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都在關註股票漲跌,但買來賣去最終賺了個寂寞?
本想沖進熊市抄底,結果虧得更慘?
明明把錢放在了幾個籃子裏,結果還是沒有躲過風險?
學了壹大堆投資知識,最後好像並沒有什麽用……
妳的投資中是否也存在這些問題?妳是否想解決這些問題?是時候了解壹門新興學科——行為金融學了。因為想要在投資中獲利,不僅需要掌握金融學知識,更需要了解人性,知道人的行為會對投資產生怎樣的影響。
《陸蓉行為金融學講義》是了解行為金融學的入門書,書中用大量的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什麽是行為金融學,人的心理是如何對投資行為產生影響的,以及如何利用行為金融學指導投資實戰等。作者陸蓉曾在美國著名高校系統學習過行為金融學,而且具有豐富的實戰經驗。她目前是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講席教授,她的行為金融學課在投資圈備受關註。閱讀本書,不但可以全面了解行為金融學的理論知識,而且對投資實踐也會有幫助和啟發。
芝加哥大學流傳著壹個笑話。有人驚呼:“地上有100美元!”傳統金融學家說:“這不可能,有的話早被撿走了。”行為金融學家則說:“怎麽不可能?”他跑去壹看,地上果然有100美元,於是開開心心地把它撿走了。
這就是行為金融學和傳統金融學的區別。傳統金融學研究的是市場“應該是”什麽樣,從均衡的角度來看,地上不應該有100美元,這是長期的趨勢和規律,而行為金融學研究的是市場“實際是”什麽樣。在看待任何領域的事物時,“應該是”的視角幫我們把握長遠基準,“實際是”的視角幫我們理解當下發生的事情。
金融學研究的是金融社會運行規律,心理學專門研究人的行為規律。行為金融學是心理學和金融學相交叉的學科,它分析人的心理、情緒及行為對人的金融決策、金融產品的價格以及金融市場趨勢的影響。
行為金融學試圖從人類的心理、行為角度解釋投資者投資什麽,為什麽投資,如何投資的問題。因此,行為金融學擅長投資實戰,更貼近金融市場的真實情況和人的實際行為。越來越多的頂尖基金公司開始采用行為金融交易策略,華爾街的投資者會壹直緊盯行為金融學的研究,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北京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等高校,只要壹開設相關課程或講座,基本上都是壹座難求。甚至連諾貝爾經濟學獎都對它青睞有加,2002年、2013年、2017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都頒給了行為金融學家,足見行為金融學在實務界和學界都有很大的影響力。
要深入系統的了解行為金融學,首先需要了解行為金融學的三大理論基礎:有限理性假說、有限套利以及前景理論。
1 . 有限理性假說
?
傳統金融學假設人都是“理性人”,其基本特征是每壹個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采取的經濟行為和決策都是用最小的成本代價去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
然而,觀察真實世界中人的決策方式和行為,我們會發現“理性人”的假設存在很多缺陷。基於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假說,他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人是介於完全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限理性”的人。因為人的知識、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其價值取向和多元目標並非始終如壹,經常是相互抵觸的。現實中,人們在做決策時的理性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決策的選擇不在於效用的絕對值,而在於是否滿意,所有決策都是比較而言的。
說個現實中很常見的場景,老板給妳發了1萬元獎金,妳滿不滿意,不在於1萬元對妳來說是多是少,而是取決於妳的其他同事拿了多少獎金。
2 . 有限套利
?
傳統金融學認為,套利可以消除壹切價格偏差,哪怕世界上只有壹個人是理性的,都能夠完成套利,繼而能夠糾正價格偏差。在傳統金融學的理論框架下,只要有套利行為的存在,長期來看,價格就會收斂到合理水平,而不會出現價格偏差的問題。
事實上,實現成功套利,需要具備三個條件:零成本、無風險、正收益。如果有壹件事,不要錢、又沒風險、還能賺到錢,人們願意用多少錢去做這件事?理性人應該動用全世界的財富來做這件事,直到這個套利機會消除。
但是,在真實的市場中,套利是有成本的,無論在哪個市場上買賣,都需要交保證金;同時,套利是有風險的,因為價差不壹定會很快收斂,在套利過程中,價差還可能會越來越大;此外,套利的收益並不能保證,因為套利者不壹定能堅持到勝利的時刻。因此,真實市場中的套利是有限制的,這也就是行為金融學所說的有限套利。
3 . 前景理論
?
