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分離左右腦(裂腦腦回),發現左右腦有各自獨立的功能和控制區間。人類通過神經元接收信息並發出動作。正常人的左右腦可以正常地通過胼胝體融合彼此的信息,做出全面而恰當的判斷和行為。但是,腦分裂的人容易做出奇怪或矛盾的動作,因為他的左右腦各有各的行為方式:如果他能識別壹個物體,他就說不出來。
那麽,壹個人有幾個大腦呢?哪個大腦代表妳?現在的研究表明,我們不應該像企業宣傳的那樣強調左右腦獨特功能的開發。相反,提升自己的方法是最大程度地加強左右腦的協調運作。
2豐富的經驗=更大的腦子?
在老鼠身上進行的實驗表明,單調的環境扼殺了大腦的學習潛力,而豐富的玩具和遊戲創造了強大的大腦:高效的遞質傳輸、更大的神經元(數量上幾乎沒有差異)、更大的突觸和更重更厚的大腦皮層。
啟示:給予嬰兒和兒童更多更豐富的感覺運動刺激,促進大腦建立更多更高效的神經元連接。
人性是天生的嗎?
通過分離環境和基因的影響,分別研究先天和後天的影響,科學家們研究了分別撫養的同卵雙胞胎(環境不同基因相同)、壹起撫養的雙胞胎(環境相似基因相同)、壹起長大的兄弟姐妹(環境相似基因相似)或領養的兄弟姐妹(環境相似基因不同),測量和比較了性格、氣質、智力等壹系列描述人的特征,發現基因對人有重要影響。比如從小分開的同卵雙胞胎,長大後有很多相似的喜好和性格。
環境影響強的地方,基因的影響就會減弱,比如民族特性,宗教信仰。相反,在環境影響少的地方,基因的影響會更顯著,比如智力和性格。
人生既不是壹張白紙,也不是壹切都是註定的。基因和環境往往以不可分割的方式相互作用影響人。
4小心試探懸崖
這是壹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創造了壹種新的實驗方法,許多違背倫理的實驗被禁止進行。懸崖測試通過模仿懸崖,使實驗者出現恐慌甚至恐懼,但無法避免對人造成身體傷害,從而發現“人和許多動物都是天生恐高,而不是從經驗中習得的。”
這種實驗的關鍵是模仿危險情境,達到預期的心理目標,同時避免現實的傷害。
5註視偏好
這個實驗通過研究嬰兒的註視時間,開辟了嬰兒心理學研究的可能性。要知道哪些是天生的,哪些是後天的,有必要研究第壹批嬰兒。但是,嬰兒不會說話,不配合大人,很難。但是寶寶會看自己感興趣的東西更久,這樣我們就能知道寶寶的喜好了。
實驗表明,人類確實有與生俱來的面部審美和形狀偏好。這些先天的偏好最終用生物進化的歷史過程來解釋。
6睡覺和做夢
快速眼動和做夢有關。第壹次快速眼動發生在入睡後90分鐘。實驗表明,每個人都會做夢(即使有人聲稱不記得做夢)。我每晚大概經歷三四個睡眠周期,REM占用的時間越來越多。REM剝奪後有反彈現象,說明REM是必不可少的。同樣的結論在動物實驗中也是成立的。藥物會限制REM睡眠,導致停藥後REM反彈,甚至白天醒來做夢。
啟示:睡眠對人是必要的,夢也是必要的。
7程
這張桌子為什麽叫桌子?概念是如何形成的?鴕鳥是壹種鳥,但不太可能是我們看到鳥這個詞時腦子裏閃過的東西。
對於每壹個抽象的概念(比如壹只鳥),我們的腦海中總會有壹個典型的代表(比如壹只鸚鵡、壹只麻雀),而這個代表又與我們成長的周圍環境息息相關。
比如紅色,生活在山區的孩子可能會想到粉色的花,而出生在戰爭中的孩子往往會想到血紅色。
8催眠
催眠有著悠久的歷史。它神秘而強大的力量從何而來?心理學研究表明,催眠可能無非是演戲。壹個願意導演,壹個願意接受暗示,把自己投入到戲裏,就是為了互相配合!所以容易被催眠說明他是個好演員,而好演員在某種意義上只是擅長被催眠。
