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關於糧食儲存管理的論文

關於糧食儲存管理的論文

古代儲糧制度的考證及啟示

“國家是基礎,吃飽飯是第壹位的。”糧食儲備問題關系國計民生,壹直被擺在治國安邦的重要位置。目前我國正在積極推進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分析古代儲糧制度可以起到“以史為鑒”的作用。

第壹,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儲糧建設。

在古代,倉儲被視為“天下之大幸”,歷代都非常重視。

1.積極建設倉儲設施。

中國糧食儲備的歷史非常悠久。夏朝,倉儲制度正式成為國家的壹項重要財政制度。自周朝以來,歷代王朝不僅重視中央倉儲的建設,而且重視地方儲糧。存儲體系逐漸成熟,存儲規模不斷擴大。比如漢代,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修建新都長安,太倉被列入第壹批重點建設項目。除太倉外,中央直接管理的糧倉還有甘泉的甘泉糧倉、滑縣的華倉、劉溪糧倉和左角附近的嘉倉。除此之外,郡縣兩級都有常設倉庫,各諸侯國、軍隊,特別是邊防軍也建立了糧倉。漢高祖宣帝時耿壽昌倡導的恒倉制成為後來封建王朝使用的主要倉制。

2.千方百計提高糧食

《舒威·李彪傳》說:“壹個國家沒有三年儲備就不是壹個國家”。但在農業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下,國庫維持三年的儲備並不容易。因此,歷代封建王朝都想方設法籌集糧源,除了狠抓皇糧國稅的儲存外,還積極拓展其他渠道籌集糧食。比如在宋代,不同類型的糧倉有不同的糧源。正倉又稱管滄,其糧源主要是皇糧州稅;州縣的倉庫,主要來自官方征收的春秋稅,每石另收壹鬥儲存;正規倉貯糧食主要在每年夏秋季節以略高的市場價收購,其資本金由國家財政統籌撥付;廣匯倉的倉米來源是政府從未開墾的農田中征收的租來的糧食。社倉主要依靠政府提供糧資,收取“息米”。同時還試圖通過勸捐、勸貸等方式富民,籌集糧資。

二、歷史上儲糧的功能和作用

在以農業為“決定性生產部門”的中國封建社會,儲糧不僅供應皇室和貴族的糧食消費,維持國家機器的運轉,還具有以下重要職能和作用。

1.穩定糧價,規範市場。

這是古代倉儲系統的壹個基本而重要的功能。自周朝以來,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倉儲的作用。特別是自漢代不斷清算制度建立以來,調節成為倉儲的主要職能。每當因缺糧、饑荒或戰爭等原因造成市場糧食價格上漲時,政府就以定期清算時儲存的糧食價格賣給市場,以免“以糧傷民”;在糧食收獲市場糧價下跌時,政府利用國庫低價收購,以免“低價傷農”,從而穩定和調節市場。

2.救災和備災,以及人民的安全。

中國是壹個多災多難的國家。因此,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荒政”,他們采取的最重要的策略是建立倉庫積累糧食,及時救濟災民,穩定社會。隋代以來,除了現有的官倉之外,還創設了壹種私人糧倉,專門用於地方災荒救濟。這就是常倡議建立的義倉。義倉是國家軍民興辦的;播種小米的方式是“勸課”,自願;用它獲得的小米和小麥的品種沒有固定的要求;地窖建在當地村社,委托公司管理;倉谷用於饑荒救濟;平均每戶小米產量標準不到壹石,按照“貧富差”的辦法支付。倉制是封建倉儲中救災、救荒的重要手段之壹。

3.支持軍隊,準備戰鬥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食儲備是古代戰爭中最重要的物質保障。比如西漢時期,戰亂不斷。作為後勤保障的壹個重要方面,糧倉和軍械庫共同為西漢軍隊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使西漢有了發動戰爭、維護統治的堅強後盾。

三、歷史上加強倉庫管理的基本實踐

倉儲是封建國家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手段,也是容易滋生腐敗的地方。封建王朝的倉儲制度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為:倉官腐敗,虧空嚴重;儲備不足,監管不力。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封建王朝非常重視加強倉儲管理,其主要方法有:糧食儲備由中央政府獨家控制。壹般來說,中央財政的最高長官是全國倉儲的最高監管者,在他之下設立專門的“倉管員”,負責倉儲事宜。比如明代,戶部掌管全國錢糧,各省由布政司分封。無論這筆錢和糧食是用在北京金庫還是留在地方,都要按照住建部的細則制度,接受住建部的審計。

