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的春節雖然受到漢族春節的影響,但其活動的形式和內容都具有本民族的特點。宋代以前,壯族各地的節日都是根據農業生產的周期來確定的。自明代以來,大多數地區逐漸采用農歷節日。壯族人迎接新年的活動與漢族人大致相同。從第壹天到第十五天,在第十五天,各家各戶都吃專門為祖先準備的“母親粽子”(特大號粽子),這意味著新年節日結束了。有些地區把過年的時間延長到月底,用白頭翁或艾草拌糯米做成的小祭品(俗稱“艾巴”)就是壹年慶典的結束,有些節日推遲到二月初二。因此,整個正月通常被視為春節慶祝期,稱為“慶正月”和“吃正月”。壯語“正月”是春節的同義詞。
春節的第壹天,是壯族壹年中最盛大的節日。黎明時分,每個人都盛裝打扮,喜氣洋洋。新娘和女孩們奔向小溪泉水,采摘“淡水”,飲用“李玲水”。家庭內部和鄰裏之間互相拜訪祝賀長輩,大人要給來拜年的孩子帶利息的錢。拜年後,家家戶戶捧著供品到村子附近的寺廟裏祭祀神靈,祈求新的壹年人畜平安,五谷豐登。有的村子舉著銅鼓,幾個村子的青年男女相約在沙灘或平壩上唱歌。這壹天,除了接待其他村子的來客,壹家人不互相幫忙,請吃飯。那壹天,有的地方忌食宗巴,認為開宗巴會使田埂裂漏。而且最忌諱吵架,大家求和諧求好運。
(1)畫新水:又稱挑智能水、挑新水、挑好水。流傳於廣西西部。大年初壹壹大早,各家各戶的新媳婦或大姑娘們就提著水桶,捧著三支香,唱著歌。他們到河邊或泉邊,插上香,把用紅紙包著的硬幣放入水中作為盈利,接起新壹年的第壹擔新水。劉熙範《靈表姬滿節》載:“大年初壹,我從甕中取淡水,沿路唱‘牛、羊、雞、六獸之靈來’四字。這種“新水”有時被稱為“智能水”或“智能水”。傳說大年初壹的水最純凈,最吉祥。喝了之後,姑娘會聰明,聲音會甜。孩子會健康成長;老人會擺脫病痛,活得更久;有些地方說,守河的聰明姑娘在大年初壹把智慧投入河中。誰先得到新水,誰就變得更聰明。
(2)迎春牛隊:“迎春牛”是流傳於廣西靖西縣的古老習俗。始於元明時期。春牛是土生土長的牛,古代用泥土做成,現在是紙紮的春牛。迎春牛的意思是在春天開始的時候說服農民。這壹天,青年男女唱民歌,就節氣和壹年農事進行問答,向春牛拋撒棉籽,祝願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他們以此交友,根據歌曲選擇搭配。
(3)搶鴨:廣西淩雲縣思成地區壯族的習俗。除夕12點01分以後,人們在爭先恐後殺雞宰鴨的時候,會再煮粽子,按規矩放在桌子上祭祖:整只雞鴨放在桌子中央,粽子剝好放在兩邊,兩邊放壹個帶豬頭肉或豬尾巴的大蒜苗和紅紙。先拜祖先,再拜人王、飼養員、豬圈、牛棚等。祭祀結束後立即放鞭炮。先放鞭炮的人會得到“頭鴨”,以為得到“頭鴨”就會有好運。
(4)攜帶紙狗拜年:大年初壹,男青年攜帶紙狗,到各村拜年。家家戶戶燃放鞭炮來迎接新年。這是古代壯族人崇狗的遺風。
(5)大春堂:平果地區壯族人民在春節期間流行的娛樂活動。“大春堂”就是用米杵敲打木槽。現在有的地方改成了用扁擔打板凳的形式,所以也叫“打扁擔”,或者按其聲音叫“打呂烈”。小規模的特郎通常在村裏或庭院或大廳裏舉行。男女老少兩三對手持杵或扁擔,在春堂或長板凳兩側排隊。他們有節奏地互相敲打,或偶爾敲打春堂或板凳,發出“互相打、互相打、互相打”的聲音。大規模的特朗在村邊露天舉行,幾十人臨時排隊。在大規模上,特朗通常會表演種植水稻的全過程,從耙秧插秧、舀水耕田到收割脫粒品嘗新米,相當喜慶。
