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規模最大、耗資超過400億美元(1320億令吉)的奧運會,已在北京掀開序幕,各界都不看好會有盈余,但主辦國中國卻聲稱有賺頭。
關於奧運成本的問題再度浮出水面,有媒體質疑中國為壹場僅持續兩周的體育秀,支付了過高成本,而有些中國國內媒體,則針對性地批評了這種對中國的偏見。
據北京奧委會的資料顯示,此次奧運會預算支出為23億美元(75億9000萬令吉),由於市場開發的成功,盈利目標將為1600萬美元(5280萬令吉),由此中國可能成為奧運會歷史上盈利最多的國家。
但美國《華爾街日報》壹篇名為「為奧運算算賬」的文章,提到中國為奧運會的投入「總計420億美元」。23億與420億,這是個巨大的差別,直接影響對奧運會奢侈與否的判斷。
《華爾街日報》引用的奧林匹克研究中心的估算數據中,奧運的成本包括了基礎設施建設、環保投資、奧運場館建設、運營成本及安全保衛成本。
對此,北京奧組委專家張清表示不能把奧運會籌備之外的城市基礎建設、改善交通和環境的費用全算在奧運會預算中。因為即便不舉辦奧運,按照北京的十壹五規劃,相關的城市建設、交通和環境的改造都是要進行的。如此壹來,剔除掉了將近400多億美元,420就是20了。
建設規模大難維護
然而,借用會計上的說法,這20多億美元的預算只不過是壹種賬面成本。
根據奧組委發布的信息,奧運場館的建設總支出控制在130億人民幣(62億4000萬令吉),按照現行匯率,也就是19多億美元。
如果按照奧組委的算法,那麽中國只需要提供出部分奧運硬件,以及小部分運營資金,就可以成功舉辦壹次奧運會。結合中國經濟社會和環境方面的現實情況,20多億美元實在是難以讓人信服!
其實,將奧運的運作看成壹個項目,其最真實的成本還應另外考慮那些看不見的成本。
首先,在奧運場館建設成本方面,本次奧運會建造了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建築,鳥巢、水立方等等。
這些雖然是「必須」的建設,但它們通常只是為了單壹的奧運而建立,賽後如何能持續經濟地利用是非常困擾的問題,奧運會的歷史也表明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另外,北京奧運會的許多相關設施的建造規模都比歷屆奧運會的大得多。過大的規模不僅加大了後續利用的難度,也加劇了相應的維護成本。
為環保增運輸成本
其次,在環保投資方面,政府為了盡快達到奧運承諾書所要求的環境標準,采取的短期措施蘊含了很大的隱性成本。以提高空氣質量為例,北京及其周邊6省區市協同實施的加強汽車管理,由此導致的運力資源的短缺大大提升了運輸成本。
這個管制的領域,還廣泛存在於如建築、鋼鐵、市容整治等其他領域,企業的強制被遷徙和短期停產,也對經濟造成了短期沖擊。
另外,在安全保衛方面,由於近年來恐怖主義的氾濫,這方面開支的增加,也是無法避免的事實。
最後,奧運會的成本還涉及到了如火炬傳遞、各地喜迎奧運的相關慶祝活動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