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彩票開獎 - 誰知道國內外義務教育的研究現狀?

誰知道國內外義務教育的研究現狀?

二戰後,美國實行12免費義務教育。美國的教育經費來源是多元化的。除了政府撥款和學費,社會捐贈和學校服務也占很大比重。美國是壹個分權國家。全國沒有統壹的教育行政體制,教育的責任大多在國家和地方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對教育政策的制定和資金的投入負有直接和重要的責任。

農村義務教育投資的主體是當地學區。

美國的農村是指城鎮和村莊。在美國,教育是按照學區獨立管理的,學區是各州對學校教育進行管理、監督和檢查的特殊區域。州政府授權學區委員會管理學區內的學校教育。學區的設置大致相當於農村的城鎮,但兩者的界限不壹定完全壹致。但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為教育劃分的區域統稱為學區,實行城鄉壹體化的管理體制。

在美國,教育是各州的保留權利。初等和中等教育的管理權屬於各州,而不是聯邦。在美國的實際教育體制中,國家把中小學的管理權交給了地方學區。因此,在美國,農村義務教育的主要管理責任和投資主體在於基層地方政府,即學區。學區擁有獨立的征稅權,房產稅壹度成為學區義務教育的主要資金來源。教育支出在居民消費支出中占很大比重。

州政府成為農村義務教育最大的財政來源。

二戰後,在歷史傳統和現實發展的相互作用下,以學區投資為主、過於分散的美國農村義務教育財政體制發生了很大變化。趨勢是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增加了對當地學區的財政撥款。1979之後,這種趨勢進壹步發展,州政府對學區基礎教育的財政支持開始超過學區征收的財產稅,成為農村義務教育最大的財政來源。

各地區的義務教育差別很大。

縱觀美國義務教育財政體制改革的過程和現狀,存在幾個問題:壹是聯邦與州在控制與反控制上存在諸多矛盾和防範,影響了教育投資諸多問題的解決,包括投資規模和特殊支持政策。二是由於各州之間、城鄉之間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的差異,義務教育投入水平存在不平衡。再次,由於義務教育投資渠道多樣,投資水平和程度不規範、波動較大,給地方乃至學校的預決算帶來壹些不穩定因素。第四,由於美國義務教育經費的很大壹部分是由學區承擔的,而學區的教育經費來源主要依靠當地居民的財產稅,因此因地區貧富不均而產生的經費差額和民眾負擔成為現實的困難和問題。

隨著國家課程改革的進行,關於校本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研究引起了基礎教育理論界和學校的關註。本文以生物實驗教學為主題,對我校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中的壹些問題進行了研究。根據課程理論和生物學的特點,確定了適合本課程特點的課程目標、主要內容、教學組織方式和評價方式,並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相應的嘗試。另外,對高壹生物選修課的成績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關鍵詞校本課程生物學實驗

壹.概述

近年來,隨著國家課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課程已經進入學校。許多學者關註校本課程及其開發,壹些學校領導和教師也參與了這壹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活動。

1.校本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

校本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是不同的概念。關於校本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述。目前,國內大多數學者接受以下觀點。

校本課程是指學校在保證國家和地方課程基本質量的前提下,通過科學評估本校學生需求,充分利用當地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開發的可供學生選擇的多種課程(崔,1999)。校本課程通常由學校校長和教師決定,采用“實踐-評價-發展”的課程開發模式,實施“問題解決”即“自上而下”的政策,以滿足不同社區、學校和學生的客觀差異,因而具有壹定的適應性和參與性(崔,1999)。與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不同,校本課程主要體現“以校為本”的理念,強調課程的開放性、民主性和參與性,強調交流與合作。

校本課程開發是指學校根據自己的教育理念,結合教育教學實際,自主開發課程的行為。校本課程開發涉及到學校教育經驗的方方面面(崔,1999)。有學者(許,2001)從新的課程開發策略、課程管理體制改革、課程改革新模式、學校特色建設、國家課程開發補充等方面對校本課程開發的概念進行了較為明確的界定。認為校本課程開發“發生在學校領域,以國家和地方課程綱要的基本精神為指導,由學校成員根據學校本身的性質、特點和條件,自願、獨立、自主或與校外團體或個人合作進行,旨在滿足學校全體學生的學習需求。這是壹個持續的、動態的課程改革過程。同時,許強調了校本課程開發的兩個基本點和兩個必須。兩個基本點是“校本”和“課程開發”。“兩個務必”是指在課程內容上必須考慮到校本課程中隱含的新的教育思想和課程設想,必須考慮到國情、語言習慣和我國中小學教育的實際。

2.國內外校本課程的發展與現狀

自現代學校制度建立以來,在課程開發方面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傳統。

壹種是以法國和德國為代表的典型的國家課程開發傳統。自拿破侖統治法國的時代起,中央政府就壹直頒布強制性教育計劃、課程安排和國家考試範圍。18年底,德國對學校課程進行了詳細的研究,提出了第壹個具有現代意義的義務教育課程計劃,規定了義務教育的科目和各科教學所需的課時,明確了教學目標、內容、方法和閱讀作業。在這樣的強制性課程標準和統壹的外部考試制度下,學校的教學工作被嚴格控制,教師幾乎沒有自由行動的空間。