(6)吃母粽子:桂西的元宵習俗,每年從除夕開始,壹個特大的粽子“母粽子”和幾個小粽子放在臺上祭祖。直到元宵節再次祭祖時,供品才被撤下,這壹年被稱為“散年”。“第三年”,家中長女扶父母或家中年紀最大的人坐在堂屋正中,然後剝下“母粽子”,按家中年齡依次分發。大家都要恭恭敬敬的收下,吃光。這就是吃“名母粽子”。吃完“母粽子”後,全家人總要小便,提著粽子香,到村口的岔路口或溪邊燒香,站起來念《辟邪訣》或唱《辟邪之歌》,壹邊撒粽子葉。這叫“賣疥瘡”、“賣咳喘”、“送晦氣”。當地人認為這壹習俗可以確保新年的安康和好運。
(7)祭蛙女又稱“又壹螞蚱節”、“孝敬螞蚱節”,是紅水河中上遊的東蘭、天峨、南丹、鳳山等地壯族中最隆重、最古老、最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
2月-祭祀土地爺,土地婆節,花王節,嬰兒節,狗生日節。
(1)祭地節:每年農歷二月初二舉行。壯族是壹個歷史悠久的農耕民族。它世代依靠土地生存,崇拜土地神很流行。每個村前都建有土地廟,供奉土地神。人們認為土地神是壹個地方的保護神,不僅可以保佑農業高產,還可以保護村莊不受野獸和鬼魂的傷害。據說二月初二是土地神的生日,家家戶戶都會殺雞煮肉去土地廟祭祀土地神,祈求農業豐產、人畜興旺、生活平安的保佑。大新地區的壯族人把二月初二稱為土地婦女節。當時村民捐錢殺豬,請道公去土地廟念經,向土地婆祝壽,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傳說曾經有壹個善良的富婆,生了三個女兒後就去世了。因為她生前做了壹些好事,人們建了壹座土地廟來紀念她。
(2)花王節:又稱花節、百花仙節或花婦節。壯族民間宗教節日。它在每年農歷二月的第二天或第十九天舉行。節日期間,各村的姐妹和阿姨們聚在壹起殺雞祭拜考花,祈求考花給孩子們送禮物,保佑他們健康成長。
(3)兒童節:又稱“童會”,是德保、靖西兩縣壯族的民間兒童節日。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或三月二十八日舉行。節日期間,來自所有村莊的孩子們穿著紅色和綠色的衣服,聚集在最近的集市上。孩子們得到父母的特別許可,可以購買玩具、文具、米粉、蛋糕和其他美食。東蘭等縣的兒童節是在山坡上舉行的。淩晨,雞鳴滿天時,孩子們在家門前放鞭炮,舉著火把到泉邊喝“神仙水”。天亮後,孩子們和父母壹起,帶著紅雞蛋等食物,到村外的山坡上盡情玩耍。我認為過了兒童節,孩子們會更聰明。
(4)狗生日節:靖西、隆林、德保壹帶壯族的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二月二十二日舉行。民間傳說,狗是天上的龍狗,它的生日在農歷二月二十二日。正是狗神出現的時候,這個時候吃狗肉可以延年益壽。所以這壹天,家家戶戶都煮狗肉。
3月-葛衛節,清明節
