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求2005年以後網上銀行發展的統計數據。

求2005年以後網上銀行發展的統計數據。

面對新的匯率環境,經濟主體應該主動修正自己的行為模式

2006年6月26日,09:38,王金獅金融時報

FN記者黃攝影黑土

編者按2005年7月21日,我國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壹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在過去的11個月裏,人民幣匯率制度實現了有序過渡,運行平穩。在人民幣匯率改革壹周年前夕,本報、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江蘇省金融學會聯合舉辦“匯改背景下的金融創新與風險規避”研討會。本次研討會也是“江蘇金融發展高層論壇”

“開業工作。意在促進區域金融和社會經濟發展,並將研究成果及時轉化為總行、政府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的決策參考。以論壇的形式發布最新的理論和政策研究成果,也是《理論周刊》在更大範圍內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更好地促進區域經濟與金融良性互動的壹種策略。來自國家外匯管理局、中國外匯交易中心、江蘇省委省政府相關部門、江蘇省社科院、江蘇省銀監局、商業銀行、相關高校和企業的領導、專家學者出席會議並做了精彩發言。研討會由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副行長魏博士主持。

為匯率形成機制創造適宜的宏觀和微觀經濟環境

孫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行長

隨著人民幣可兌換的推進,各種經濟主體將面臨越來越多的機遇和匯率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各類經濟主體應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提高風險意識,學會運用各種套期保值手段,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努力提高匯率套期保值能力。政府和相關部門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為實體經濟創造良好的環境。

壹是加大配套政策力度,為匯率改革營造良好氛圍。

日本、德國、韓國等國家在經濟崛起過程中的經驗教訓表明,在匯率改革中,將增長路徑從外需轉向內需至關重要。從江蘇的情況看,要加強財政、金融、稅收、投資、貿易等宏觀政策的協調,加大對內需和服務業發展的支持力度,變投資為出口服務的周期為投資為消費服務的周期,為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

未來,針對目前基本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的問題,建議加大公共財政的支出,構建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釋放居民的消費能力。還可以考慮通過稅收政策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降低成本,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值,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外貿增長方式轉變。

第二,加快外匯市場建設,為各類經濟主體規避風險提供有效渠道。

有必要進壹步加快外匯市場建設的步伐。允許不同交易目的的主體進入外匯市場,以提高外匯市場的競爭程度。同時,為使市場參與者具備風險管理能力,應適當增加匯率期權等衍生品,拓寬經濟主體規避匯率風險的渠道,從而增加經濟主體的選擇,減少人民幣升值預期中的投機行為,使市場對人民幣價值的定價更加真實準確。

第三,引導企業主動適應匯率變化,適當運用金融工具規避風險。

企業要進壹步提高風險意識,培養和引進相關專業人才,增強應對匯率風險的能力,增強對外匯市場變化的適應能力。同時,企業要加強成本核算,控制費用支出,進壹步擴大利潤空間。註重科技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開發高附加值產品,盡快實現產業升級。

四、銀行應積極發展金融衍生產品,提高風險定價能力。

商業銀行應適應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的形勢和要求,抓住外匯市場快速發展和企業匯率套期保值需求快速增長的機遇,正確處理改善金融服務和防範風險的關系,增強服務意識,創新金融產品,推出滿足不同需求的外匯套期保值工具,相應拓寬遠期結售匯業務的期限設置。

應該註意貨幣流動性和匯率靈活性的問題。

《金融時報》總編輯宋富良

今年5月31日,中國人民銀行公布了2006年第壹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情況報告。報告提出的匯率改革目標是“增強人民幣匯率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值得註意的是,報告還明確了“市場供求”在新體系中的“基礎作用”。他還提到,要用“創新手段”深化外匯體制改革。關於“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如QDII,這些政策的出臺意在規避風險的前提下實施有效的金融創新。

近期,中國金融體系流動性問題加劇。貨幣流動性、匯率彈性、經濟政策獨立性等問題日益引起各界關註。雖然人民幣流動性過剩是由國內金融結構造成的,但在中國匯率需要更加靈活的情況下,人民幣流動性過剩與美元流動性過剩密切相關。巨額外匯儲備導致的人民幣超發是目前人民幣流動性過剩的根源之壹。

