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有人要贏的,那為什麽不能是我呢?”
(Somebody has to win, so why not be me?)
科比這句話激勵了無數人,同樣也激勵了他自己,讓他收獲了巨大的成就和無與倫比的榮耀。
其實這句話也揭示了壹個簡單的道理—— 不論過程如何,最後總有人會脫穎而出。
就像高考題目不論多難,總有人會成為最終的高考狀元;彩票中獎概率不論多低,總有人中壹等獎;同樣的,創業環境不論如何艱辛,總有人會去納斯達克敲鐘,功成名就。
但事後我們總結的時候,總是會有疑惑, 為什麽最終成功的是他們?
所有成功的人都說要勤奮,像科比就是以勤奮著稱的球員,知道每壹天淩晨4點洛杉磯的樣子, 但是只有勤奮,夠嗎?
今天要聊聊 《異類》這本書,不壹樣的成功啟示錄 。 “異類” 指的正是那些能力超群、從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的人。
書中提到壹個奇怪的現象,加拿大職業冰球選手中,大多數人的生日都集中在1月到3月,難道是摩羯座、水瓶座和雙魚座的人更適合打冰球?
不是的,只是因為加拿大冰球隊按年齡分組依據的分界線是1月1日,而同齡人中,生日越大的人,在身體上占據了微弱的優勢, 而這壹點點優勢,將會讓他擁有更好的教練、更多的訓練、更優秀的隊友。 相應的,與同齡人的差距越來越大,最終在冰球運動上獲得了更大的發展空間。
這就是 馬太效應:“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余;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微小的差距,帶來微小的優勢,通過逐步疊加放大,最終脫穎而出產生了“天才”。
所以,本書的觀點是: 與機遇相伴的人總能取得非常的成就,除了勤奮之外,還需要自身與外界提供的機遇。
沒有“與生俱來的天才”——花比別人少的時間就能達到比別人高的成就;也不存在“勞苦命”——壹個人的努力程度比別人高,卻無法比別人更優秀。
任何壹個領域世界級水平都需要起碼10000小時的訓練 ,而只有特殊的成長環境和時代背景才能人擁有堅持10000小時的機遇,大師也需要機遇來鑄就,機遇只有那些準備好的人才能抓得住。
智商 只是門檻,達到壹定標準之後便與成就高低沒有絕對的聯系。就像籃球隊員的身高,想進職業隊,起碼要1.83米以上,但是2.03米的球員並不壹定比1.98米的身高更有優勢。
情商 ,也可以叫做“實踐智力”, 知道該向什麽人說什麽話,在什麽時候說,怎樣說才能達到最好效果。 高情商人士更容易與團隊協作完成任務,善於溝通與說服,為自己爭取更大的利益。這種能力更多來自於良好的家庭教育,富裕家庭培養的孩子更容易獲得應對社會的經驗。
“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 ,想要成就壹番事業,就要善把握時代的脈搏。移動互聯網大潮,不知造就了多少千萬富翁。然而由於視野局限,我們很難判斷未來的趨勢,但總有人脫穎而出,這是因為 他們磨煉了多年的技能,恰巧因為時勢的改變而變得極有價值 。
除了家庭,我們的**文化傳承也深深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模式。比如阿拉伯數字的單音節發音規則,讓亞洲人在數學學習方面,對拉丁語系的國家有內在優勢;中國人信奉“壹年忙到頭,吃穿不用愁”,擅長積蓄;但拉丁美洲、非洲的人們,更願意及時行樂,擅長消費。
社會資源也能影響成功的概率。到更好的 家庭背景 ,可以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同時父母會將親身驗證過的職業觀念傳遞給兒女; 來往的圈子 也是壹種資源, 同好、同族、同學 等關系形成的圈子促進了彼此的發展。
比如比爾蓋茨因為家庭條件優越,進入富家子弟中學,得以接觸電腦;喬布斯因為鄰居有大量的惠普公司工程師,受到影響而入行。
上文說到: 與機遇相伴的人總能取得非常的成就,除了勤奮之外,還需要自身與外界提供的機遇。
成功的因素比想象中更復雜,我用下面這個公式來總結:
成功=勤奮+自身機遇(智商×情商)+外界機遇(時代背景×文化傳承×社會資源)
其中的智商、時代背景、文化傳承這三項是先天屬性,我們無法改變;情商、社會資源是可以後天修煉提升的,勤奮程度是完全取決於自己的。
那麽我們的策略,應該是:
德撲高手的訓練課中,關於高手菜鳥的區別,第壹條就是: “贏家總在找概率,菜鳥每盤都想贏。”
同樣的,我們不能奢望每壹次都成功,我們能做的,是 盡量增加成功的概率。 做好自己該做的部分,爭取可以爭取到的部分,靜候屬於自己的機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