(1)三月歌會:農歷三月初三,又稱“三月歌會”或“三月歌會”,是壯族的傳統歌會。壯族每年有幾次定期的民歌集會,如正月十五、三月三日、四月八日、八月十五日,其中三月三日最為隆重。這壹天,家家戶戶都會煮五顏六色的糯米飯,給彩蛋上色,慶祝節日。歌會壹般壹次持續兩三天,設在離村子不遠的壹塊空地上。竹子和布被用來建造壹個歌棚來接待來自其他村莊的歌手。二重唱主要由未婚青年男女組成,但老人和孩子都來觀看和娛樂。小的歌圩壹兩千人,大的上萬人。葛衛旁,商販雲集,民間貿易活躍。附近的人給來抓葛偉的人提供食宿,不管認識不認識都熱情接待。壹次大型歌會,方圓數十名青年男女前來參加,人山人海,歌聲此起彼伏,著實熱鬧。喬葉在田陽縣壹直是大歌圩。人們去歌會是為了比賽和欣賞歌曲;年輕的男女唱歌,如果他們彼此投緣,他們就互贈信物作為他們愛情的信物。此外,還有拋繡球、摸雞蛋等有趣的活動。拋繡球主要是為了娛樂,也是作為愛的象征。女生看上壹個小夥子,就把繡球扔給他。摸蛋是為了相互取樂,也是壹種承諾。歌會是人民貿易和民族文化的盛會。1985,區人民政府將3月3日定為廣西民族藝術節。
(2)清明節:祭掃祖墳的節日。壯族人祭祖,掃墓時要三祭。大家庭與祖先崇拜有關;在墳山設宴,邀請所有路人赴宴。壹般在清明節前後十五天掃墓。
四月——牛魂節、耕祭、濺泥節
(1)牛魂節:又稱“牛王節”、“脫軛節”。這是壯族人民祭拜牛神的節日。該節日在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舉行,有些地方在六月八日或八月八日舉行。相傳四月初八是牛王的生日。它曾經是壹個神,受玉帝之命,為綠化世界而種草。玉帝規定每三步撒壹把草籽,但壹次撒了三把草籽。結果,地上的草比幼苗還多。玉帝派它來人間吃草。牛來到人間,以草為食,為人耕耘,壹年四季辛勤勞作。人們感激它的貢獻,所以在生日那天獻祭牛的靈魂。那壹天,農夫給牛放了壹天假,各家各戶都把牛收拾幹凈,整修牛棚。村裏的長輩對全村的牛評頭論足,鼓勵各家各戶愛護牛。家家蒸五色糯米,用枇杷葉包好餵牛。他們有的把酒、肉、水果、供品擺在屋外,父母牽著壹頭老牛圍著餐桌,全家人才吃壹頓節日大餐。
(2)耕節:又稱耙節、秧節、秧節。桂南壯族民間農業節日。它在每年農歷四月的第四天或第八天舉行。在節日期間,人們在開始耙田和插秧之前,必須請道公驅鬼。
(3)濺泥節:西林、那坡、靖西三縣壯族民間節日。它在每年四月的移植季節舉行。女孩和年輕的媳婦用田裏的泥向路過田裏的男人扔去,勸男人種地。傳說古時候有個已婚男人,經常出去唱歌,農忙的時候就不回來了。有壹天,他老婆和壹群姑娘在插秧,他路過田裏,也沒問。女生在扭打中假裝扔泥巴,把他變成泥巴,讓他無法串起來。從那以後,他改變了主意,和妻子壹起工作,獲得了大豐收。這種迎接豐收的濺泥活動從此成為壹種習慣。
五月——藥王節、猴愛節、雞得節、祭拜節、端午節。
(1)王耀節:也稱為藥劑師節。壯族民間節日。端午節在每年農歷五月舉行,節日的內容因地而異。廣西龍勝自治縣壯族人上山采集烏班圖、田基黃、葫蘆茶、元寶楓等草藥煎劑洗澡。據說可以讓皮膚光滑不生疥瘡。靖西縣有壹個專門的壯族醫藥市場。家家戶戶還會包“楊嬌粽子”,在家裏煮醋,燒柚子皮,在門上插艾草以示驅邪。
(2)愛猴節:廣西靖西縣徐悅鄉槐寒村祭祀農民的民間節日。它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那時,每家每戶都會派人帶著南瓜、李子、芭蕉、煮熟的玉米棒子等水果和食物,或放在山裏,或放在農場裏,然後躲在石頭角落裏,直到壹群群猴子聚集在壹起,看著它們吃,嚼,然後人們就會悄悄地離開。傳說這壹習俗與農高智反抗宋朝有關。有壹次,農高智的部隊被困在山上,他們靠挖草根和剝樹皮充饑。五月初五的壹天早上,數萬只猴子突然抱著巨型南瓜從懸崖上掉了下來,叛軍得救了。因此,人們設立節日來獎勵。
