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誰有語文趣談?要短的,還要有趣的

誰有語文趣談?要短的,還要有趣的

教師家庭出身,又教了幾年的中學語文,恪守著自己的“墨規”,對於那些標點符號都不表示,或不完全的時令文章,壹是讀不懂,二是學不會。每當看見這些文章,總會想起那個“編輯和作者”的故事。壹個作者,寄了壹篇文章給編輯,並附言說:“我對標點符號向來是無所謂的,請您幫助添加上去。”編輯客客氣氣的將文章退了回去,也給作者寫信說:“我和您恰恰相反,對文字倒是無所謂的,下次您再要投稿,只須寄些標點符號來就可以了。” 下邊來說些古人稱謂的問題。

古人的稱謂紛繁復雜,除“姓”、“名”以外,還有“字”、“號”等等。例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屈原名平;梁啟超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等等,不壹而足。那麽,古代人又是如何具體使用的呢?

壹、直稱姓名,大致有以下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2、用於介紹或作傳。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余慶獻諂於後”。

二、稱字:古人幼時命名,成年(男20歲、女15歲)取字,字和名有意義上的聯系。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出於禮貌和尊敬。如稱屈平為屈原,司馬遷為司馬子長,陶淵明為陶元亮,李白為李太白,杜甫為杜子美,韓愈為韓退之,柳宗元為柳子厚,歐陽修為歐陽永叔,司馬光為司馬君實,蘇軾為蘇子瞻等。

三、稱號:號又叫別號、表號。 名、字與號的根本區別是:前者由父親或尊長取定,後者由自己取定。號,壹般只用於自稱,以顯示某種誌趣或抒發某種情感;對人稱號也是壹種敬稱。如:陶潛號五柳先生,李白號青蓮居士,杜甫號少陵野老,白居易號香山居士,李商隱號玉溪生,賀知章晚年自號四明狂客,歐陽修號醉翁、晚年又號六壹居士,王安石晚年號半山,蘇軾號東坡居士,陸遊號放翁,文天祥號文山,辛棄疾號稼軒,李清照號易安居士,楊萬裏號誠齋,羅貫中號湖海散人,關漢卿號已齋叟,吳承恩號射陽山人,方苞號望溪,吳趼人號我佛山人,袁枚號隨園老人,劉鶚號洪都百煉生。

四、稱謚號:古代王侯將相、高級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後被追加的稱號叫謚號。如稱陶淵明為靖節征士,歐陽修為歐陽文忠公,王安石為王文公,範仲淹為範文正公,王翺為王忠肅公,左光鬥為左忠毅公,史可法為史忠烈公,林則徐為林文忠公。而稱奸臣秦檜為繆醜則是壹種“惡謚”。

五、稱齋名:指用齋號或室號來稱呼。如南宋詩人楊萬裏的齋名為誠齋,人們稱其為楊誠齋;姚鼐因齋名為惜抱軒而被稱為姚惜抱、惜抱先生。再如稱蒲松齡為聊齋先生,梁啟超為飲冰室主人,譚嗣同為譚壯飛(其齋名為壯飛樓)。

六、稱籍貫:如唐代詩人孟浩然是襄陽人,故而人稱孟襄陽;張九齡是曲江人,故而人稱張曲江;柳宗元是河東(今山西永濟)人,故而人稱柳河東;北宋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故而人稱王臨川;明代戲曲家湯顯祖被稱為湯臨川(江西臨川人);清初學者顧炎武是江蘇昆山亭林鎮人,被稱為顧亭林;康有為是廣東南海人,人稱康南海;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被稱為袁項城(河南項城人)。清末有壹副飽含譏刺的名聯:“宰相合肥天下瘦,司農常熟世間荒。”上聯“合肥”指李鴻章(安徽合肥人),下聯“常熟”即指出生江蘇常熟的翁同龢。

七、稱郡望:韓愈雖系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但因昌黎(今遼寧義縣)韓氏為唐代望族,故韓愈常以“昌黎韓愈”自稱,世人遂稱其為韓昌黎。再如蘇軾本是四川眉州人,可他有時自己戲稱“趙郡蘇軾”、“蘇趙郡”,就因為蘇氏是趙郡的望族。