行為主義:巴甫洛夫的唾液狗
先有壹種無條件反射,即對壹種刺激的直接反應,比如看到食物流口水。通過中性無關刺激,比如鈴聲,和無條件刺激(食物)同時重復出現,然後食物被移走,狗直接反映(流口水)中性刺激的鈴聲。貝爾引起的口水是壹種條件反射。條件反射可廣泛應用於教學、恐高癥等。
10可憐的小阿爾伯特(六歲時去世)
典型的條件反射。小阿爾伯特曾經很喜歡老鼠,但是在接觸老鼠後,實驗者總是播放刺耳不舒服的聲音(戰時允許這樣的實驗!)。後來很多次,小阿爾伯特對老鼠建立了條件反射,看到就害怕。
11可操作的條件動作(或反射)
比如小明打掃房子,事後媽媽獎勵了壹顆糖。於是小明在糖的獎勵下更加積極地打掃衛生。這就是操作條件反射的作用,也是行為主義者解釋學習和行為的基礎,在教育和學習中被廣泛應用。
人的行為受到獎懲的鼓勵或抑制,所以學會做壹些事,回避另壹些事。行為主義名言:妳給我壹群孩子,我把妳培養成妳想要的泥瓦匠、技師、教授、藝術家。
現在研究表明,行為主義可以很好地解釋學習,但是它的基本假設是錯誤的。個體基因及其主觀能動性相對於獎懲也起著重要作用。
12攻擊行為
單純看攻擊節目或者玩攻擊遊戲會增加孩子的攻擊性嗎?是啊!人類的本能——模仿起著重要的作用。
啟示:父母和老師作為孩子的榜樣,對孩子的言行起著關鍵的影響作用。
13所思即所得:期望的自我實現
實驗表明,教師對部分學生的期望會導致結果與期望壹致的傾向。社會偏見和不公平的來源之壹是錯誤的或有偏見的期望造成不公平的待遇,導致期望的實現。常見的期望,比如:這個人看起來不像好人,這個孩子壹定很調皮(或者很笨),他壹定沒那麽愛我,我爸爸很霸道!
啟示:不要給人貼標簽,尤其是妳愛的人。壹旦妳開始這樣做,妳會註意到標簽是壹個壹個實現的。
14妳聰明在哪裏?妳有多聰明?
請想壹想:什麽是智能?如何評價和衡量壹個人的智力?智商智力測試成績反映了什麽?人有多少種獨立智能?目前,壹元智力理論已經擴展到多元智力理論,多元智力理論更好地解釋了智力結構。人有許多不同的智力功能。例如,大腦的不同部分執行不同的功能,而這些功能往往是獨立的。比如智商嚴重不足的人,可能在某壹方面很有天賦。
15心中的地圖:老鼠迷宮
人類通過心中的地圖確定到達某地最便捷的捷徑。迷宮實驗表明,老鼠不僅僅是在試錯,而是在腦海中建立整個迷宮的地圖,直接構建任意兩個地方的地理關系,而不是具體的路徑,從而效率更高,錯誤更少。
16內存
記憶是模糊的,不具體的,易變的,易受暗示和修改的,不可信的!就連問題本身的措辭也會導致記憶的修改,催眠所回憶起的記憶往往是新植入的,是想象出來的。證人的證詞不壹定可靠!
愛情的發現
何謂愛情?寶寶喜歡媽媽是因為食物,還是愛是獨立於其他生存需求的新需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認為,兒童的口腔需求決定了他們對母親的依賴,而行為主義認為,兒童對母親的依賴是母乳餵養和關愛行為不斷加強的結果。在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中,愛都是本能或其他生存需要的附屬品。
但經典的猩猩恒河猴實驗表明,愛(在實驗中表現為與柔軟物體的親密接觸)是壹種和饑渴壹樣強烈的獨立需求!實驗獨立發現“愛”,發現愛本身(親密接觸、安全感)並不源於其他基本需求,發現愛是基本需求之壹。
啟示:對人來說,愛情的心理需求不亞於物質生存的需求,擁抱、柔軟的接觸、親密的關系對人的健康影響很大。
18眼睛看到的東西存在嗎?