(3)雞日:“雞日”是壯語的音譯,意為小公雞。這是兒童節,是廣西德保、靖西、那坡三縣壯族的傳統民間節日。它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舉行。過年前幾天,奶奶家會給孫子送來壹只兩斤重的公雞和壹筐糯米。節日當天,父母壹大早就為孩子煮“雞”,蒸五色糯米飯。中午,孩子們邀請幾個年齡相仿的朋友回家,爬上小亭子開派對或者去野外野餐。晚飯後,孩子們拿出自己的水果,壹起吃。他們玩到太陽下山才回家。
(4)祭拜節:壯族民間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五月十三日舉行。按照舊習俗,男人滿十二歲就有結拜兄弟的權利。屆時,如果有兩位密友,將邀請老人主持宣誓儀式。雙方會互報年齡,喝生雞血,報祖宗,向天發誓。儀式結束後,他們成了好兄弟
6月-六郎節,鄧娜節,蒙娜節和王雷節。
(1)六月節:也稱為六月節、氣浪節或除夕。壯族傳統民間節日。它在每年農歷六月初六舉行。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會殺雞殺鴨,做五色糯米飯來祭祖。相傳,農高智沖破敵人的重圍後,六月過的地方就在六月慶祝,七月過的地方就在七月慶祝。宋朝皇帝非常嫉妒農高智,禁止人們紀念他。壯族人於是把六月節叫做六郎節。七月節被稱為氣浪節,以愛國之星的名義紀念自己的民族英雄。
(2)元宵節:廣西西部壯族的傳統節日。它在每年的六月六日舉行。這壹天,除了做雞鴨、蒸餅、蒸粉,晚上還要去地裏點裸燈,不會通宵滅蟲。
(3)莫那節:廣西大新縣夏磊的壹個節日,是壯族人民祭祀森林之神“遮射”和神農的節日。每年農歷六月底舉行。屆時將集體宰殺壹頭豬,每戶壹人帶半斤米酒、蔬菜、香燭祭拜,祈求沈林、神農保佑莊稼豐收。
(4)祭祀莫王的日子
七月-蓄水節,新年品嘗節,祖先靈魂節和青苗節。
(1)蓄水節:廣西靖西、德保兩縣壯族民間傳統節日。它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舉行。家家戶戶都會把儲水罐洗幹凈,然後去泉水、小溪或者河邊接淡水灌滿。人們把這壹天撿來的水稱為“神仙水”,用來給老人熬長壽酒,給孩子熬長壽粥,腌制白菜和水果,還可以用來染布、釀酒、制醋和治病。
(2)嘗年節:民間傳統節日之壹。每年農歷七八月新谷成熟時舉行。壹般都是獨門獨戶,邀請鄰居親戚壹起住。在品嘗新年的那壹天,每家每戶都煮大新米飯和豐富的菜肴。壹大早,婦女們就去地裏為神龕割下綠色的稻葉,獻上準備好的食物和水果,點上香,點燃油燈。萬事俱備,就把狗叫到神社,舀壹勺新米,每菜給壹點。為了感謝他的貢獻,讓他在這壹天先吃飯作為獎勵。
(3)祭祖魂節:農歷七月十四是壯族人民的祭祀節日。相傳古代的中秋節在7月15日慶祝,雲南文山至今仍有保留。後來發生了災難,有人提前慶祝節日,然後逃離;其他人逃離去彌補假期。因此,在7月14日和16日慶祝節日成了壹種習俗。這個節日的內容是祭祀祖先和鬼魂。相傳7月14日是壯族始祖布洛陀去世的日子,所以人們世世代代都在這壹天祭奠遠祖。還說非正常死亡的人的鬼魂無家可歸,變成野鬼,四處遊蕩。為了避免它的危害,人們同時崇拜祖先和鬼魂。它的做法是殺雞鴨,蒸餅做包子,用彩紙剪成四季的衣服、鞋襪。家族祭祀結束後,晚上到河邊野祭,焚香點燭,燒紙衣,讓骨灰隨水漂流。此外,在這壹天,所有已婚婦女都會回父母家探親,但必須在假期後回去,當晚不能待在父母家。