前景理論認為由於每個人基於的參考點不同,所以面對風險時會有不同的態度。前景理論通過壹系列的實驗觀察,發現人的決策選擇取決於預期與設想之間的差距,而非結果本身。人在做決策時會在心裏預設壹個參考點,然後衡量每個結果是高於還是低於這個參考點。對於高於參考點的收益型結果,人們往往表現出風險厭惡,偏好確定的小收益;而對於低於參考點的損失型結果,人們又表現出風險偏好,寄希望於好運氣來避免損失。
這個理論很好的解釋了,為什麽很多人在投資股票時,總是會賣出正在獲利的股票,而長期持有虧損的股票。因為,在面臨獲得時,人們往往小心翼翼,不願意冒風險;而在面對損失時,人們卻會變成冒險家。
另壹方面,人對於概率的反應也是非理性的,人們通常會對小概率反應過度,對大概率則估計不足。例如:中彩票概率雖小,總有人買彩票做發財夢;出車禍概率雖小,多數人還是願意買保險。
所謂認知偏差指人無法正確認識想了解的事物。正是由於這些局限性的存在,人在做決策時並不是完全理性的。下面介紹行為金融學研究中發現的,投資者常見的認知偏差和決策偏差。
1. 代表性偏差
代表性偏差說的是,人們在分析了解壹個陌生事物時,會習慣性的根據過去傳統或類似的情況,對事物加以分類,並傾向於根據事物的代表性特征做出決策判斷。在金融市場中,代表性偏差非常常見。比如說,很多投資者看到壹家公司連續3年利潤翻番,然後立即對它的股票做出判斷——買!這就是代表性偏差在起作用。“連續3年利潤翻番”是壹家好公司的代表性特征,但並不意味著這家公司就是壹家好公司,因為,其中還有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了。如:好業績可能是有意調整出來的;這家公司的贏利機會消失,業績不能持續等等。
2. 首因效應與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就是我們常說的第壹印象,它是指人們在做決策時,傾向於為首次到達的信息賦予最大的權重。與之相反,近因效應指的是,最後到達的信息被賦予了最大的權重。
我們來看看下面兩句話:
“我給妳推薦壹只股票,A股票收益不錯,但,有風險!”
“我再給妳推薦壹只股票,B股票有風險,但,收益不錯。”
妳覺得哪只股票更好?多數人感覺B好壹點。但其實這兩句話是壹個意思,只是信息的表達順序不同。
通過這個例子妳應該感受到了近因效應對人們決策行為的影響。至於現實中人們會受到哪種效應的影響,主要看信息到達的速度和強度。
3. 過度自信
心理學家認為,正常人壹般都會過度自信。人的過度自信與信息積累有關。當壹個人沒有任何信息和知識的時候,他是沒有自信的,隨著信息收集得越來越多,他的能力相應提升,自信就會同步增強。但是,信息積累沒有上限,能力的提升卻有上限。最終,人的自信程度會超過自身的實際水平,這就是人會過度自信的原因。
過度自信在投資中造成的行為主要有:頻繁交易和冒風險。過度自信的投資者經常在不該買入的時候不斷地買入;不該賣出的時候又不斷地賣出。很多投資者做了不少交易,但發現沒賺什麽錢,做得越多,虧得越多,這些都是過度自信導致的。
4. 參考點依賴
人在做決策的時候喜歡找壹個參考點,並將需要決策的事與這個參考點進行比較,然後根據獲得的信息逐步修正自己的決策。參考點像“錨”壹樣,影響我們的決策。
舉例來說:A打算買壹床被子,商場正常售價是:超大碼豪華雙人被每床1000元,精品雙人被每床600元,普通雙人被每床400元。活動期間,所有尺碼都只賣300元。
受參考點影響,A最終買了超大碼豪華雙人被,因為它最劃算,但實際上超大碼的被子和他床的尺寸並不匹配。回憶壹下,妳是不是做過很多和A壹樣的決策。很多人買東西不是看絕對價格或者自己是否需要,而是看是否便宜。
5. 心理賬戶
在我們的頭腦裏,會分別為不同用途的資金建立不同的賬戶,並通過心理預算來使每個心理賬戶的成本與收益相匹配。也就是說,決策者有多個心理賬戶,每個賬戶都在單獨記賬。
思考在下面兩種情況下,妳會如何做決策?
