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彩票開獎 - 在古代妳知道考進士有多難嗎?

在古代妳知道考進士有多難嗎?

我們在參觀壹些古民居的時候,經常會看到壹些規模較大的老樓廳堂門口掛著“進士記”、“探花記”、“二號、壹號”的牌匾,有時甚至是“壹號、壹號”,此時大多數人心中都有壹種崇敬之情,或贊嘆大師的淵博學識,或感嘆他家風水極好,楊家之宅。就像我們現在,如果壹個高考狀元考上了清華或者北大,他會對我們豎起大拇指。目前,高校正在招收來自世界各地的高考考生。今天我們就來聊聊考上清華和北大哪個更好的話題。下面分析壹下古代考個進士有多難。

1.在科舉制度產生之前,國家是如何招賢納士的?

在中國統壹封建王朝秦朝之前,我們稱之為先秦,它主要采用《石清實錄》和封建王侯、大臣、文人等。也就是說,官員基本上都是那些貴族家庭的子女,平民家庭的子女幾乎不可能通過正常渠道成為官員。後來為了讓更多的士兵英勇殺敵,引入了軍功爵位制度。所以古代平民崛起的唯壹途徑估計就是上戰場立功了。到東周末期,開始逐漸出現壹些客人和食客。總之,在先秦之前,平民子弟幾乎不可能成為官員。

在漢朝。提拔民間人才的方式是采用考察制和征調制,地方各級官員推薦德才兼備的人才。地方州選出來的叫進士,縣選出來的叫孝子。魏晉門閥制度壟斷了官員的任用渠道,做官成為貴族的專屬權利。

第二,科舉制度打開了平民上升的通道。

古代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完善於唐代。唐朝的武則天也發明了武舉。今天這裏只討論文舉。到了明代,科舉考試已經形成了壹個真正完整的體系,分為四個層次,即科舉制、鄉試、會試和宮試。考試內容基本為儒家經典,以“四書”為題,文章格式規定為八股文。解釋必須以朱的《四書集註》為依據。

第三,中學秀才和考研壹樣難。

在古代的科舉制度中,對於現在的我們來說,根本沒有“畢業”這壹說。壹個考上的秀才就算有了名氣,沒考上也是個孩子。在古代,讀書人在考試時脫下孩子的帽子是沒有年齡限制的。考取中級學者可以說是入門考試。如果連壹個中狀元都拿不出來,那麽中狀元和秀才就只能靠想象了。所以那時候有很多帶著考籃帶著孫子進考場的人。其實拿秀才的難度不亞於現在的研究生,因為考秀才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想考中秀才,就得過三級。壹次在縣,壹次在政府,最後壹次在省知府。只有在這三次嚴格的考試中通過壹、二級的人,才能被授予秀才的稱號。每屆政府學院考試每三年進行兩次,每次錄取45人,每年平均錄取人數在30人左右。如果把這個名額進壹步細分,也就是說每個縣基本上只有5個中考成績優秀的學者,相當於縣高考前五。也就是說,全縣這麽多高中生中,只有超級學霸能拿個秀才。妳覺得考取秀才難嗎?那麽要成為壹名學者需要具備哪些條件呢?

首先,妳家要有余糧。

妳得是個相對富裕的家庭。先拋開從私塾啟蒙教育到參加秀才考試期間所花的學費、書本費等等不談。妳教材的費用,《論語》《孟子》《書經》《詩經》《禮記》《左傳》《範進中舉》等。以及歷代官經、筆硯,使之成為可能最讓妳害怕的是,這些書妳都得爛熟於心,爛熟於心,運用自如。想想看,讓妳背幾十本幾百萬字的書。這是什麽概念?這足以讓妳感到崩潰。什麽是「十年寒窗第壹贏家」?這比中彩票的幾率還低。

2.考秀才需要擔保人給妳擔保。

擔保人出具的保險單相當於現在的準考證。擔保人為妳擔保存在壹定的責任風險。無論紅包大小,妳的家庭都應該是有趣的。去考場的水陸交通,住酒店等等費用也是少不了的,如果從偏遠的地方到省會趕考的話,花費就更大了。考完試,要按規定交錢。每個人每次考試交三分錢。開榜前還是要住酒店等榜結果出來才願意回去。這期間,住壹家店,吃飯,旅遊,購物花的錢也是壹筆不小的開支。

秀才難考,所以含金量也高。那麽成為秀才後可以獲得哪些特權呢?

