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會計準則產生的程序是怎樣的
1.3.1國外文獻綜述會計準則全球趨同是新近出現的概念,是資本市場國際化達到壹定程度的產物。在市場經濟較發達的西方國家,學者們對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進行了相當深入的研究,並取得了大量有價值的研究成果。1、塞繆爾斯和派(SamuelsandPiper,1985)曾提出:會計準則的發展是壹個由若變強的過程,應該是“比較—協調—標準化—統壹性”。這壹排序的意義在於它客觀地描述了會計準則國際協調進而達到趨同甚至統壹的發展過程。2、喬伊和繆勒(1991)指出解決全球會計問題的兩種形式:壹是協調化,通過各國會計3標準的不斷協調,求同存異,增進***同的內涵,縮小存在的差異,提高國家間會計實務和財務報告的可比性。二是標準化,即制定和實施全球統壹的會計標準來取代各國的會計標準。3、關於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結果方面的研究。研究主要涉及到某壹時點上會計準則實質趨同(EmenyonuandGray,1992;HerrmannandThomas,1995),以及通過壹定期間內趨同變動的計量來研究會計準則實質趨同的過程(YangandLee,1994;Archer,etal,1995)。在大多數情況下,該類研究的目的在於評價全球和區域性的對準則趨同努力的影響。例如,Emenyonu和Gray(1992)研究了EU第4號指令對壹些歐洲國家會計準則實質趨同的影響。還有壹些學者研究了會計國際化對區域水平趨同的影響。例如,Doupnik和Taylor(1985)、Yang和Lee(1994)研究了IASC準則的發布分別對西歐和泛太平洋國家準則趨同的影響。Barth和Clinch(1996)、Harris等(1994)假設會計準則實質趨同與會計規範趨同相關,並體現於股價的波動中,進而研究了股票回報與使用不同國家會計規則計算的盈利之間的聯系。Ball等(1998)拓展了對會計趨同的市場基礎的研究,研究了普通法和大陸法國家會計盈利的市場相關性,引入了壹種檢驗環境變量對會計信息影響的方法,結果發現這兩種類型國家的不同制度因素確實會影響盈利的價值相關性。這些研究雖然取得了壹定的研究成果。但是,這些研究仍可能存在兩個問題:首先,他們沒有研究不同國家規範機構的不同力量的後果,而即使在規則類似的情況下,不同的影響力也會導致不同的會計實務。其次,他們幾乎沒有對不同國家趨同水平的差異進行解釋,而這種差異可能是由於其它環境差異因素(如產業特征因素等)引起的。將“趨同”的概念正式應用於會計領域,應該“歸功於”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nternationalAccountingStandardsCommittee,IASC)。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IASC)成立後壹直致力於推進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化,其目標在總體上是“協調化”的思想。即:協調意味著不同觀點的調和,盡可能協商調整各國會計差異,達到國際間相互溝通、理解、減少障礙和矛盾。然而,自2001年實現成功改組後,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的目標有所轉變,它明確規定制定高質量、可理解並具有強制性的全球性的會計準則,並促使這些準則得到嚴格運用,促使各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達到高質量解決方法的趨同。這樣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IASB)從全球會計準則的協調者轉變為全球會計準則的制定者,“趨同”的概念正式提出,並得到了各國會計界的普遍認可,而且許多國家都表示願意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41.3.2國內文獻綜述綜觀對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問題的研究現狀,可以發現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國際資本市場的日益發展,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問題已經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註。我國學者開始關註會計的國際趨同及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趨同等問題。1、蓋地在《大同小異:中國會計準則標準與國際會計準則》(會計研究,2001.7)中將中國現行企業會計標準與國際會計準則進行了對比,說明經過多年的努力,中國企業會計標準己經基本上實現了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大同,同時,也應充分認識到中國會計與國際會計慣例、國際會計準則存在的小異,即會計差異。2、汪祥耀、駱銘民在《論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趨同》(財經論叢,2004.1)中探討了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必然性、可行性,以及分析各國會計準則趨同化形勢的基礎上,比較目前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之間的主要差異,並進而提出促進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趨同的壹些建議。3、馮淑萍在《中國對於國際會計協調的基本態度與所面臨的問題》(會計研究,2004.1)中指出“在對待會計國際協調方面,我們壹貫堅持:在立足於我國國情、立足於我國當前會計環境的前提下,除了那些相關國際會計慣例與我國的法律法規存在沖突或者明顯不切合我國實際的情況之外,我們都努力促使我國會計標準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相協調或者壹致。這壹指導原則已經體現在我國現行會計準則和制度中,也將指導我國未來會計準則和制度的建設”。4、蓋地、劉慧鳳在《會計原則協同: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切入點》(會計研究,2004.2)中指出“在會計界,從主張會計的國際協調到現在提出的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我們認為,這不僅是字面的差異,而是實質內容的變化,會計準則的國際趨同是對會計國際協調的更恰當表述”。5、2005年9月在西安召開的中日韓三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會議上,財政部副部長王軍明確表示了對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積極態度,並提出了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四條基本原則。本次會議對進壹步促進我國會計改革、加快我國會計國際趨同步伐、推進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將產生十分積極的影響。6、2005年11月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簽署了“中國會計準則委員會秘書長——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主席聯合聲明”,明確了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本實現趨同,表明我國會計準則制定工作和會計國際趨同工作取得的重大進展。57、2006年2月發布的新會計準則目標是,建立完善的會計準則體系,以會計準則取代會計制度,從“形式”上實現與國際準則完全趨同,並且進壹步減少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差異,從而進壹步在實質上與國際趨同。樓繼偉在《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建設的可貴實踐和嶄新突破》(會計研究,2006.2)中指出“2006年2月發布的39項會計準則在關鍵環節和根本實質上實現了與國際規則的趨同”。從國內相關的研究文獻來看,學者們分析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程度,研究的主要成果是,我國的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在會計確認原則、計量方法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己經基本上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由於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的思想正式建立的時間還不長,相關的研究文獻比較少,且研究的角度也比較單壹,主要從國際大環境中探討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動因及相關對策,很少有人從我國會計準則趨同的經濟後果角度來闡述。盡管我國會計準則已實現了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但是由於我國特殊的會計環境,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還存在壹定的差異,也會給我國帶來壹些負面經濟後果。本文從會計準則具有經濟後果的角度,具體分析了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趨同給我國帶來的正面、負面經濟後果,在此基礎上,分析並提出我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的原則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