人的能力是通過學習(軟件)獲得的,但同時也需要相應生理器官(硬件)的成熟。比如,寶寶在1歲左右,肌肉力量長到足夠大,就有可能通過訓練學會走路。
物體的永久性(比如壹個人躲在床底下還在嗎)是通過學習獲得的嗎?還是天生的能力!皮亞傑(階段學習理論的老大)觀察他的三個孩子,發現物體的永久性是在多個階段中逐漸形成的!起初,嬰兒不會追逐任何移動到視線之外的東西,然後學會跟蹤物體但不會在隱藏時揭開它們,然後學會尋找它們,從而建立起物體的永久性。
19妳的品德如何?
通過道德困境來判斷妳的道德和妳的道德階段。爸爸,妳姐姐本來可以用暑假賺的錢去旅遊,但是她卻食言了,要全部。我姐賺了1000,她就撒謊說只賺了200,剩下的800準備用來旅遊。我姐姐走之前告訴妳了。該不該保密?可以救100人,又犧牲壹個無辜的人。妳會做嗎?可憐的男人偷了唯壹能救妻子的藥,卻極其昂貴,是不是錯了?
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六階段理論:65,438+0對懲罰的恐懼,2對同樣的回報滿足期望和保持信任,4良知和尊重法律和秩序,5在尋求矯正的同時遵守法律,6遵守內在的自我道德即良知,無視外在的法律和規則。
20妳的控制
妳對自己的控制,也就是妳對自己命運的控制。當妳覺得自己失去了對生活中大多數事件的選擇和控制(比如老年人),妳會感到更加消極、頹廢和不健康,妳生病的風險也會更大。
應用:給自己和老人足夠的選擇和控制,安排好老人的舒適度,充分給老人自主選擇的權利。
21性行為
美國最早在20世紀50年代開設了性行為的調查報告,隨著性解放時代的到來,馬茲克茲和約翰遜進行了大規模的性行為直接測量實驗。最大的困難來自於尋找題材。壹開始的研究對象是11妓女,後來發現不難找到大量其他有代表性的研究對象。性的四個階段(興奮期、持續期、高潮期、消退期)、性高潮、性行為差異、男女誤解等諸多性知識的秘密被揭示,性逐漸成為壹個開放的話題。
我能讀懂妳的臉:面部表情。
獨立於種族、國家和社會背景,是人類共同語言的人類特征是什麽?面部表情!雖然手勢,語言,交通習慣都和特定的社會背景有關,但是面部表情是通用的!妳可以從其他國家的陌生面孔上快速準確地讀出他們的表情,人類識別憤怒表情要快樂得多!為什麽表情很常見,不受社會背景影響?換句話說,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刻在基因裏的,是人類長期進化的結果。
此外,眉毛比眼睛更能顯著影響識別難度。所以如果妳想偽裝,剃眉毛是個好辦法。
23生活變化和壓力
壓力,如極度喜悅(結婚)、悲傷(喪偶)或緊張(言語),是壹種感覺有壓力的情緒變化。壓力適應量表可以用來測量人們的壓力反應。最初的量表有40多個壓力事件,受試者根據適應所需的調整難度進行評分。比如實驗結果顯示“配偶死亡、離婚、分居、入獄”是最大的壓力事件。壓力量表得分與身體健康和疾病呈正相關(10%顯著相關)。
啟示:心理健康對身體健康影響很大,運動的同時保持良好的心態。
24認知失調
費斯汀格的認知失調是指認知與行為的差異所導致的不壹致,比如在壓力或獎勵下被迫表達與自己真實意見相反的想法。
與直覺相反,外界影響越大,心理障礙越小,越不容易改變原來的觀點,反之亦然。在實驗中,在完成壹項極其無聊的任務後,受試者要求新人展示遊戲的趣味性。被試分為兩組,壹組給20美元,另壹組給1美元。結果顯示,給了65438美元+0的被試更容易改變原來認為實驗很無聊的認知,也更願意下次接受類似的實驗。
與認知相反的行為外因越弱,內因越大,障礙越嚴重,越有可能改變原有的認知來緩解。
人們在生活中協調自我認識以避免認知失調的壹個典型情況:經常受到物質獎勵或表揚的孩子往往不那麽喜歡事物,他認為自己只是因為獎勵才這麽做的(所以表揚要慎用);壹個人因為喜歡而投資壹件事,壹旦給了工資或獎勵,他的熱情就會降低;付費的藥(或書)比不付費的藥更有效,因為他會覺得這錢花得值;經歷過許多阻礙和困難的東西,必然會更加珍惜,於是戀人們給彼此設置各種障礙;人們壹般只註意與自己認知壹致的證據,自動忽略相反的線索;給新人上壹堂加入團體的課,會讓他們更加熱愛團體,認為辛苦沒有白費。
妳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嗎?