第壹種情況,妳花1500元買了壹張音樂會門票,在去的路上,發現票丟了。妳會再買壹張票嗎?
第二種情況,妳打算去現場買音樂會的門票,票價1500元,但在去的路上,妳丟了1500元錢。妳會繼續買票聽音樂會嗎?
從傳統金融學的角度看,這兩種情況其實是壹樣的,人的真實賬戶裏少了1500元。但研究表明,多數人丟了票以後會選擇回家,而在丟了錢以後會選擇買票。也就是說,如果發生了第壹種情況,多數人會選擇不再買票;而在第二種情況下,多數人會選擇買票。這就是心理賬戶對人的行為的影響。
心理賬戶會導致人們缺乏長遠眼光,不能從全局視角看問題,因厭惡損失而使投資過分保守。最終導致總的投資組合對投資者來說並不是最優的,且投資者的風險分散來自於投資目標的分散,而不是馬科維茨資產組合理論所要求的資產分散。
異象是指金融市場中資產的實際收益偏離資本資產定價模型和有效市場假說的現象。也就是說,金融市場出現了違背傳統金融學風險-收益對應論的異常現象。下面介紹幾個行為金融學研究發現的金融市場中存在的異象。
1. 規模溢價:小盤股異象
小公司的股票收益更高是行為金融學研究中發現的第壹個金融市場異象。實證研究發現,規模不同的公司,其股票收益是不同的,而這其中小公司的收益更高,這就是規模溢價,之所產生這種異象是因為投資者錯誤地估計了小盤股的價值,進而不喜歡投資這類股票。在美國,由於小盤股的流動性不夠,所以只有壹些封閉式基金願意持有小盤股,大型機構不太願意持有小盤股,這就造成了小盤股異象。
傳統金融學認為,買股票最好是隨機配置,也就是市場上所有股票都買壹點,這樣風險最分散、收益最優。而小盤股異象告訴我們,只買小公司的股票,比在大、小公司股票之間隨機購買收益高。
需要註意的是,中國市場和美國市場不太壹樣。中國投資市場以散戶為主,因此,中國投資者對大小盤股的偏好與美國投資者不同。所以規模溢價的策略在中國有可能效果不好。
2. 股權溢價之謎
股權溢價之謎最早起源於芝加哥大學教授羅傑·伊博森的研究。根據其對1925年到2016年,投資1美元在不同資產上的收益情況的研究發現,股權類資產的收益率遠高於其他資產,這種現象無法用傳統金融學理論進行解釋,因此被稱為股權溢價之謎。
由此可見,股票資產是壹種特別適合配置的資產。理論上,無論風險厭惡程度如何,家庭或個人投資者都應該配置壹些股權資產,因為這樣做才符合投資的邏輯。但實際上,美國只有不到50%的家庭擁有股票,而其他國家家庭股票擁有率更低。這是因為投資股票的壹次性成本高,這些成本包括財富成本、時間成本、學習成本等。
3. 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
過度反應是指,投資者對資產價格變化賦予過多的權重,對近期趨勢的外推導致與長期平均值的不壹致。與之相反的,反應不足是指,資產價格對影響公司價值的基本面消息沒有做出充分地、及時地反應。
過度反應會導致資產價格在壞消息下下跌過度,而在好消息下上升過度。而反應不足時,市場對利好和利空消息出現時的股價沒有及時反應。
過度反應和反應不足主要是投資者過度自信和自我歸因偏差導致的。過度自信的投資者對私人信息反應過度,而對公開信息反應不足。自我歸因的投資者把投資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高能力,而將投資的失敗時歸因於外在因素影響。
行為金融學理論下投資策略盈利的核心在於:利用人們的錯誤。其基本的交易策略就是尋找上面所說的金融市場的異象,做出與犯錯的投資者方向相反的投資操作。下面介紹幾個行為金融理論下的投資實踐指導及策略。
1. 基於米勒假說的投資指導建議
米勒假說認為,當市場最終達到平衡的時候,股票價格壹定是被高估的,它反映的是樂觀者的情緒,由樂觀者獲得所有股票,而不是像理性理論預期的那樣,股票會準確反映投資者的平均預期。