1.是繼續考人的通行證。

秀才只有贏得秀才的地位,才有資格再考舉人,相當於拿到了考舉人的通行證。

2.免稅和免勞役。

雖然朝廷沒有給秀才發俸祿,但是取得秀才的秀才獲得了壹定的特權,比如可以免除賦稅和徭役,可以直接找縣令建議。免除賦稅和徭役是脫離平民的重要開端。讓我們考慮壹下。普通人每天在土裏挖,幹的活最重,收入最低。最終,他們要向法院繳納各種稅。壹旦朝廷發生戰事,他們就要交稅,義務兵等等。

3.擁有等級特權。

只是秀才見了縣令,不用像老百姓壹樣下跪,縣令也不敢隨便拍秀才的屁股。萬壹哪壹天,他家的秀才祖墳冒煙,福星高照,中了狀元,那縣令就慘了。學者也可以有權力向縣官員提出建議,這相當於目前的NPC代表或政治委員。

4.壹個學者有資格當老師。

鐘秀才是當地的知名學者。畢竟鐘秀才的含金量很高,如果壹直考不上,至少可以回去做當地的民辦學校老師。雖然工資不是很高,但絕對超過用勞動賣錢的階層,所以秀才已經脫離了農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如果給有錢人家或者地主家當老師,遇到大方的主人會相對滋潤壹些。

四。在中國養壹個人有多難?

古代的秀才成為秀才之後,就意味著有資格繼續參加考試。以明清兩代為例。朝廷每三年在各省會舉行壹次選拔考試,稱為鄉試。因為它通常在農歷的秋天和八月舉行,省考試也被稱為秋微。主考官由皇帝直接任命。考試結束後,教務會發布正反名單,正面名單中的考生稱為舉人。第壹名為結緣,第二至第十名為“雅緣”。說了中國做學問難,我們來分析壹下中國做學問到底有多難。同時也讓我們了解壹下,中國的壹個讀書人,將來可以擁有的權力和利益。

中國古代舉人錄取率僅為2%

我們就拿離現在比較近的明朝來分析壹下。明朝有276年。據不完全統計,明代約有10萬人考上舉人,明代的省考是三年壹次,所以平均下來,全國每年約有362名考生。每三年只選拔1000人,每年選拔362人。這是什麽樣的概念?這也是壹個古老的考試,所有年齡的學者都可以參加。如果清華和北大每年招生7000人左右,壹年通過考試的考生是清華和北大的1/20,所以我覺得古代考生的含金量比清華和北大的研究生高。

根據壹個統計數據,結果是大約每50個學者中就有壹個是舉人。錄取率只有2%。所以,在古代,在本郡擔任中位是壹件很可怕的事情。之前課本上學到的0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金範在考上壹個中層職位後差點發瘋的情景,也從側面說明了擔任壹個中層職位有多難。

晉升後的權力和收入。

1.收入增長更加穩定。

考中的人可以稱為大師,還是以明朝為例。明朝的進士通過了舉人的考試後,就不需要納稅了。當時,當地許多富人和農民為了避稅,將他們的財產掛在舉人的名下,他們每年都會給舉人家族好處。僅這壹項就能讓壹家人吃喝壹年。在縣令面前,鐘秀才只能說免於下拜,而舉人就不壹樣了。他可以在當地經濟圈圈錢,也可以在縣長面前當兄弟,因為他已經有壹定水平了。