放眼國際社會,美元的泛濫只能輸入到以美元為國際儲備貨幣、匯率主要盯住美元的準固定匯率國家。因此,在目前的情況下,不僅外部的通貨膨脹可能會輸入到中國,而且外部的資金價格和商品價格的變化也會傳導到中國。對此,我們應該進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和研究,並采取有效措施妥善應對。

目前,匯率制度改革正在按照預定目標推進。我們要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努力不斷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發揮市場供求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中的基礎性作用。

同時,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國有商業銀行改革,使其成為政企分開、獨立承擔金融風險的主體;逐步在國內推出外匯對沖衍生品和對沖產品,為金融機構和企業規避外匯風險奠定基礎;依靠收入政策、稅收政策、信貸政策和匯率政策的組合,擴大內需,減少經濟增長對外需的依賴,實現內外經濟均衡發展。在這裏,我特別強調,要重視微觀經濟主體——銀行和企業對匯改和匯率變動的反映,重視他們的反饋,這將使匯率形成機制有壹個良好的微觀基礎。

積極應對人民幣升值和通貨膨脹的雙重壓力。

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王全

自去年7月21中國實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在中長期內呈現出人民幣升值的“漸進式”格局,盡管短期變化的不確定性很大。換句話說,人民幣升值的方向是可以預測的。這就給外貿出口企業留下了壹個“學習期”或“適應期”。對於外貿出口企業來說,與其說是匯率不確定性的風險,不如說是能否如期消化匯率升值成本的風險。因此,要求外貿出口企業在“學習期”或“適應期”增強匯率風險意識,加強自主創新,挖掘內部潛力,調整產品結構,學會使用匯率對沖工具。金融機構要積極開發金融衍生品和工具,加強對外貿出口企業的培訓和咨詢,為企業套期保值匯率提供優質服務。

在密切關註匯率風險的同時,我們不應忽視通貨膨脹的風險。近年來,通貨膨脹的壓力已經明顯反映在房地產和股票等資產的價格上。沒有在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中得到充分反映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加工行業產能過剩,市場過度競爭;糧食等主要農產品不完全由市場調節,市場供應充足。特別是由於經濟國際化的發展,國內商品市場價格越來越受國際商品市場價格的影響,國內市場商品與國際市場商品的價格聯動效應日益顯現。如果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不上漲,國內市場大宗商品價格很難大幅上漲。

不久前,央行已采取調控措施,將貸款基準利率上調0.27個百分點。顯然,不提高存款利率的目的是促進內需,防止增加人民幣升值壓力;提高貸款利率的目的是抑制貸款需求,控制信貸投放。但另壹方面,利差擴大也可能增加金融機構的放貸能力。因此,提高貸款基準利率的措施在發出央行旨在控制貸款過快增長的強烈信號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如果全球加息趨勢進壹步發展,尤其是歐美等主要貿易國,將為中國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下提高存款利率騰出空間。收緊貨幣政策和提高利率將有效抑制信貸和投資的過快增長以及資產和商品價格的上漲。對此,居民、企業和金融機構都要有預期和準備,密切關註經濟金融走勢。

周小川行長針對匯率改革指出:“各類經濟主體要積極修正行為模式,以進壹步適應彈性和波動性越來越大的匯率環境。”可以想象,隨著人民幣匯率彈性和市場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及人民幣可兌換的不斷推進,各類經濟主體將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再過壹個月,就是人民幣匯率改革壹周年了。在這壹點上,召開“匯改背景下的金融創新與風險規避”座談會意義深遠。與會各界人士就匯改後經濟微觀主體如何適應新的匯率形勢變化,不斷進行金融創新,有效規避匯率風險進行了深入交流。各種觀點的交流和碰撞,產生了許多新的金融智慧,深化和促進了人們對匯改背景下金融創新和風險規避的認識,將有力地推動這項改革的深化和發展。

市場化是外匯儲備制度改革的根本取向。

江蘇銀監局局長周仲明認為,根據蒙代爾-弗萊明模型的“三元悖論”,壹個國家最多只能放棄壹樣東西,不能兩者兼得。作為貨幣政策的制定者,中國人民銀行事實上是最終和最大的外匯需求者和供給者。要保持穩健的貨幣政策和相對適度的外匯儲備。這兩種角色的沖突使得中國人民銀行不得不做出選擇。