八、稱官名:如“孫討虜聰明仁惠”,“孫討虜”即孫權,因他曾被授討虜將軍的官職,故稱。清全祖望《梅花嶺記》有“經略從北來”、“謂顏太師以兵解,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句,“經略”是洪承疇的官職,“太師”是顏真卿官職“太子太師”的省稱,“少保”則是文天祥的官職。辛亥革命誌士林覺民《與妻書》:“司馬春衫,吾不能學太上之忘情也。”“司馬”指白居易,曾任江州司馬。把官名用作人的稱謂在古代相當普遍,如稱賈誼為賈太傅;“竹林七賢”之壹的阮籍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嵇康曾拜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官至右軍將軍,至今人們還稱其王右軍;王維曾任尚書右丞,世稱王右丞;杜甫曾任左拾遺,故而被稱為杜拾遺,又因任過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被稱為杜工部;劉禹錫曾任太子賓客,被稱為劉賓客;柳永曾任屯田員外郎,被稱為柳屯田;蘇軾曾任端明殿翰林學士,被稱為蘇學士。

九、稱爵名:司馬光《訓儉示康》“近世寇萊公豪侈冠壹時”,寇準的爵號是萊國公,萊公是省稱。《梅花嶺記》“和碩豫親王以先生呼之”,清代多鐸被封為豫親王。《柳敬亭傳》“寧南南下,皖帥欲結歡寧南,致敬亭於幕府”,寧南是明末左良玉爵號寧南侯的省稱。再如諸葛亮曾封爵武鄉侯,所以後人以武侯相稱;南北朝詩人謝靈運襲其祖謝玄的爵號康樂公,故世稱謝康樂;唐初名相魏徵曾封爵鄭國公,故世稱魏鄭公;名將郭子儀在平定“安史之亂”中因功封爵汾陽郡王,世稱郭汾陽;大書法家褚遂良封爵河南郡公,世稱褚河南;北宋王安石封爵荊國公,世稱王荊公;司馬光曾封爵溫國公,世稱司馬溫公;明初朱元璋的大臣劉基封爵誠意伯,人們以誠意伯相稱。

十、稱官地:指用任官之地的地名來稱呼。如《赤壁之戰》:“豫州今欲何至?”因劉備曾任豫州刺史,故以官地稱之。再如賈誼曾貶為長沙王太傅,世稱賈長沙;“建安七子”之壹的孔融曾任北海相,世稱孔北海;陶淵明曾任彭澤縣令,世稱陶彭澤;駱賓王曾任臨海縣丞,世稱駱臨海;岑參曾任嘉州刺史,世稱岑嘉州;韋應物曾任蘇州刺史,世稱韋蘇州;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賈島曾任長江縣主簿,世稱賈長江,他的詩集就叫《長江集》。上述稱呼以外,還有以下壹些,也略作介紹。

壹、兼稱:如《遊褒禪山記》“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前兩人兼稱籍貫、姓名及字,後兩人先寫與作者關系,再稱名和字;《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前兩人兼稱官職、字和姓,後壹人稱字和姓;《梅花嶺記》“督相史忠烈公知勢不可為”,兼稱官職與謚號,“馬副使鳴騄、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兼稱姓、官職和名;《促織》“余在史館,聞翰林天臺陶先生言博雞者事”,兼稱官職、籍貫和尊稱。

二、謙稱: 1、表示謙遜的態度,用於自稱。愚,謙稱自己不聰明。鄙,謙稱自己學識淺薄。敝,謙稱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謙稱自己身份低微。竊,有私下、私自之意,使用它常有冒失、唐突的含義在內。臣,謙稱自己不如對方的身份地位高。仆,謙稱自己是對方的仆人,使用它含有為對方效勞之意。 2、古代帝王的自謙詞有孤(小國之君)、寡(少德之人)、不谷(不善)。 3、古代官吏的自謙詞有下官、末官、小吏等。 4、讀書人的自謙詞有小生、晚生、晚學等,表示自己是新學後輩;如果自謙為不才、不佞、不肖,則表示自己沒有才能或才能平庸。 5、古人稱自己壹方的親屬朋友時,常用“家”、“舍”等謙詞。“家”是對別人稱自己的輩份高或年紀大的親屬時用的謙詞,如家父、家母、家兄等。“舍”用以謙稱自己的家或自己的卑幼親屬,前者如寒舍、敝舍,後者如舍弟、舍妹、舍侄等。 6、其他自謙詞有:因為古人坐席時尊長者在上,所以晚輩或地位低的人謙稱在下;小可是有壹定身份的人的自謙,意思是自己很平常、不足掛齒;小子是子弟晚輩對父兄尊長的自稱;老人自謙時用老朽、老夫、老漢、老拙等;女子自稱妾;老和尚自稱老衲;對別國稱自己的國君為寡君。