2.有當官的資格。

舉人已經具備了做官的資格,同時舉人也是省級地方政府能夠錄取的學歷最高的學者。如果上去,就是招考進士的國考了。壹般考過的同學會在第二年春天繼續參加在北京舉行的春季考試,盡最大努力爭取考上。清初,由於士子少,加上國家剛成立,地方官多而緊缺,壹般任命舉人為知府或太傅。所以也有“頭是縣令,腳是教導員”的說法。然而,清朝中期以後,隨著每三年舉行壹次考試,被錄取的進士人數增加,從舉人直接進入官方職位變得更加困難。從這壹時期開始,舉人必須具備壹定的條件才能被授予官職。也就是有壹種晉升制度叫做“大選拔”。所謂“大選”,就是朝廷從選民中選出壹部分人,授予官職。大獎賽本來是考四科的,清朝嘉慶年間改為三科,六年才舉行壹次。所以在比賽中掉隊的人都很珍惜這樣來之不易的機會,只是大獎賽周期太長,每次提供的官位有限。只有少數人能夠得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明清時期,舉人出生的官員並不多,能載入史冊的就更少了。舉人古代名人有明代的海瑞、晚清的左等。海瑞有“海中藍天”的美譽,左更是可圈可點。鎮壓太平天國,收復新疆,興辦洋務,被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壹”。

5.做學問有多難?

進士考試稱為禮部會議,每三年舉行壹次,在入秋後的第二個春天。如果國家有新皇帝登基或者皇帝或皇後生日,那就是福氣了。

中了禮部考試的,叫貢士。事實上,這些龔氏在沒有特殊情況下,壹般都會是進士。只是要經過期末考試,這個考試叫宮考,皇帝親自出題,親自監考。宮考其實是排名最後的考試。這些人都有壹個高貴的名字,那就是天子的門生。通過殿試後,考生按成績分為三等。***3人,賜進士紀,即眾所周知的狀元、狀元二、探花;二、前三名,分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從宋代開始,中層進士可以立即授官職,明代也是如此。然而到了清代,情況略有不同。在清代,狀元壹般被授予“六品”爵位,二號和花探則被授予“七品”爵位。二是前三名進士將被分配到朝廷六部、都察院、總政治部、大理寺等“部級”衙門任職。也可以叫“學步”,壹般指實習。只有這些新進士過了實習期,通過了各部官員的考核,吏部才能授予他們官職。有的在各部委工作,有的在省外工作。

錄取比例太小

初唐時,中國進士平均每年錄用3-5人,中唐時約有20人。宋朝平均每年有70多人。清代科舉始於1645年,1905年廢止。清政府錄取進士26849人。其中順治三年449名進士數量最多;至少有壹次,乾隆五十八年,只考了83名進士。在清朝268年的歷史中,清政府***舉行了112次宮廷考試,***錄取26849人,所以平均每年都有100多人。結果是根據北京科舉匾額博物館的展覽內容計算出來的。在中國1300多年的科舉史上,平均全國每375萬進士中就能出壹個進士。據泉州地方誌統計,在科舉考試中取得佳績的福建泉州,平均每考壹個進士就有60萬進士。

要用錢為考進士鋪路。

古代學生要參加科舉考試,購書、學習交流、聘請良師、考試等費用都很高。在古代,手工紙印刷的成本非常高。以宋代為例,壹本書的均價為2冊,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800-1200元。沒有幾十萬人民幣是買不到全套教材和參考書的。每年都有壹個秀才花幾個月的時間在趕考的路上,去州府、省城參加年考、路考、科考、地方考。還需要與其他學者舉行文化會議,差旅費、餐費、車、馬、船等交通費用。都是巨大的開銷。在中國歷史上,進士的平均年齡是35歲。壹個人35年沒工作,壹大家子坐山觀虎鬥。等他考上進士,就要養家糊口了。那個機會等於中了500萬的彩票。如果不是家境殷實,或者沒有全家的經濟支持,從考進士到考進士的漫長科舉過程是不可能的。

古代有壹個讀書人,以最平滑的速度計算,6歲開始私塾學習生涯,35歲入中,大概用了30年。壹般朝廷都是在《種師記》之後,再授予六級到七級的官職。這個官銜現在大概相當於正處級幹部。三十多歲的正處級幹部很年輕。當然,很多同學都是五十多歲才考的中視機。這是後話。對比w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