(4)青苗節:桂西壯族農民的民間節日。每年農歷七月舉行。屆時,豬肉和大米將作為供品提供給村外的田野,表示苗神可以享用。然後路禁就開始了,以免驚動苗神。與此同時,全村人聚集在壹起,喝酒唱農家歌,祝願豐收。
八月——眾神的生日,月亮崇拜節。
(1)眾神生日:壯族民間宗教節日。每年農歷八月初舉行。壯族是壹個多神的民族。他們把八月的第二天視為眾神的共同節日。所以每年都是有祭品祭拜的日子。
(2)中秋節:俗稱中秋、中秋、團圓節。這壹天,壯族人吃月餅,蒸粉做蛋糕,慶祝雞殺鴨的節日。以各種方式欣賞和崇拜月亮和拜月。如在廣西的馬山、上林、都安三縣,人們用竹子在水中搭臺,觀賞天上的明月和水中的月影;在廣西的龍勝、鐘山等縣,家家戶戶祭十壹個月,象征古代傳說中的十壹個月。不吃這十壹個糍粑,就吃十個,只允許吃壹個,象征現在天上壹個月亮;所有地方都習慣帶著圓的食物來拜月,如月餅、柚子、花生和芋頭,這意味著世界是圓的和吉祥的。這壹天,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天上有滿月,人們團聚,共享天倫。各地也有很多娛樂活動。在廣西的德保、靖西兩縣,月娘被邀請通過“歪包海”下凡與百姓同樂。廣西西部和北部的青年男女在選定的地方舉行歌曲晚會,以表達他們對歌曲的熱愛。因此,8月15日在許多地方也被稱為中秋節。孩子們用柚子皮做面具,踩在高高的肩膀上,扮演高男矮女的角色,玩得不亦樂乎,通宵達旦。這壹天,人們避開“圓”字,代之以“團”、“鸞”等字,否則就是對月亮的不敬。
9月-敬老節、百靈節和新谷節
(1)九月九日:壯語有“九十九成壹,百歲成仙”的說法。這部分主要是給老年人的?農民也有假期,但是有老人的農民特別講究。兒子要給老人剃頭,穿上新衣服;嫁出去的女兒會回來,帶壹只雞,幾斤米,俗稱“食補”,給老人添飯,延年益壽。席間,兒孫們先給老人餵飯,再吃飯,以示孝順。
(2)百靈節:廣西天等壯族民間傳統節日。它在農歷九月初九舉行。相傳是為了紀念屠龍殺民的少年勇士百靈而舉行的。那壹天,青年男女聚集在百靈泉邊,給百靈泉獻祭,唱歌,自娛自樂。
(3)新谷節:廣西大新縣壯族農民的民間節日。農歷正月十月收割後的第壹天,用新收割的糯米,同時宰殺雞鴨,祭祀祖先以示清風。
10月-趕節。
趕節就是趕第壹個霜降節。大新縣夏磊鄉流行的傳統節日。每年霜降前夕,方圓的幾十個男女老少都會穿上花花綠綠的衣服,帶上糍粑、土特產、香火等食物,趕到夏磊鄉參加聚會。這壹天舉行祭祀“莫懷將軍廟”的儀式,進行朋友社交或物物交換。晚上,青年男女唱歌交友,談情說愛,所以又叫“初霜歌會”。興奮了三天,就“散”了。
65438+二月-烹飪節,除夕
(1)炊事節:12月23日是壯族人民祭祀竈神的傳統節日,旨在將竈王爺送上天。認為竈神常年為農民的廚房竈臺管火,又苦又臟。從臘月二十三到第二年正月初壹,農民給竈神放七天假,陳餞行,並在竈口貼壹副小對聯:“天道好,地道吉祥”。這意味著請去天堂,為妳的家人說好話,為富足和幸福祈禱。
(2)農歷除夕,也叫農歷除夕,是壯族人壹年中最忙碌、最熱鬧的節日。家家戶戶殺豬,包粽子,做年糕,縫新衣,貼春聯。晚上,豬頭、閹雞和水果被隆重地供奉給祖先。大人們在除夕夜圍火放哨;孩子們喜歡他們的遊戲,整夜不睡。家家戶戶都在門前掛鞭炮,雞壹叫就放。第壹聲啼鳴時放鞭炮最為吉祥,俗稱“壓雞嘴炮”。並在火爐旁供奉祭品,歡迎竈神歸來。之後,每只雞又會打鳴,燃放壹陣鞭炮,直到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