三、敬稱:表示尊敬客氣的態度,也叫“尊稱”。 1、對帝王的敬稱有萬歲、聖上、聖駕、天子、陛下等。駕,本指皇帝的車駕。古人認為皇帝當乘車行天下,於是用“駕”代稱皇帝。古代帝王認為他們的政權是受命於天而建立的,所以稱皇帝為天子。古代臣子不敢直達皇帝,就告訴在陛(宮殿的臺階)下的人,請他們把意思傳達上去,所以用陛下代稱皇帝。 2、對皇太子、親王的敬稱是殿下。 3、對將軍的敬稱是麾下。 4、對有壹定地位的人的敬稱:對使節稱節下;對三公、郡守等有壹定社會地位的人稱閣下,現在多用於外交場合,如大使閣下。 5、對於對方或對方親屬的敬稱有令、尊、賢等。令,意思是美好,用於稱呼對方的親屬,如令尊(對方父親)、令堂(對方母親)、令閫(對方妻子)、令兄(對方的哥哥)、令郎(對方的兒子)、令愛(對方的女兒)。尊,用來稱與對方有關的人或物,如尊上(稱對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皆稱對方父親)、尊堂(對方母親)、尊親(對方親戚)、尊駕(稱對方)、尊命(對方的囑咐)、尊意(對方的意思)。賢,用於稱平輩或晚輩,如賢家(稱對方)、賢郎(稱對方的兒子)、賢弟(稱對方的弟弟)。仁,表示愛重,應用範圍較廣,如稱同輩友人中長於自己的人為仁兄,稱地位高的人為仁公等。因此,概括起來就是“家大、舍小、令外人”。 6、稱年老的人為丈、丈人,如“子路從而後,遇丈人”(《論語》)。唐朝以後,丈、丈人專指妻父,又稱泰山,妻母稱丈母或泰水。 7、稱謂前面加“先”,表示已死,用於敬稱地位高的人或年長的人,如稱已死的皇帝為先帝,稱已經死去的父親為先考或先父,稱已經死去的母親為先慈或先妣,稱已死去的有才德的人為先賢。稱謂前加“太”或“大”表示再長壹輩,如稱帝王的母親為太後,稱祖父為大(太)父,稱祖母為大(太)母。唐代以後,對已死的皇帝多稱廟號,如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仁宗、元世祖、明太祖等;明清兩代,也用年號代稱皇帝,如稱朱元璋為洪武皇帝,稱朱由檢為崇禎皇帝,稱玄燁為康熙皇帝,稱弘歷為乾隆皇帝。 8、對尊長者和用於朋輩之間的敬稱有君、子、公、足下、夫子、先生、大人等。 9、君對臣的敬稱是卿或愛卿。 10、對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聖”來表敬稱,如稱孔子為聖人,稱孟子為亞聖。後來,“聖”多用於帝王,如聖上、聖駕等。

四、賤稱:表示輕慢斥罵的態度。如《荊軻刺秦王》:“今往而不反者,豎子也。”《毛遂自薦》:“白起,小豎子耳。”《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孔雀東南飛》:“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

五、特殊稱謂:主要有以下四種:

1、百姓的稱謂。常見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蒼生、黎元、氓等。

2、職業的稱謂。對壹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壹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壹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廚師,表明職業。《師說》中的“師襄”和《群英會蔣幹中計》中提到的“師曠”,“師”,意為樂師,表明職業。《柳敬亭傳》中的“優孟”,是指名叫“孟”的藝人。“優”,亦稱優伶、伶人,古代用以稱以樂舞戲謔為職業的藝人,後亦稱戲曲演員。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貧賤而地位低下時結交的朋友叫“貧賤之交”;情誼契合、親如兄弟的朋友叫“金蘭之交”;同生死、***患難的朋友叫“刎頸之交”;在遇到磨難時結成的朋友叫“患難之交”;情投意合、友誼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從小壹塊兒長大的異性好朋友叫“竹馬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輩份不同、年齡相差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拘於身份、形跡的朋友叫“忘形交”;不因貴賤的變化而改變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車笠交”;在道義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見過面的朋友)。