另壹種是以英美為代表的非中心化課程開發傳統,將部分甚至全部課程決策權下放給學校。美國的教育受州政府管轄。在課程方面,所有的課程決策權都屬於地方政府,地方政府賦予學校課程事務自主權。由於學區和學校有很大的自主權,校本課程壹直是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國教育體系壹直秉承學校自治的傳統。由於法律規定課程設計的權力屬於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和個別學校集團,在很長的歷史中,中央教育機構很少幹預課程事務。

從西方國家近200年的課程發展歷史可以看出,壹個國家的課程發展傳統與其課程行政體制有關,課程行政體制決定了國家、地方政府和學校在課程決策中的權力分配結構。這兩種課程體系各有利弊。國家課程開發在解決課程的基礎性和統壹性方面有優勢,校本課程開發有利於尊重學校環境和師生的獨特性和差異性。

20世紀50年代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教育系統進行了壹場由國家發起的大規模課程改革——新課程運動,由國家組織各方面的專家共同開發真正的高質量課程,目的是實現課程的標準化和統壹化。新課程運動有這樣壹個基本的教學和教育理念:教學的基本主題是學科結構,科學組織的學科包括社會需要的所有知識。與包含大量知識的原始課程不同,新課程的目的是提供壹個具有最新信息和嚴格邏輯的學科全貌。其內容強調關鍵概念和清晰的觀點作為學科結構的基礎。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獲得現成知識的同時,學會如何探索新知識,通過科學發現活動增加對科學家工作的興趣。(崔,1999)

在這場課程運動中,英國和美國尤為突出。兩國的課程開發者都認同新課程運動的基本理念,認為給予學校和教師過多的課程權力是教育質量下降的根本原因之壹,真正高質量的課程應該由國家組織各行各業的專家來開發。西部新課程方案由專家研究,參與新課程開發的教材由中央教育部門等組織力量開發。

然而,由於種種原因,這壹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除了來自教師的各種原因,“新課程運動”暴露了國家課程開發的缺陷,這主要是由課程開發的中心化造成的。這種模式將課程開發系統和課程實施系統割裂開來,作為課程實施者的教師無法清晰地理解新課程的意圖和課程目標中每壹個細微的創新因素。新課程的實施要求課程實施者改變教學習慣,重組課程重心、學習空間乃至自身行為。這個過程涉及到很多實際問題。課程開發者往往缺乏與實施者的溝通與合作,無法將課程中隱含的壹些基本假設和價值觀傳遞給實施者,並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提供有利於實施的建議。

在20世紀70年代和80年代,分散的課程決策在許多國家再次受到重視。20世紀80年代以來,學校所處的環境日益復雜,變化速度不斷加快。為了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學校需要對環境做出最敏銳的反應。校本課程正好可以滿足這壹要求。壹直實行國家課程開發模式的國家也開始意識到需要為地方和學校層面提供課程事務的主動權,並出臺了相關的課程政策。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保證基礎教育質量相同,便於管理和評估,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采用了前蘇聯的集中課程管理模式。近年來,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校本課程引起了許多教育理論工作者的關註,校本課程的開發也受到了壹些辦學條件較好的學校的重視。這些學校意識到校本課程對學生發展、辦學特色和教師培養提高的重要作用,因此積極改造和完善適合自己學校的校本課程或原有的選修課、活動課,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目前,中國在這壹領域的研究和實踐還處於起步階段。

3.校本課程開發的必要性和意義

(1)從課程結構改革看校本課程開發的意義

如前所述,國家課程(包括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各有利弊。為了學生的發展和國家對人才的需要,壹個國家的課程需要幾門課程的適當組合。1999年6月,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提出,“調整改革課程體系、結構和內容,建立新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指導綱要(討論稿)》提出,在課程管理上,要“改革課程管理過度集中的傾向,建立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政策,既保證基礎教育的基本質量,又提高課程的適應性”。對於課程和教材的管理與開發,《指導綱要》規定了教育部、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的職責。其中,學校的職責是“在實施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上,根據教育部發布的《學校課程管理與開發指南》,從實際出發,參與本社區學校具體實施方案的編制。同時,結合我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開發和選擇適合我校的課程”,“學校有權利和責任反映國家和地方課程遇到的問題,同時建立學校課程內部評價機制,保證學校課程的實施與國家和地方課程目標的壹致性。"

中央、國務院和教育部的相關文件明確了未來幾年基礎教育的課程管理和發展模式,不僅對學校課程管理提出了具體要求,也為學校和教師參與課程改革提供了方向。然而,由於我國校本課程開發起步較晚,對校本課程及相關理論的理解還很貧乏,學校也缺乏開發校本課程的實踐經驗。因此,對校本課程的深入研究有利於我國校本課程的發展。這項工作需要教育理論家的努力,也需要學校壹線教師的參與。

(2)校本課程有助於學校和學生的發展。

不同的學校因為歷史、條件、生源、師資水平都不壹樣。學校在組織課程時,既要體現國家的意誌,又要盡可能滿足學校的差異和特點,使不同類型的學校各有特色。

學生在發展中會形成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愛好讓學生表現出差異性。現代教育要求尊重學生的差異,教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盡可能為學生提供適合他們發展的條件和機會。

校本課程直接指向差異。校本課程開發以學校為主體。學校可以根據自身教育資源和學生發展需求開發多樣化的課程,開發的課程內容和教學方式可以根據教師和課程的特點進行調整。校本課程可以彌補國家課程的不足,滿足學校差異和學生差異對課程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