中國人民銀行是專門負責貨幣政策的宏觀經濟管理部門,外匯系統要服從和服務於貨幣政策。因此,中國人民銀行在外匯管理中的角色需要從根本上改變,以將外匯的供求歸還給市場和公眾。總之,要把目前外匯在人民銀行的存款,改為外匯在人民銀行和銀行的存款。

將外匯存入中國人民銀行,是中國外匯管理體制市場化的又壹重要進程。市場機制是壹種去中心化的決策機制,通過市場價格的波動全面準確地反映所有參與者的偏好。希望通過市場化來消化央行手中過多的外匯儲備,讓國內投資者更方便地進入外匯市場,表達多元化的偏好。外匯市場要從行政集中決策向市場化分散決策轉變,充分發揮市場在匯率形成機制中的基礎性作用。

匯率改革背景下的金融創新

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司長韓紅梅認為,所謂“金融創新”,是指在我國現有社會經濟背景下的壹種制度創新。國際上已經有成型的外匯市場和外匯產品,如掉期、遠期、期權、期貨等。所以在產品創新方面,我們還處於學習階段;就體系而言,國際上也有非常成型的衍生產品和避險產品體系。中國的金融創新應該是通過市場化手段提升企業、銀行和各類經濟主體的競爭力。

要實現金融創新,首先要進行觀念創新。政策制定者應該認識到不同交易主體在市場發展過程中的不同作用,不斷完善市場基礎設施,對市場進行必要的監管。企業應從企業成本核算方面更新觀念。雖然企業利用遠期結售匯規避風險的比例在增加,但仍占總交易量很低。銀行需要在人員配備、會計和技術支持方面加強創新。國外市場主體追求高附加值的產品,但我們可以逐步做基礎產品,培育市場,然後逐步走向高端產品。

其次,從外管局目前的研究來看,要克服制度約束,增強金融創新,有必要加強行業組織的作用。對於監管和政策的設計者和管理者來說,需要不斷增強自己的監管能力。同時,在產品設計上,要加強對市場系統性風險的研究,確保國家金融安全。

外管局作為政府管理部門,主要職責是為商業銀行和企業提供更加充分有效的政策環境和制度保障。我們將努力為外匯市場推出更多新產品提供良好的市場發展空間和配套政策措施,促進我國外匯市場健康發展。

不斷增強對匯率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

中國人民銀行南京分行副行長魏博士認為,經濟主體的靈活性和適應性是有效實施宏觀經濟政策的基礎。在漸進式改革的策略下,匯率形成機制的變化與各種經濟主體的適應性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我們不能只關註匯率本身的變化,而應該註重觀察匯率背後的深度和廣度變化。壹年來,中國的經濟和金融結構發生了壹些明顯的變化。金融改革,特別是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和治理結構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外匯市場產品和價格形成機制更加多元化和市場化,各類經濟主體對匯率改革的適應能力逐步增強。這些變化本身體現了中國匯率改革的漸進性、可控性和主動性原則,反映了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和對外開放的總體戰略。

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後,國際收支不平衡帶來的壓力沒有得到根本緩解,經濟主體的適應能力有待增強。這反映了經濟運行的復雜性和經濟結構的特殊性。必須看到,國際收支失衡不單純是貨幣問題和匯率問題,需要政策、市場和國際協調的努力。今後壹個時期,要減少政策特別是稅收政策和利用外資政策造成的扭曲,逐步消除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的不合理繁榮,同時不斷完善、培育和深化外匯市場。此外,要註重匯改及其相關政策的溝通,為市場主體了解政策、理解改革、適應改革創造更好的條件。

中國匯率改革的長期目標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副總裁裴傳誌認為,中國匯率改革的長期目標有兩個:壹個是人民幣從部分可兌換到最終完全可兌換;另壹個是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從以市場供求為基礎轉變為主導力量。眾所周知,由市場供求決定價格,決定資源配置,這是市場規律。市場供求的力量是市場中最基本、最主導的力量。它的不平衡會引起波動,即金融危機或金融風暴。因此,我們應該尊重市場供求規律,把市場供求作為匯率的最終主導力量。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放棄宏觀調控。放眼當今世界,沒有壹個國家能夠放棄對經濟的宏觀調控,只是調控的方式不同。市場經濟越不發達、越不成熟,調控越直接;市場經濟成熟後,更多的是靠利率來調節。

