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清明節,浩浩蕩蕩的掃墓大軍不僅造成交通擁堵,增加安全隱患,還會帶來大規模的噪音和環境汙染。清明節被解讀為壹場安全、環境、衛生、交通的“大戰”,但傳統的清明節文化卻被“淹沒”得無影無蹤。
其實掃墓只是祭奠清明節文化的活動。致敬內心不在於形式。如果沒有銘記先人美德、傳承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實現心靈升華、教育後人的責任和使命,再多的金錢和物質去祭奠也毫無意義。
每個節日都有積極的使命,都有自己的文化內涵。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是萬物生長、精氣神培養的季節。著名民俗學家、河南大學教授高有鵬表示,清明節的主要內容不僅僅是掃墓,而是要有豐富多彩的春季娛樂活動。謳歌春天,盡情歡樂,身心健康,是清明節最重要的文化主題。清明節是中國農耕時代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壹個重要節日。它起源於古代宗教活動之壹的水坐。神話傳說中的日出沐浴日的故事就是它的痕跡,即人們從上巳節的早晨就去河邊沐浴,尋求新鮮的娛樂活動。
山東省民俗學會副秘書長張博表示,清明節的人文精神有兩個層面:壹是紀念感恩,緬懷故人,二是維護新生。所以,把清明當成掃墓的節日,是壹種偏見。民俗專家表示,主要是提醒人們了解清明節的意義,傳承尊老愛幼的孝道文化,弘揚珍愛生命、愛護自然、維護環保成果的精神,提升中國民俗文化的魅力,鍛造海內外親情,促進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發展。如果把清明節理解為單純的掃墓,割裂了政治、文化、經濟的內涵,就會偏離時代賦予清明節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