人有哪些不變的性格特征?人根據能否掌握自己的命運,把事件歸因於自己還是運氣,內因還是外因,可以分為內控和外控。
這種人格特質具有相對穩定的特征。內控型人格更積極、更有抱負、更自信、更穩定,而外控型人格更消極、更順從、更願意冒險。
內控個人認為自律是關鍵。內控在巨大的不可控壓力下可能轉化為外控,外控在學習和信心增強後可能轉化為內控。
26男性女性化或雌雄同體
妳是男性還是女性(生物性別),男性還是女性(社會性別)。以前人們的性別認同是單維度的,陽剛和陰柔處於同壹緯度的兩端,比較陽剛的人被認為不太陰柔。
男性行為特征如野心、獨立、體能,女性特征如優雅、敏感、聲音柔和、愛、可愛、慈悲。
然而,貝姆拋棄了單壹的性別模式,創造了雙性同體,證明了男性和女性是兩個獨立的維度,而不是同壹維度的兩段。壹個極度女性化的人也可以極度男性化。比如壹個穩重堅強的男人,也可以很有愛心,很敏感。
所以,描述壹個人的社會性別,需要從陽剛和陰柔兩個維度進行評分(評分範圍為1-7)。比如我的性別分數大概是(陽性,陰性)=(4.0,3.5)
啟示:雙性同體的概念打破了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和社會期待,指出雙性同體因其更高的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而更受歡迎和喜愛。比如優雅獨立的現代女性,陽剛有同情心的男性。
27與心臟賽跑
A型人格:內驅力強,有進取心,時間緊迫感,喜歡競爭,有期限壓力,而B型人格則相反,安於現狀,不喜歡競爭。
實驗表明,性格特征與壹個人的健康狀況有關,比如死於心臟病的概率。性格特征A型性格更容易死於脂肪肝和心臟病。
啟示:我老婆是A型人格,我是B型人格。
28個人和團體
社會文化等外力對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如何定義和考慮文化的影響?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文化是壹種重要而持久的社會力量,深刻地影響著壹個人的思想和行動。
集體主義文化:個人更服從集體利益。比如中國和其他有著悠久歷史國家。
個人主義文化:強調個人的幸福和成就,群體對其影響不大。如果有必要,個人在任何時候都寧願放棄成為群體的成員,也不願屈服於群體的意誌。移民多,變化大的國家,比如歐美。
區別:個體文化比較主觀獨立,但容易感到孤獨。集體文化更在乎群體目標,享受社會支持和滿意的人際關系。例如,心臟病在個體文化中更高。
啟蒙:個人文化和集體文化各有利弊,壹個社會可以介於個人文化和集體文化之間,也可以與個人文化和集體文化混合。也許最好的文化是既獨立又和諧,重視個人利益,某種程度上服從集體利益。
這裏誰瘋了?
研究人員和學生偽裝成瘋子進入壹家精神病院,精神病醫生無法區分他們。更可怕的是,他們壹旦進去,他們的任何言論和行為都是用精神病人的心理來解釋的。就算他們承認自己裝病也無濟於事,還被逼著假裝吃藥然後倒進馬桶!
