和之氣,升撞不定,此真陽之氣動也。即用微意,采此真陽之氣引到頂上正路中,所謂“倒行逆施,以能升頂”者此也。復自頂上引至腹中,又自腹中引入尾閭關。前後數回,片晌工夫,壹得永得,其氣常自周流矣。
註:
(27)采取之訣見前。
(28)玄關兆象。
十三論合日月真氣
又曰:能奪天地之真氣,可以長生。法可早晨於高處,向日靜坐,存想太陽包羅吾身,連身化為太陽。無思無欲,混混沌沌,天地之氣漸漸歸於吾身。
亦可二六時中向日,如日在東,眼則向東,日在西,眼則向西。總是吾身與太陽相抱,輪轉不息,方能得之(28)。
合月之氣亦然。
註:
(29)此法較前法偏執,且條件性太大,可以不用。
十四論接天地之氣
然凝壹之久,又復周流循環不已。鼻息之氣接天地之氣,天地之氣從鼻入,接著腎中之祖氣,與之混合壹運。此人之氣而漸與天地合,以為後來煉氣化神張木(30),補益吾鑿喪之真氣,所謂“竹破以竹補”也。又以此融化凡精,而生真氣,真氣已足,自然化神,充滿壹身內外。
註:
(30)須此天人合壹之氣可以凝聚成丹,點化全身陰質,返還純陽之體,脫胎神化。
十五論得丹
如欲得丹,必須棄世大靜,小靜三日,中靜五日,大靜七日。靜中自然生動,所謂“人死自活”,此時全仗道友護持之力。“混沌鴻蒙,牝牡相從。”鴻蒙者壹氣未分時也,相從者陰陽混於中而不相離也。當其未離也,神凝氣聚,混融為壹,內不覺壹身,外不覺宇宙,與道為壹,萬慮俱造,溟溟滓滓。不可得而名,強名曰“太乙含真氣”,又名曰:“先天壹氣”,為金丹之母。
今人不知大道之祖,或指真鉛為先天,或指天壹生水為先天,或指兩腎中間靈明處為先天,皆非大道之先天也。
又曰“采鴻蒙未判之氣,奪龍虎始媾之精。”閉大黃房,煉成至寶,寂然不動,則心與天通而造化可奪。又曰“不向腎中求造化,卻於心裏覓工夫。”
勤而行之,可與鐘呂並駕矣。
油印後記
此篇經陳攖寧先生圈點,並批曰:“此篇字句,錯誤之處太多,凡能看得出的,皆已代為改正。尚有明明知其是錯誤,而無法改正,只
得仍舊。道理說得甚好,但嫌其名詞復雜。”雲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