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論的抽象公式是:如果事件A發生,則推導出它不是A,如果不是A,則推導出它是A..
反駁是壹種反駁敵人論點,證明其錯誤荒謬,從而證明自己觀點正確的論證方法。反駁的作用在於“破”,即明辨是非,反駁錯誤觀點,同時樹立正確觀點。
反駁可分為反駁點、反駁依據和反駁論點三種類型。
擴展數據
經典悖論:愛因斯坦-波多爾斯基-羅森悖論
這個悖論是壹個思想實驗,它駁斥了量子力學的正統解釋——哥本哈根解釋,挑戰了長期以來物理量的觀測值和可以用物理理論解釋的值的概念。
這個佯謬引起了人們對量子糾纏現象的興趣,並導致了貝爾不等式的產生,貝爾不等式是由約翰·貝爾在1964中提出的,以澄清哥本哈根解釋和EPR佯謬之爭。
EPR實驗產生了壹個二分法的結果:
1.量子系統A部分的測量結果對另壹個遙遠地方B部分的物理實在有非局域效應;量子力學可以預測未來在B部分做壹些測量會得到什麽樣的結果。
2.量子力學不完備:B對應的壹些物理實體元素無法用量子力學解釋。
雖然最初是以思維實驗的形式出現,以顯示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但後來真實的實驗結果反駁了所謂的定域性原理,使得愛、波、羅的初衷失效。
困擾艾、博、羅三位作者的“幽靈般的超距作用”,在無數可重復實驗中反復出現。
愛因斯坦直到去世都不接受量子力學是壹個“真實的”、完整的理論,並且壹直在努力尋找壹種與相對論相容的、不隱含“擲骰子的上帝”的解釋,這從他對量子力學固有的隨機性的不滿以及與直覺的矛盾中可以觀察到。
參考百度百科-反駁
百度百科-悖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