後來醫院領導知道有科研人員混進了精神病院,卻把壹群精神病患者錯當成了偽裝者!於是壹場關於精神科醫生的能力,精神疾病的正確診斷,心理治療的有效性的長期爭論開始了!
30防守
關於防禦機制的精神分析是由著名的弗洛伊德的女兒提出來的。防禦機制包括:壓抑(把意識擠出來變成無意識)、回歸(比如年輕人為了避免養老危機而退回到兒童的行為模式)、投射(把自己的欲望投射到別人身上)、反向行動(通過相反的行動來釋放真實的被壓抑的欲望)和升華(用社會認可的方式表達不允許的欲望)。防禦機制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見,時不時能從自己或他人身上看到。
31習得性抑郁癥
馬丁·塞內格曼通過對狗的學習實驗發現,抑郁癥是通過學習獲得的!當妳發現自己不再有能力改變生活的某個方面,妳所做的任何決定都不再能改變和影響結果的時候,妳就“學會”放棄嘗試了!妳把失敗的經歷“泛化”到其他方面,甚至在面對可以控制的事情時,妳依然自暴自棄,不再認為有嘗試的必要。於是抑郁癥,或者說“習得性無助”就產生了!妳讓自己被屠殺,放棄逃跑的希望!
想想真是諷刺。當我在初中認識到死亡的強大力量時,我感到了不可戰勝的無助。我知道死亡是完全無法控制和改變的絕對現實,所以我逐漸放棄了控制其他壹切的權利!壹個失戀的青年,也可能不再相信自己能留住最愛的人,從而不再投入壹段新的感情。壹個在失敗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可能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在未來建立壹個幸福的家庭。
所以,從經驗中學習不壹定是進步,學到的也可能是抑郁。壹次失敗的經歷,可能需要很多次的成功,才能恢復原來的自信。
擁擠導致異常行為
在老鼠的實驗中,將老鼠放入四個相互連接的籠子裏,保證食物充足,剛開始數量少的時候,老鼠的社會行為是正常的。當繁殖數量翻倍時,觀察到最強壯的兩只雄性占據了兩端的籠子,各自有八九只雌性為伴,站在門口攻擊所有膽敢進入的雄性。另外幾十只擠在中間兩個籠子裏的雄鼠表現出幾種典型的異常行為:有的老鼠又白又胖,卻像從萬物中解脫出來似的失去了性欲,有的老鼠瘋狂地咬其他的尾巴,有的老鼠被稱為刺頭,主動尋找雌鼠,打破規則拒絕等待甚至吃掉同類幼崽,而雌鼠逐漸失去了築巢和轉移幼鼠的能力。實驗結束時,大量母鼠因各種並發癥死亡!
啟示:高密度的擁擠環境會導致行為異常。遵守社會規範的個體在空間的壓力下表現出攻擊性、腐朽性、麻木性等。這個實驗在多大程度上擴大到人是有爭議的。
聯想:和平年代好像壹切都很平和安寧。但是,壹旦環境惡化,比如戰爭、流行病等。,人被置於擁擠或恐慌的社會氛圍中,人格與惡開始輪番上演,底層與上層的行動出現各種反常的表象!
如何選擇心理治療師?
統計報告指出,各種心理治療都是有效的(即比不治療好),但都不強烈,兩者之間沒有顯著的優劣。現在的心理治療師往往會結合各種心理治療來達到更好的效果!而且有些心理治療特別適合某些心理疾病,比如針對恐懼癥的行為主義脫敏療法。
啟示:每壹種心靈理論都像盲人摸象,可能只反映了部分真相。只有多種組合才能更好的解釋和解決!