因此,米勒假說對投資實踐的指導意義在於,它讓我們認識到估價有泡沫是常態,我們不能僅憑基本面分析市場,了解投資者的心理和行為對於投資實踐至關重要。此外,越是交易放量,即股票交易量變大,越要警惕泡沫的存在。同時,投資者還需要註意那些特別難賣空或缺乏流動性的市場和證券。
資產泡沫對整個金融市場非常不利,投資者要充分意識到長期持有的風險,不可盲目照搬價值投資理念。那麽投資者如何判斷市場泡沫,什麽時候買進、什麽時候賣出呢?解決這個問題只需記住:利好出盡是利空,利空出盡是利好。
2. 針對過度反應的反向投資策略
反向投資策略就是買進過去表現差的股票而賣出過去表現好的股票來進行套利的投資方法。行為金融理論認為,由於投資者在實際投資決策中,往往過分註重上市公司的近期表現,從而導致對公司近期業績情況做出持續過度反應,形成對業績差公司股價的過分低估,最終為反向投資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機會。
3. 針對羊群行為的相反策略
所謂羊群行為就是投資者的從眾行為,看別人買什麽就跟著買什麽,由於羊群行為的存在,證券價格的過度反應是不可避免的,以致出現“漲過頭”或者“跌過頭”。投資者可以利用可預期的股市價格反轉,采取相反投資策略來進行套利交易。考察中國證券市場的歷史走勢,我們會發現在重要的頂部或底部區域,在消息面上總是伴隨著壹些重要的股市政策的出臺。不同的投資者對政策的反應是不壹樣的。針對個人投資者的行為反應模式,投資基金可以制定相應的行為投資策略——相反投資策略,進行積極的波段操作。
4. 如何尋找到有效的交易策略
了解目前已有的交易策略固然重要,想要從投資中獲利,更重要的是學會自己尋找有效的交易策略。
對投資界而言,這些金融市場的異象是形成行為交易策略的基礎,這些交易策略具有隱秘性,使用行為金融交易策略的機構不會公開自己的盈利因子。那我們應該去哪裏尋找穩健的異象呢?作者提供了兩種方式:壹種是通過閱讀優秀學術期刊發現收益異象;另壹種是參加每年的金融學術年會,這些最新的學術研究會議中都有關於行為金融交易策略的專題。
另外作者還在書中介紹了97個異象因子,這些因子都是經過了行為金融學學術界的研究檢驗,可以為妳的投資決策提供參考。
行為金融的投資策略都是基於發現的異象來進行相應的交易操作,需要註意的是,沒有任何壹種異象能夠持續發揮作用。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它,它的效用會衰減。同時,投資者們也需要意識到,沒有任何壹種交易策略會持續有效,它們都只是在壹段時間內有效。所以,投資者需要不斷的尋找獲利的新方法。
行為金融學告訴我們金融市場實際是怎麽運行的、為什麽存在有利可圖的交易策略、怎麽避免投資錯誤、如何能夠獲取收益等。可以說,作壹名合格的投資者,應該懂行為金融學。行為金融學不僅提供了另外壹套完整的金融學思維方式,還在用更有效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金融市場的判斷與決策。
《陸蓉行為金融學講義》這本書兼具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主要包括行為金融學的原理和應用兩大部分。書中講到的行為金融學理論不僅適用於金融市場投資,甚至對於妳為人處世、看待社會和生活的方式都有幫助。無論妳是誰,對金融市場的了解程度如何,希望妳在讀過這本書後,能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市場,更了解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