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會計制度》的相關規定擴大了資產減值會計的範圍?明確資產減值的確認標準?強化資產減值會計信息披露標準?為我國企業進壹步貫徹謹慎性原則,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提供了制度保障。新制度的實施有利於擠出企業資產的水分?劣質資產剔除對會計信息真實性有什麽影響?使會計報表反映資產的真實價值。
但是,因為種種原因?我國資產減值會計實務還存在壹些突出問題?值得我們分析和解決。
第壹?很難確認和衡量。
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關鍵是確定資產的預期未來經濟利益。
中國采用的經濟標準是什麽?只要資產減值?即當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於賬面價值時?給我。
確認。
然而呢?難以合理確定每項資產的可收回金額。
原因是什麽?第壹,中國目前的資產信息和價格市場機制還不完善?沒有計提資產減值準備的依據。二、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入賬後?由於技術更新、市場價格下跌等原因?價值會不會貶值?對它的確認和計量遠遠超過會計人員的專業能力?需要多個部門鑒定?甚至需要企業外的專業評估機構參與鑒定。
這份工作不僅難?而且往往滯後於會計信息的披露時間。三是應收款項和對外投資的減值。
根據負債企業和被投資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持續經營狀況。暫時來說,這份工作?同樣在我們國家
很難做到。四、企業會計制度規定,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應逐項確認和計量(雖然應收款項壞賬準備的計提
是按比例提取的嗎?但提取比例是在逐項分析可回收性的基礎上確定的)。企業資產有很多種?
千萬資產的可變現凈值或可收回金額是否應該逐壹確認計量?太難了。
第二?權責發生制被濫用。壹是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成為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新手段。壹些經典
經營狀況惡化的上市公司是否利用了會計政策的變化?計提了巨額資產減值準備?為了釋放業務。
壓力?快速改善未來財務狀況的盈余管理。上市公司通過計提撥備操縱收益的途徑是什麽?
集中某壹年的巨額撥備?導致當年巨虧?來年能輕裝上陣嗎?不提或者少準備?為了利潤增長
打好基礎;往年多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壹部分沖回當年?控制盈余;不計提或少計提資產減值準備
準備好了嗎?虛增的利潤。資產減值準備被上市公司用來操縱收益的原因?原因是什麽?由於企業
會計制度只是原則上規定了資產減值準備?提取的標準和比例由企業根據情況確定。
自己確定?這在客觀上為上市公司用這種方法調整收益提供了可能。由於連續兩年實施虧損,St。
管理層,三年連續虧損將被暫停上市和退市的規定?壹些虧損公司充分甚至過度使用會計政策?
虧損壹年後的第二年,資產減值準備往往不提或少提?為了爭取利潤,避免被ST處理;
其他連續三年虧損的公司,最近壹年大幅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希望用這種“壹次性損失”的方式?獲得公司最終盈利的可能性和恢復上市的機會。還有壹些上市公司,往年虛增收入,隱瞞費用?從而形成了更嚴重的“資產泡沫”?為了釋放風險,計提巨額資產減值準備。
準備?清理資產和負債。二是計提資產減值準備成為上市公司控股股東逃避債務的手段。
在2002年的年報中?很多上市公司將控股股東的應收賬款和貸款擔保全部或大部分計提。
價值準備。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上市公司股權結構不合理。中國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特殊嗎?
即使股權分置改革壹年多了?國有股東在上市公司仍占絕對控股地位?公司治理的內部因素
以部門控制人的弊端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變。除此之外?上市公司對其他單位的債務有很大壹部分是計提壞賬準備的。
準備?還有內外勾結逃廢債務的可能。三是資產減值會計政策執行不徹底。不同的行業和相同的
同行業不同企業?在不同的資產項目上?資產減值準備差異很大。
有些企業對某些資產不計提準備金?有些企業提足了準備金。
雖然這是因為企業的具體情況不同?但資產減值的準則確實給企業留下了較大的專業判斷空間?為企業根據自身需要運用減值政策提供了條件。
第三?外部監管難。
首先,資產減值準備的公允性難以衡量。短期投資的市場價格和存貨可能
已實現凈值、長期投資的可收回金額、應收款項的可收回金額、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等。
資產減值準備的確認和計量基礎。
其中,可變現凈值和可收回金額在壹定程度上取決於會計人員的主觀判斷。根據相關估計數據確定可變現凈值?有更大的主觀性?結果會因人而異。
可收回金額中預計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確定,需要對未來壹定時期的現金流入和折現率進行估計。更大的
存在不確定性?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是否過於靈活?作出規定不僅缺乏衡量標準?並且沒有限制的手段。
二是資產減值準備的重新確認缺乏權威性。客觀來說?企業的外部人員對企業的資產構成和使用價值
知道的很少。那又怎樣?註冊會計師、證券監管部門、審計機構等部門對企業減值情況的確認。
再次確認權威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