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粉飾業績,逃避監管的動機: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與變更的動機主要是為了操縱利潤,使之達到預定的目標,以滿足政府對配股或上市管制的最低要求,凈資產收益率低於且越接近10%,每股收益低於且越接近零,通過會計政策選擇增加當期利潤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應對市場管制規則,實現“內部控制人”利益最大化是我國上市公司會計政策選擇最主要的動機。(二)隱性的分紅動機:在上市公司整體經營狀況不理想、監督機制不健全的情況下,經營者努力工作的政績遠不如通過會計政策選擇操縱利潤來得“立竿見影”,為了實現目標,經營者可能就會選擇增加或虛增利潤的會計政策。(三)外部融資和商業信用的需要:為獲得金融機構的信貸資金或其他供應商的商業信用,經營業績欠佳、財務狀況不健全的企業,難免要對其會計報表修飾打扮壹番。(四)為推卸責任而進行報表的粉飾:如發生自然災害,或高級管理人員卷入經濟案件時,企業也很可能粉飾會計報表。(五)大股東抽血,掏空上市公司資產:表現為:(1)大股東通過資金拆借,關聯方占款等形式,占用上市公司的血液——現金流,形成大量的應收項目,而後通過計提壞賬準備來壹筆勾銷;(2)大股東通過資產重組等手段,以不良資產置換出上市公司優質資產,之後上市公司通過計提大量固定資產減值準備來掩蓋該交易;(3)通過擔保、資產抵押、資本市場操作,來轉移資金,報表上則體現為短期投資跌價準備等資產減值準備。
二、濫用會計政策與會計估計的手法
(壹)貌似合理,暗藏玄機的會計政策變更:如:處於通貨膨脹的經濟環境下,上市公司存貨的計價可能由原來的先進先出變更為後進先出法來規避通貨膨脹帶來成本上升的風險;當投資企業對被投資單位具有控制、***同控制或重大影響時,長期股權投資未采用權益法核算。(二)非公允計提,調節利潤:如:計提壞賬準備等資產減值準備,主要依據是主觀的判斷,而這種主觀判斷不僅存在是否失誤,還存在是否公允的問題。資產減值準備明細表中八項計提成為“上市公司內部調賬的最好手段。”(三)濫用估計,放棄債權:放棄債權的情況主要可能出現在上市公司管理層非正常性新舊交替(並非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引起的管理層交替)或管理層為大股東控制的時期。(四)該提未提,計提不足,虛增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