減輕恐懼和脫敏療法
行為脫敏療法已被證明對治療恐懼癥相當有效,如恐高癥、害怕蛇或蜘蛛等動物。恐懼癥,簡單來說,就是壹種不必要的、不可控的、非理性的恐懼行為。
恐懼癥的獲得往往與相關的可怕經歷有關。以恐高癥為例。患者可能是小時候從樹上摔下來的。於是患者建立了高處墜落的條件反射,學會了遠離高處和陽臺窗臺。
脫敏療法有兩個關鍵。壹種是重溫類似事件(壹般是讓患者幻想更恐懼的情境,然後逐步升級想象情境的危險性,根據患者個人反映大致分為十級),但沒有發生傷害,從而解除條件性恐懼反射;第二,由於放松和緊張情緒的不相容,壹個人在某個時刻只能處於其中的壹種,治療師在想象危險的高空場景時會讓病人保持放松,深呼吸。壹般患者經過十幾個療程的治療,基本消除了對高原的恐懼。
啟示:我有明顯的恐高癥,不能靠近陽臺或者靠近就變得僵硬不舒服。好像是高中畢業,具體原因不明。也許我可以讓自己變得不敏感。
35投射真實的妳。
大腦總是傾向於給予和補充它所看到的有具體意義的東西。弗洛伊德認為,我們可以通過識別和解釋含義不清的墨跡來投射我們自己的意識和個性。但由於解釋的不穩定性(可靠性)和偶然隨機性(有效性),墨跡實驗壹般只用於幫助了解患者的性格,而不作為治療疾病的標準。
聯想:記得小時候盯著蚊帳和雲看。壹會兒我可以看到老虎、人、兔子和花。妳將永遠看不到妳從未見過或不感興趣的東西!
編壹個故事
與墨水實驗相似,設計了TNT實驗。通過向受試者呈現壹張照片(模擬歧義有多種解釋),讓他們發揮想象力,編壹個故事來解釋照片中人物的表情、行為或事件。有點像看圖講故事!通過妳講的故事,推斷出妳的潛意識,內心的情感沖突和過去的經歷。
啟示:妳說的話反映了妳自己!
言行不壹
口頭報告和問卷結果是否有效?人們對假設情境的態度或想法能否反映人們在真實情境中的行為?那就是:言行壹致嗎?
研究表明,他對某個前景越不熟悉,當它真的發生時,他對它的態度就越不壹致。比如妳是討厭壹個日本鄰居或者同學還是想交朋友?彩票中獎後會開心多久?
基於過去名人對日本人固有的認知偏見和刻板印象,我們可能會認為我們不願意和日本人交朋友。但實驗表明,當真實場景發生時,我們會像對待他人壹樣對待真實的活著的個體,固有的偏見會被鮮活的個體形象所取代!
啟示:我們真的不知道自己在陌生的場景下會有什麽反應!假想的態度不靠譜!所以人要靠行動學習,而不是靠想象和固有的偏見!如果妳不動,妳永遠不會知道自己的真實反應和感受。
38從眾的力量
實驗表明,社會中的人往往會隨大流,在知道自己與大眾的觀點和態度不壹致後,往往會放棄自己原有的觀點,即使他們認為大眾的觀點很可笑很愚蠢。
有集體主義文化的國家,如中國和日本,更多的是從眾而不是個人主義文化。從眾可以用來解釋很多社會現象,比如潮流的出現,戰爭的荒謬行為。
妳會伸出援助之手嗎?
有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持刀襲擊另壹個人。妳會伸出援助之手嗎?如果有人在路上心臟病發作,妳會叫醫生嗎?
這是壹個女子當街殺人引發的社會現象。那麽多目擊者在長期作案過程中沒有伸出援手,導致了悲劇的發生!這引發了壹場爆炸性的爭論:大家都麻木了嗎?
實驗室裏類似場景的模擬再現了這個結論,但是觀眾多了就沒人伸出援手了!只有壹個證人的時候,最有可能幫忙!
對此的心理學解釋是:1證人責任多且分散,感覺總會有別人。2.罪惡感就散了。3.缺乏信息溝通(受眾缺乏溝通)。
40無條件服從
為了找出二戰中納粹殘酷清洗猶太人的根源,心理學家展開了壹項實驗研究。為了具有普遍性,該研究招募了各行各業的受試者。不幸的是,結果表明,在特定的情境下,個體會屈服於權威,即使他認為這種行為是錯誤的,讓他感到不舒服,他仍然會傾向於執行命令!這就是形勢的可怕力量!
啟示:同壹批人可能是二戰德國的納粹,也可能是和平時期典型的守法良民。社交場合往往決定妳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