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國的大國發展之路──來自經濟學的聲音》(與王、、張炎、合著),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工資與就業的談判:中國二元就業制度的理論與效率》,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與趙晨合著),《中國所有制結構調整的理論與實證分析》,陜西經濟出版社。
2003年,(與趙晨譯),作者安德魯·肖特,《社會系統經濟理論》,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舒特,安德魯:《社會制度的經濟理論》,劍橋大學出版社,1981。)
2002,《勞動經濟學:當代經濟制度透視》,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8,《隱性失業理論》(與袁誌剛合著),立信會計出版社。
主要論文:
2007年,《對教育產業化的思考——有效利用教育資源的理論和政策》(與蔣詩晴合作),《世界經濟》第5期,即將出版。
2007年,“人被分成群體”:關於非市場互動和群體效應的文獻綜述,(與張爽合作)和《經濟學》(季刊),即將出版。
2007年,平等與增長齊頭並進──基於收入增加的戰略分工模式(與趙晨和楊真真合作)和經濟學(季刊)即將出版。
2007年,社會資本的作用會被市場削弱還是加強?-中國農村貧困實證研究(與張爽和張遠合作),《經濟學》(季刊),即將出版。2007,“全球化與地區收入不平等:來自中國內部的經驗證據”(萬光華、),收入與財富評論,53,1,35-59。
《2007年中國的大國發展之路——論分權改革的得失》,(與王、、張炎、、合編),《經濟研究》,第1期,第4-16頁(第壹章)。
沙、、主編,《2006年中國地方保護主義與市場分割的地區差異》(與、、合作),《中國地區差異的經濟分析》,人民出版社,第356-397頁。
2006年,“十字路口的中國經濟:基於經濟文獻的分析”(與王、、張艷、、合編),《世界經濟》,第10期,第3-20頁(第壹部分)。
2006,“中國城市化、偏向城市的政策與城鄉不平等:1987-2001”(與陳昭合編),《中國經濟》,第39卷第3期,42-63頁。
2006年,“短期和長期的不平等-增長關系:來自中國的經驗證據”(與萬光華和),比較經濟學雜誌,第34卷,第4期,654-667頁,2006年,中國區域產業集聚:經濟地理,新經濟地理和經濟政策,經濟研究(與和合作),第4期,79-89頁。
2006年,“中國的經濟開放和產業集聚”(與陳昭和於進合編),載於藤田昌久和庫奇奇秋文(合編)。),從空間經濟學的角度看亞洲區域經濟壹體化,聯合研究計劃系列號138,發展中經濟體研究所,97-132。
2006,“改革、政策互動與經濟增長:來自中國省級面板數據的證據”(與陳昭、計燕合著),《中國經濟學前沿》,1: 48-68。
2006年,中國國內商品市場是趨於分化還是整合?-根據相對價格法進行的分析,(與桂、和合作),《世界經濟》,第2期,第20-30頁。
2005年,《少患寡患的不平等:中國收入差距、投資、教育與增長的互動》(與萬光華、合作),《經濟研究》,第12期,4-14。
2005年《反腐敗、市場建設與經濟增長》(與孫剛、張紀鵬合作),《經濟學》(季刊),第4卷(中國經濟學年會特刊),第18期,1-22頁。
2005年“教育的公平與效率是魚還是熊掌?”(與丁偉立合編)《中國社會科學》,第6期,第47-57頁。
2005年,誰在承擔經濟轉型的成本──評:經濟學(季刊)第4卷第4期1087-1094。
2005年合作博弈的企業重組及其對制度和增長理論的啟示,世界經濟論文,(與趙晨合作),第4-5期,147-161。
2005年勞動力市場轉型與補償性工資支付——以浦東新區女職工為例,(與秦北、桂勇合編),《中國勞動經濟》,第2期,61-79。
“全球化與地區收入差距:來自中國的證據”(與萬光華、合作),《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3期,17-26。
2005年,《全球化與地區差距》(與萬光華和趙晨合作),比較編號17,181-196。
中國人力資本與教育發展的地區差異:面板數據估計,2004年,《世界經濟》(與趙晨、於今合作),第12期,25-31。
2004年,《考慮離婚的動態家庭分割理論及提高分割效率的保險機制》(與趙晨、吳桂英合作),《經濟學》(季刊),第三卷(中國經濟學年會專輯),167-190。
2004,“人口遷移對區域間消費者行為差異的影響:來自中國廣西百色地區的證據”,(與、潘暉合著),《國際計劃生育聯合會管理研究期刊》,第三卷,第9期,第7-25頁。
2004,“報酬遞增、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分割”(與陳昭、計燕合著),《區域發展研究》,36⑴,275-306。
2004年,《城市化的經濟政策與城市趨勢和城鄉收入差距》(與趙晨合作),《經濟研究》,第6期,第50-58頁。
《增加收入、發展戰略與區域經濟分工》(與趙晨、閆吉合作),《經濟研究》,第1期,第54-63頁。
2004年,“經濟轉型中的婚姻、家庭和女性就業:對相關事實的經濟學理解”(與趙晨和吳桂英合作),《中國社會科學評論》。
2003年,為什麽改革沒有提高國企的相對勞動生產率?經濟學(季刊),第2卷,第4號,833-856頁。
2002年,“中國經濟轉型期間的就業結構調整”,(與範、劉社建和合著),《勞動評論月刊》,8月號。
2001,“上海的就業趨勢:中國體制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壹個案例”,《中國透視》,20065438-10月,第13-22頁。(法文版《上海就業前景》,中文版,Juillet–ao & amp;ucirct 2001,第14-24頁。)
2000年,《雙重就業制度,勞動和經濟結構調整市場細分》,《中國經濟趨勢》(法國國際發展研究中心公報),第15號,Automne 2000年。
2000年,《就業制度改革》,(與陳昭)經濟問題,法國文件;ccedilaise,mercredi 16 ao & amp;ucirct 2000。
2000年,《東歐轉型經濟體的工資和就業決定機制》,世界經濟,2000年9月。
2000年,《轉型中的經濟重建、平衡失業和經濟增長》,《經濟科學》,2000年3月。
1998,二元體制下勞動力的就業選擇及其對經濟效率的影響(與趙晨合作),上海經濟研究,1998+02。
1998,就業體制轉軌中的漸進式改革措施(與趙晨合作),經濟研究,1998+0438+0。
1997,非瓦爾拉斯均衡理論及其在中國的應用(與方盈合作),經濟研究,19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