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北洋法政學堂歷史事件

北洋法政學堂歷史事件

北洋新政時期,北洋法政學堂設在教育中心河北區。清光緒三十三年(1906),袁世凱任命李淵為天津北洋法政學堂第壹任督學(即校長),負責籌建。當時北洋法政學堂占地4200平方米。學校建築是中西合璧的建築,用豆子和綠石頭做的基石,磚木結構,奧克尼式的墻,拱形券式的校門,屋檐處有欄桿女兒墻。這是當時學校建築的普遍形式。

據史料記載,北洋法政學堂於1906年2月30日開封,1907年8月正式招生,9月2日正式開課。學校起初設置專門課程,模仿明治維新時期日本法律學校的規定,學制6年(預科3年,本科3年)。本科分為法律、政治兩個系,職業課、士紳課兩個班,學制壹年半。

法政學堂是為推行北洋新政而創辦的,學科是授法求治。因此,學校的師生註重學術討論,關心國家命運。從1907年建校到1937年解散,這所學校始終與進步和革命聯系在壹起,李大釗的革命生涯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與其他學校相比,政法學校具有更豐富、更深刻的社會內容和時代烙印。它既是教育體制改革的產物,也是政治體制和社會體制改革的反映。因此,自成立以來,在新思潮的影響下,師生壹直很活躍。作為該校第壹屆畢業生,李大釗曾在1923年母校18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說:“當時華北的政治運動首推天津,天津又以北洋法政學堂為中心,所以我們學校在政治運動史上是很重要的。”袁世凱想依法治國,是因為他意識到要實行憲政,需要法律和政治人才。於是,他壹方面從吏治的革新入手,先後設立了試官署、官員課堂、幕僚學堂、官吏學堂,培養在職和補官、幕、輔甚至輔,擴大自己的政治實力;另壹方面,為了讓更多的官員清楚地了解新政,他還派官員和士紳到日本學習,成立了憲法研究所。他以天津為試點,設立自治局、議會和自治研究所,吸引更多有經驗、有威望的士紳來聽課。這就是後來的北洋法政學堂開設課程簡單快捷的“職業班”和“士紳班”的原因。

為了試辦正規的法政學堂,培養能輔助新政的人才,袁世凱早在保定就在直隸創辦了法政學堂,並擴大招生名額,吸引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安徽乃至東北三省的學生前來學習,以擴大其政治影響。但由於當時環境和條件的限制,保定的政治號召力不如北洋大臣派駐的軍政中心天津。而且學校設置的預科六個月,全課程壹年半的兩年學習期,也很難達到培養法政通才的教育目標。於是,他不得不另起爐竈,參考派人訪日的嚴鳳閣(後為直隸省議會議長)和梁(後為直隸省議會副議長)提出的意見,參照日本法政學堂進行定制,在天津另辦壹所頗具規模的法政學堂。

雖然北洋法政學堂是直隸總督袁世凱治下建立的最後壹所學校,而且比其他專業學校(如1902復課的北洋醫學院、北洋軍器學堂、北洋巡警學堂等)要晚得多。,1903開課),是中國最早成立的專門的法政學校,曾被定為全國各省同類學校的典範。為了試辦法政學堂,清政府於1906年7月頒布了《北洋法政學堂章程》,征求各省意見。1904年,管理部部長張百熙與榮慶、張之洞反復修改學校章程,稱“建校宗旨是以中考和中國經典、歷史的學習為基礎,使學生的思想和心靈得以純潔”,並在“忠君、尊孔、尊公、 尊武尊實”後期系所定,北洋法政學堂“北洋法政學堂分為預備課程和正規課程各三年,六年畢業。 預科是進入正式課程必不可少的壹步。每年招聘200名候選人,年齡必須在16以上,25歲以下。要求他們文理通順,學過經史,有壹點常識。

北洋法政學堂入學考試,必考科目為語文、經學、史論,要求考生通過日、英、德、法四種語言的考試和數學筆試。因為當時中國對現代新學了解不多,對外語和數學的要求比較低。對於那些從未學過外語和數學的學生來說,這兩項成了選修科目。