那麽,匯率制度改革會給我們帶來哪些機遇和挑戰呢?匯率的波動會帶來風險,這就要求我們規避風險。在開放的市場條件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融入國際社會的程度日益加深,因此我們必須學會規避和管理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將倒逼國內金融機構和企業有緊迫感,加快對沖工具的掌握和運用,同時進壹步為銀行的中間業務打開空間。

當然也給我們帶來了挑戰。我們知道,匯率變動後,如何確定即期匯率或遠期匯率,已經有了成型的經濟學理論。但在匯率決定模型中,我們現在所知道的主流理論只是主要變量之壹,而在現實中,操作這些對沖工具需要尖端人才。因此,第壹個挑戰是知識和人才的創新。第二個挑戰是制度創新。在制度創新方面,壹方面監管部門要在制度上有更多的創新;另壹方面,商業銀行應該在內部制度上更加創新。第三個挑戰是需要更多的金融對沖工具。所有對沖都需要工具。目前能做的只有遠期和互換,下壹步需要更多的金融工具。

以風險控制為保障實現銀行業穩健發展

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副行長郭寧寧指出,外匯業務是中國銀行的傳統優勢,如何應對匯改帶來的變化是中國銀行的工作重點。匯率制度改革後,中國銀行敏感市場對產品創新的需求,註重研究並及時為企業和個人提供外匯對沖、保值和增值的相關金融產品,幫助企業和個人合理使用金融衍生品規避匯率和市場風險。2005年,中國銀行及時推出人民幣貨幣互換業務,成為國內首家具備提供銀行間人民幣與外幣互換交易資格的銀行。中國銀行江蘇省分行去年9月成功進行了國內首筆人民幣貨幣互換業務。為公司和個人開發和講述人民幣結構性金融產品,並向市場推出新產品以規避人民幣匯率風險-補貼結售匯(NDO)和推廣遠期結匯(三角NDF);完善國際結算遠期結售匯產品,提供出口信用證項下人民幣匯票、(假)遠期信用證、境外支付等服務;研發“出口全益達”、“進口匯利達”、“國內綜合保理”等新型國際結算產品,積極向客戶推薦貿易融資產品。

當然,由於目前人民幣還是壹種不可兌換貨幣,雖然從產品角度有很多國際經驗可以借鑒,但鑒於國內匯率改革政策的漸進,目前有效規避人民幣匯率和利率風險,或者結構復雜的理財產品還需要銀監部門進壹步審批。所以總體來說,銀行和客戶的操作空間還是很有限的。

新匯率制度下銀行業的風險管理與控制

南京商業銀行副行長於誌強認為,未來幾年,積極、可控、漸進的匯率改革政策理念將貫穿匯率制度改革的始終。匯率制度改革的加速對國內銀行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對國內銀行的風險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此,鑒於匯率制度改革的要求,銀行應采取以下對策:

1,加快觀念轉變,增強適應能力。在營銷、內控、風險管理、考核、激勵等方面及時做出調整,以應對變化。2.加強研究力量,提高分析能力。加強對人民幣匯率走勢和國內金融市場利率走勢的跟蹤分析,為風險產品定價提供準確的決策依據。3.加強內控體系建設,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對於金融衍生產品交易中涉及的市場風險、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應建立完整的風險管理方法和操作流程。4.加強對金融衍生品的研究,提高創新能力,將外匯市場的成熟產品復制到本幣市場,從中挖掘盈利機會。5.抓住市場機遇,大力發展個人金融產品。6.使用差別定價策略來增加利潤和降低風險。商業銀行可以根據不同的客戶、不同的交易方式、不同的風險靈活定價,從而規避匯率風險,提高自身利潤。7.促進本外幣交易壹體化。通過本外幣市場不同工具的組合使用,可以達到對沖匯率風險和利率風險的目的。

在固定利率和浮動利率之間找到平衡點

渣打銀行南京分行行長陳認為,利率市場化改革是內地金融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先放開貨幣市場利率和債券市場利率,再逐步推進存貸款利率市場化。央行將按照這壹思路推進利率市場化。雖然這壹度減緩了推進利率市場化的風險,但貨幣市場浮動利率制度和商業銀行存貸款固定利率制度同時存在,也造成了壹些問題。