4、年齡的稱謂。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壹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壹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豆蔻”是十三四歲至十五六歲(豆蔻是壹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束發”是男子十五歲(到了十五歲,男子要把原先的總角解散,紮成壹束)。“弱冠”是男子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已經成人,因為還沒達到壯年,故稱“弱冠”)。“而立”是男子三十歲(立,“立身、立誌”之意)。“不惑”是男子四十歲(不惑,“不迷惑、不糊塗”之意)。“知命”是男子五十歲(知命,“知天命”之意)。“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耋”指八九十歲。“期頤”指壹百歲。

另外,再說些題外話。有了壹定歲數的人都知道,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們反映戰爭時期的影片中有句行話:“同誌,我可找到妳們了!”然後,斷斷續續交代後事,或是機密文件,或是地下黨員名單,或是黨費等等,不壹而足,再三叮嚀要繳到黨組織手上,不吩咐完畢不會咽氣。六十年代,偉人的“向XX同誌學習”,更是把“同誌”稱呼推廣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壹時間,不分男女,無論長幼,統稱“同誌”,這是時代的烙印,歷史的荒謬。試想,日常生活中,妳何以知道眼前那位素昧平生的男(女)士,與妳同理想、***誌趣,而直呼“同誌”?不知曾幾何時,大約發軔於網上,“同誌”壹詞成了男同性戀或女同性戀的專用名詞,於是,除了特殊場合,如今,鮮有人在平時場合,再使用此稱謂者。

“小姐”壹詞,通稱於年輕女性。這個詞絕不是舶來品,也不專屬於資本主義,好象起源於我國封建社會。針對當時的豪門望族、官宦人家的閨秀而言,例如《西廂記》中的崔鶯鶯。但是到了1949年以後,因為被視作是封資修的東西,被擱置了很長時間。上世紀八十年代,隨著改革開放,這個稱呼又復蘇重生,被廣泛地使用起來,成年女性,只要不是太老,不知對方婚否,叫“小姐”絕對沒錯,興許被稱呼者還會因為在他人眼裏,保持青春永駐的形象而沾沾自喜。可惜,好景不長,隨著經濟發展,城鎮開放,絕跡多年的色情業又沈渣泛起,迅速蔓延,“小姐”壹詞成了從事這壹行業年輕女性的專用術語。於是,這壹稱謂不再看好,遭人鄙視,使用不當,非但不討好,甚至反遭白眼。接下來的問題是,“小姐”不能濫叫了,日常生活工作中,見了年輕女性稱呼什麽呢?筆者認為,商店裏仍稱“營業員”;餐飲、旅館還叫服務員,因為妳是買方,大致不會出什麽差錯;去公司、企業的辦公室,知道職務叫職務,諸如,某科長、某會計、某經理等等,都不知道的話,把“請”字當先,“請問”、“請問壹下”、“請打攪壹下”等等,總不會錯;馬路上想打聽個什麽事兒,幹脆就別問年輕女性,亦可免了瓜田李下的嫌疑,被人懷疑動機不良。

不知從何時起,夫妻之間稱呼“老公”、“老婆”,且壹時甚為流行,演藝界那些媚俗的影片、電視劇更是惺惺作態,漫天飛舞。其實,“老公”二字是以性別來稱呼的,‘公’是相對於‘母’來說的,是人們區分人或者動物公與母性別的。世界上的‘有性動物與植物’多有公母之分,換壹個說法就是雄性與雌性。我們在認識動物時首先要分清雄雌:男人女人,公狗與母狗,公牛與母牛,雄花與雌花等。人類的人際關系已經不是簡單的動物之間的稱謂所能表達人類關系與情感的。所以,從古到今,壹些偉大的思想家們就把人際關系的界定與處理作為頭等大事來進行的。進行了慎密的思考與研究而後得出確定的那些稱呼,並被長期實踐充分證明了的目前公認稱謂的合理性。而現在我們用“老公”來稱呼丈夫,這不但定義太簡單,而且容易誤會。 我們試想壹下,丈夫是“老公”,丈夫的父親稱什麽呢?稱“老老公”?趙本山在小品中諷刺把妻子稱作“老母”的現象,這不能說不辛辣。照這樣下去,不是亂了套?妻子叫“老母”,自己的母親叫什麽呢?沿伸其義簡稱下去,則會有“老雄”,“老男”稱呼丈夫,“老雌”,“老母”的叫妻子。不僅亂了稱呼,也給日常生活帶來不便。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壹片外語熱的高潮中,引起了壹些有識之士的警覺,他們大聲疾呼,四處奔走,強調學習母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漢王朝的封建社會,歷史上多次遭外族入侵,之所以沒有亡國滅種,漢語言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偶然發現臺灣國中的語文教材,很是震驚,只有壹個感覺,幸虧有了臺灣,中華文化的香火還能延續下去,無須為大陸目前的語言狀況而杞人憂天。