三年預科學習結束,考試合格後,頒發畢業證,如果想繼續學習,可以繼續學習正規科目。科目分為政治和法律兩門,入學之初由學生自由認定。政治系從第二年開始分為政治和經濟兩個專業系,法律系從第三年開始分為國內法和國際法兩個專業系。三年學習下來,除了考試學過的科目,還要寫壹篇自由選題的論文。每篇論文必須在壹萬字以上,並作為畢業成績之壹。如果妳通過了所有的考試,妳將獲得壹張文憑,不僅是壹定的“獎學金”,還有相應的名氣。清政府對壹些新式學校的學生並不像對八股出身的孩子那樣放心。早在1907,65438+二月,慈禧太後就下詔整頓士人之風,並下令校部嚴處該校之禁。“學生不得幹預國家政治,不得聯合聚眾發表言論,否則教師、行政人員、督撫、學者將壹同受罰。”他還下令所有政府機關和各種規模的學校記錄這壹目的,掛在課堂上,並在學校畢業考試中公布。

北洋法政學堂的督學和行政人員自然害怕這個目的,他們對學生嚴格控制。比如為了打壓理發運動,給帶頭理發的黃姓學生記過處分。但這些法令和政令在當時並沒有被青年學生重視,所以很快就因為壹件小事引起軒然大波。

當時有個浙江的學生,因為不適應食物的口味,要求廚房多加醬油。沒想到被拒絕了,於是用筷子敲打飯桶以示不滿。結果,學校的禁食主任嚴厲斥責了他。被罵的人因為不忍而獨自哭泣,引起了同學們的同情。每個人都準備和學校講道理。沒想到,學校的督學說是學生借錢鬧事,卻上報給了番臺衙門,派了許多兵和警察,包圍了學校,鎮壓下去。結果八個講道理的學生代表被學校開除了。

1909 12、直隸促校使公司“以北洋法政學堂為例,決定解散。學校其他科目全部並入保定法政學校,預科並入北京法政學校。其所設中學班解散。”然而,由於各方反對,這壹決定沒有得到實施。6月,1928,直隸公法學校更名為河北立法政治學校;1929年國民政府試行大學區制,學校劃歸北平大學區。3月,學校更名為河北立法商學院,原學科更名為院系;同年8月,學校升格為大學,新設本科部,開始招收女生。至此,北洋法政學堂完成了從學校到大學的轉變,從“北洋”、“直隸”到“河北”書院,歷時27年。在此期間,該校畢業生中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法律、政治、經濟和商業專家。有“中國會計第壹人”之稱的、“覺醒社”的潘和東征贈別的張鴻鵠,都是這所學校的學生。

河北立法商學院繼續保持學術自由、兼容並蓄的優良傳統,學校在用人上意見不多。從20世紀30年代初,張友漁同誌,壹位土生土長的黨員和法律專家,申請到我們學校任教。後來,黨員阮、楊秀峰、文、何松亭、黃松齡、文永誌(又名文)、陳誌梅先後來我院擔任教授、書記、主任等職務。在他們思想的影響下,全校學生思想傾向進步,政治氛圍十分濃厚,使該校成為天津學生抗日救亡運動的重要策源地之壹。在“壹二·九運動”中,褚吉章、莊金麟參與了天津學聯、全國學聯的組織領導工作,阮武德、王民生、王守賢在後來的抗日鬥爭中英勇犧牲。因為學校在抗日鬥爭中始終處於最前線,1937年2月,河北政法商業學校被強制解散。

抗戰勝利後,因抗日救國而被強行解散的河北立法商業學校的復課被提上日程。但由於種種原因,1947年秋,學校幾乎沒有成立。天津解放後,法商學院的老師們和其他機構壹起,在《天津日報》上發表聲明,歡迎解放軍,支持* * *生產黨。1949年3月,軍管會通知學校,學院撤銷,經管類學生壹起轉到南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