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方會計稱呼叫做賬房先生。
歷史起源
大禹為公益事業構建了最早的國家稅賦制度,有了稅賦制度自然就有了會計審計工作,在紹興的會稽山大禹集合全國的諸侯,召開了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第壹次會計審計工作大會,創立了會計審計制度。商朝的甲骨文中也有關於會計事項記載的文字。
到了西周時代設有專門核算官方財賦收支的官職——司會,並對財物收支采取了“月計歲會”(零星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的方法。
在西漢還出現了名為“計簿”或“簿書”的賬冊,用以登記會計事項。以後各朝代都設有官吏管理錢糧、賦稅和財物的收支。
宋代官廳中,辦理錢糧報銷或移交,要編造“四柱清冊”。
明末清初,隨著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出現了以四柱為基礎的“龍門帳”,之後,又產生了“四腳賬”(也稱“天地合賬”)。
擴展資料
會計專用術語逐漸形成
春秋以至秦漢時期,會計原則—“會計當而已矣”;會計相關法典—《法經》 ;會計憑證—券契(當時的原始憑證);記賬方法—以“入 - 出 = 余”作為結算基本公式的“三柱結算法”;會計報告——“上計簿”等會計專業術語先後出現。
結算方法
1、“四柱結算法”
唐代中後期,創立了“四柱結算法”。即,是舊管(上期結余)+ 新收(本期收入)= 開除(本期支出)+實在(本期在宋代建立了我國會計史上第壹個獨立的政府會計組織——“三司會計司”,總核天下財賦收入,結存)。通過這種結算法總結壹定時期內財物收付的記錄。
2、“龍門賬法”
中國又出現了壹種新的記賬法—“龍門賬法”。這是壹種適合於民間商業的會計核算方法。其要點是將全部賬目劃分為進(全部收入)、繳(全部支出)、存(資產包括債權)、該(負債包括業主投資)四大類,該十進=存十繳,或進壹繳=存壹該。也就是說,結帳時“進”大於“繳”或“存”於“該”即為贏利。
3、“彩項結冊”和“存除結冊”
“彩項結冊” 類似現在的損益表;“存除結冊”類似今天的資產負債表,“彩項結冊”表的格式是上方( 來方) 分項列示本期發生的全部收入,下方( 去方) 分項列示本期發生的各項費用支出及利潤( 紅利) 。紅利 = 上方(來方)合計 - 下方(去方)合計。
“存除結冊”表的格式,上方稱為天方,下方稱為地方。上方(天方)分項列示資本、負債和紅利( 從“彩項結冊”轉來的本起紅利) 。下方(地方)所列示的是各項資產、債權及虧損(從“彩項結冊”轉來的虧損)。此表如果上方(天方)合計數與下方( 地方)合計數相等,稱為“天地符合”,也稱“天地合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