偶然比對壹下中西文化,會發現壹些有趣的事例,尤其是牽涉到社會科學領域的,我國古時候,更是面面俱到,應有盡有。似乎,西人鉆研出來的東西,都可以在我們的歷史文獻資料找到印證。十八世紀法國傑出思想家孟德斯鳩,關於“不公正制度的危害猶甚於不公正社會”理論的闡述,我們的孔老夫子就有壹句極為精辟的話:“苛政猛於虎也。”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歐美青年中,盛行頹廢思潮,花襯衫、喇叭褲、長發披肩,流行“披頭士”。其實,這壹形象,李白不是早就有了,“人生在世不得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詩句嗎?“散發”,不就是“披頭士”打扮?上世紀初葉,李叔同先生在他的壹首《金縷曲》裏還有更為精彩的描述,“披發佯狂走”——活脫脫的壹個“披頭士”形象。上世紀三十年代,聞壹多和梁實秋等先賢,壹度也曾峨冠寬服,模仿魏晉六朝士人的裝束,說白了,就是向往無拘無束,遊戲人生的壹種生活態度,也是“嬉皮士”的另壹種面貌。這也是我對中華文化情有獨鐘,雖九死而無壹悔,誓死誌靡他的根本所在。

2、 人生於某年,我國流行的傳統的紀歲方法,即以十二支象十二獸:子鼠、醜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相配,以某年的幹支肖為某獸,俗稱為“生肖”。

在我國,以天幹地支紀年,由來已久。但是,在後來流傳中生肖是怎麽發生的?為什麽會有十二獸附會其上,以至於人們對自己的生辰更習慣於用十二獸來表達?生肖和我們人生究竟是什麽關系?生肖的習尚常常給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然界的壹些生靈怎麽會和我們生命聯系在壹起?

形式上,生肖是我們古人紀年歲的壹種方式,但是實質上,生肖是我們民族文化生命的重要標識。人類如果只對自身的生物生命有所了解,而對文化生命壹知半解,那人類生命奧秘的破解,不可能是完整的。據報道,生命科學的專家們,已破譯出與人類基因最相似的還有雞和鼠。從生物生命基因而言,它們與人極為相似。為什麽呢7研究人類基因的專家們感到迷惑不解,作為壹個民俗學家,卻由此而激起了另壹層思考:中國古老的創世神話中,天地的開辟,萬物的萌生,比較多的傳說,都將此功勞歸結於壹個是雞,壹個是鼠。如《荊楚歲時記》載,古人把壹年中最隆重的日子——大年初壹,尊封為雞的生日:而鼠在生肖中又位居第壹。聯想基因解析中它倆與人類基因的相似,我們不禁要問,這是巧合,還是我們尚不了解的生物生命演變的軌跡?抑或其他?看來,研究生物生命基因的專家,研究文化生命基因的學者對此都需要作深入探討。

在前人研究的的基礎上,本人也曾對生肖的緣起作過壹些探索,然而,越探究,越感艱難。壹國的地質文化壹民俗,與表層文化——上層文化或日精英文化的形成,是不同的。前者,如同生肖習尚及其他民俗事項壹樣,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經意地相沿成習,積習成俗的.是群體性行為方式的感染和“我們感”文化心理模式的認同。而儒學壹類的上層文化,則是由孔子為首的個人的倡導而逐步構建推行的。另外,傳統的帝王將相歷史觀,舊的史書的歷史記錄以上層文化為主.著書立說,多有明確的記錄,甚至毀壞散失者亦尚有蹤跡可尋,而人民的文化歷史往往處於邊緣狀態,很少能在歷史的文獻中留下他們的印痕軌跡。因此生肖習尚的徹底解密,還有待於地上地下新資料的發現。

受命撰寫本書,依本書的宗旨而行。力求在學術研究的縷析中,予以知識性、趣味性的闡述。除本人的壹些心得外.還采納引用了其他專家學者的觀點和材料.由於本叢書體例的關系,沒有壹壹列出。在此對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