以剛剛過去的2005年為例。2005年3月,央行大幅下調超額存款準備金率,加上2005年宏觀調控,商業銀行存款高速增長,但貸款增速下降,導致銀行資金過剩。在資金過剩的情況下,完全自由浮動的貨幣市場利率自然會下降。

據統計,2005年3月超額存款準備金率下調後,銀行間市場利率和1回購利率快速下行,5月份後繼續下行。

另壹方面,由於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仍是固定利率體系,2004年9月上調後的基數不變,即維持在1年期存款利率2.25%的水平。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不變,貨幣市場繼續下行。在2005年的很多時候,貨幣市場主要投資工具的利率和存款利率是倒掛的。對我們銀行來說,存貸利差意味著盈利,貨幣市場利率下降意味著虧損。

因此,最近央行正在采取措施推高貨幣市場利率,並有序地進壹步改革利率市場化,這對金融和資本市場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外貿企業規避匯率風險的戰略選擇

江蘇蘇美達集團董事長俞在發言中表示,去年匯改當天,人民幣意外升值2%,我公司賬戶收到的外匯賬款突然縮水近654.38+00萬元,影響還是很大的。對於習慣了匯率穩定的外貿企業來說,如何規避匯率風險,保證既得利益的實現,是在匯率變化的不確定性和彈性逐漸增大的現實下,對外貿企業經營管理能力的又壹次考驗。為此,要充分利用現有的銀行對沖工具;變更貿易結算方式和結算貨幣;加強管理,增強企業抗風險能力;在尋求政策支持和申請外匯資金集中管理的基礎上,提出幾點建議:

1.期待人民幣匯率盡快參考壹籃子貨幣自由浮動,讓企業盡快適應,采取有效措施防範匯率風險。

2.目前銀行推出的匯率對沖產品種類不夠豐富,實用性不強。希望金融機構盡快提供期貨、期權、掉期產品等高端品種,進壹步豐富和完善金融避險工具。

3.匯率變動影響所有進出口企業,是“壹刀切”的政策。國家應通過降低出口退稅率和提高利率,合理引導企業優化出口產品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推進外匯體制改革的緊迫性

江蘇省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所長吳先滿教授認為,外匯體制改革應該加緊進行,其緊迫性來自以下幾個方面:

第壹,從廣義市場的建立和完善來看,外匯市場的發展和完善非常迫切。目前,外匯市場的發展滯後於其他要素市場。“十壹五”期間,外匯改革的重要任務是進壹步推進外匯市場改革。

二是從建立和完善廣義價格體系來看,壹般商品和服務價格已經放開,市場調節機制基本形成,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比較完善。但是,匯率機制的市場化程度還比較低,影響了整個價格體系的功能發揮。“十壹五”期間,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必須全面建立價格體系,並在現行匯率形成機制的基礎上鞏固成果、深化推廣。

第三,從廣義的國家經濟實力來看,匯率制度改革的緊迫性凸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力增強,成為儲備大國,但同時也隱藏著很多問題。但是,外匯儲備的增加也為我們越來越大力度地推進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條件。

解決人民幣內外價值偏離的策略

南京大學商學院副院長裴平教授建議,糾正人民幣內外價值的偏差不能操之過急,應該穩步前進。短期內,應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均衡合理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並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緩解人民幣對外升值和對內貶值的壓力,減少內外價值的偏離。首先是緩解人民幣外部升值壓力。在人民幣升值壓力下,調整經濟內外平衡,必須從總量和結構入手。從總量上看,可以通過刺激總需求或保持高增長來降低匯率升值壓力;在結構上,可以通過調整關稅水平和出口退稅率,放松資本外流管制和居民持有外匯限制,進壹步提高國內投資率,擴大消費,減少國內儲蓄。二是防止惡性通貨膨脹。要求貨幣政策具有預見性或前瞻性,避免貨幣在傳導過程中偏離目標,適度控制貨幣信貸增長。三是增強公眾對匯率變化的心理準備。當內外壓力減輕,公眾有心理準備時,擴大匯率浮動區間可以暫時緩解人民幣內外價值的偏離。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有利於在短期內保持人民幣匯率的正常波動,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在長期內為改革和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糾正人民幣內外價值偏差奠定基礎。

參考資料:

20060626/093826807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