1.對不同類型的倉庫采取不同的管理形式。

如長平倉等官倉主要由各級政府機構管理,義倉、社倉、備倉等私倉主要由民眾在政府指導下自行管理。

2、制定嚴格的管理規章制度。

比如秦朝有專門的倉廩法,規定嚴格;西漢時期設立了專門的會計賬簿,詳細記載了數量、品種、存取、辦理、驗證等情況。上級官員經常檢查他們自己的糧倉。宋代以後,對倉儲有了更多、更細、更嚴格的規定。

3.註意加強監督檢查。

清朝雍正嚴查錢糧虧空就是壹例。據記載,從雍正元年到雍正三年(1723-1725),雍正頒布了30多項關於查錢糧虧空的詔令,並派朝廷官員協助查地方錢糧虧空。在查的過程中,他下了命令:即使涉及高官貴族,也絕不輕易放貸。參與受賄的官員將被剝奪財產並被撤職,情節嚴重的將被判處死刑。

第四,壹些啟示

中國是壹個農業大國,解決6543.8+0.2億多人口的吃飯問題,壹直是治國安邦的重中之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糧食安全問題變得更加重要。為加快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糧食安全體系,有必要借鑒我國古代和國際倉儲管理經驗,完善糧食儲備監管體系,加強糧食儲備建設和管理。

1,居安思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突飛猛進,市場供應充足。很多人覺得缺糧離我們很遠。但需要註意的是,壹些發達國家在多年前就開始增加糧油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的儲備,以有效應對未來可能發生但市場無法根本調節的糧食危機和能源危機。這提醒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從戰略高度和全球視野看未來,完善糧食儲備體系,加強糧食儲備建設和管理。這是中國政治和社會長期穩定、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保證。

2.擴大中央儲備糧規模,確保國家糧食安全。

“手裏有飯吃,心裏不慌”是壹個永恒的原則。只有掌握了足夠的食物,才能應對各種復雜的情況。我們要以史為鑒,擴大中央儲備糧規模。這樣,壹方面可以增強國家對糧食的宏觀調控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另壹方面可以形成規模經濟,降低成本。

3.建立高效的國家糧食儲備調控機制。

我國目前的國家糧食儲備模式主要存在兩個問題:壹是結構不合理,長期處於靜態。儲備糧沒有按照功能和作用進行分類,收儲時全部入庫,造成資源和財力的浪費。二是糧食進出口多采取行政分配,市場調節作用沒有充分發揮。應盡快改變這種狀況,建立靈活的國家糧食儲備調控機制。第壹,根據用途,儲備糧分為兩類。壹類是戰略儲備,即國家在特殊時期、特殊情況下用於救災,平時不能動用;另壹個是準備金的監管,相當於古代的正常清算。當糧價過低,農民收入受到影響時,國家入市收購;當糧食價格過高,消費者利益受到影響時,國家進入市場出售儲存的糧食。對戰略儲備和監管儲備實行不同的管理政策和補貼政策,但無論哪種儲備,其收購、輪換和銷售都應通過市場運作。

4、加強制度建設,強化糧庫管理。

縱觀中國幾千年的倉儲歷史,加強倉儲管理非常重要。目前,我國糧庫管理總體良好,但管理不善、弄虛作假、貪汙挪用等現象也時有發生。因此,必須加強制度建設,加強糧庫管理。壹是進壹步減少中央糧庫數量,將中央儲備糧儲存在質量好、管理水平高的大中型糧庫。二是所有中央和地方儲備糧都要實行電腦臺賬管理,有條件的地區,周轉庫存也要實行電腦臺賬管理。三是針對國家清倉查庫暴露出的問題,做好建章立制工作,依法規範管理儲備糧庫。

5、鼓勵私人儲備糧食。

中國歷史上壹條重要的儲糧經驗就是,無論是公糧還是私糧,“人人吃飽飯”,“人人儲糧幾歲”。但從目前我國糧食儲備的結構來看,國家儲糧是大頭,農民壹般不會隔年儲糧。因此,在重視中央儲備的同時,也要積極發展私人儲備,特別是鼓勵農民儲備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