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1763193.html
說課稿
《範愛農》是壹篇追懷亡友的散文,寫於1926年11月18日(而範愛農則死於1912年7月間)。為《朝花夕拾》之十。它追敘了作者在日留學時和回國後與範愛農接觸的幾個生活片段,描述了範愛農在革命前不滿黑暗社會、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後又備受打擊迫害的遭遇,表現了對舊民主革命不徹底的失望和對這位正直倔強的愛國者的同情和悼念。教學設計>文章感情深摯,布局精巧,語言幽默,思想深邃,藝術表現力獨特,觸人深思,耐人尋味。為此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1、引導學生從範愛農的不幸遭遇和悲慘結局中認識封建勢力復辟的罪惡和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2、啟發學生體會作者敘事中感情的深沈和語言的幽默。
3、引導、幫助學生理解並學習運用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和細節刻畫人物思想性格的方法。
第壹階段:(1課時)
學生獨立閱讀,熟悉課文,教師適當點撥,學生質疑。(至少讀書三遍)
1、初步感知課文大意。(快讀)
2、仔細讀課文。弄請有關的人和事,理清魯迅對範愛農的情感變化的過程。
可惡——非常相熟——懷念(自責、牽掛)
(此處為何不去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而是來探討魯迅對這些人物的情感態度呢?我認為,如果過於註重分析人物形象,當然也不是不可以,但那樣就太易把《朝花夕拾》當作文藝作品或者簡直就是當作小說來讀了,而我認為,我們更應該把它當作魯迅的心路歷程來讀,所以,探討魯迅對他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態度,就不但看到作品中的人物,更看到壹個發展的、動態的、完整的、真實的魯迅,就不但看到魯迅的思想,還能看到他的人格。)
3、結合旁批,對照註釋精讀課文,參照學習平臺中“素材庫”內相關背景材料,三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分析作者筆下的這個人物形象。
《範愛農》是魯迅先生作於辛亥革命前後的壹篇回憶性散文,收錄於《朝花夕拾》。在《範》文之前,魯迅曾以“黃棘”的筆名於1912年8月21日在紹興《民興時報》上發表了《哀範君三章》的悼亡詩篇。
範愛農(1883——1912),名肇基,字斯年,號藹濃。浙江紹興黃甫莊人。他誕生於壹個破落的幕僚家庭,三歲喪父,5歲失母,與妹妹靠祖母撫養成人。範愛農在浙江紹興府學堂求學期間,在徐錫麟的教誨下,範愛農思想進步,學習勤奮,成績優良,是紹興府學堂的高材生,也是徐副辦的得意門生之壹。
1905年冬,範愛農隨徐錫麟夫婦赴日留學。當時正在日本留學的魯迅應陳子英之邀前往橫濱迎接,就在這時開始與範愛農相識。見面之際,由於壹些瑣碎小事(如衣箱中的繡花鞋、汽車讓座等),魯迅與範愛農之間產生了誤會。尤其是在徐錫麟被害後,在要不要“發電到北京,痛斥滿政府的無人道”問題上,兩人更是發生了正面交鋒。魯迅等人提出“打電報到北京,痛斥滿政府的無人道”,但這壹主張立即遭到範愛農的反對。魯迅“覺得他簡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殺了,連打壹個電報還害怕”,“覺得這範`愛農離奇,而且很可惡。天下可惡的人,當初認為是滿人,這時才知道還在其次;第壹倒是範愛農。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必須將範愛農除去。”可見當時爭執很是激烈。魯迅還對範愛農作了客觀的描述:“這是壹個高大身材,長頭發,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總像在藐視。”其實,從這儉省的文字裏,我們不難看到範愛農冷漠外表下對時勢現實的焦慮、擔憂、沈思甚至不滿,對那些“雞蟲”小人往往報以“白眼”。相傳西晉“竹林七賢”之壹的阮籍善作“青白眼”,每給“禮俗之人”即“以白眼球對之”。範愛農的“白眼”,實在是憤世嫉俗的心靈的真實寫照。因為範愛農對“狐貍方去穴,桃偶已登場”(後改為“幽谷去窮夜,新宮自在青”)的現實始終保持清醒頭腦,所以,當自己的理想和現實發生沖撞而無法實現,社會秩序依然如故時,他所接受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思想顯得蒼白無力。他那原先擁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熱情也逐漸降溫消褪。於是乎,範愛農變得愛喝酒了,“酒醉後,常談些愚不可及的瘋話”。其實,“瘋話”不瘋,而是縱論天下時勢的言論,愛喝酒的習慣是在受封建勢力排擠、壓迫後的借酒澆愁,盡管“抽刀斷水水更流,借酒澆愁愁復愁”,而且日後的不幸溺水身亡,據說也因為是喝了點酒的原因,但對當時政治上、經濟上飽受打擊的範愛農而言,也許酒是他排遣郁悶心情的唯壹方法。魯迅先生對比是非常的了解和清楚的,因為魯迅曾和範愛農***過事,幫過範愛農的忙。魯迅的“扯酒論當世,先生小酒人。大圜猶酩酊,微醉字沈淪”的詩句已觸及到了辛亥革命之所以未能成功的壹個重要原因,即沒有真正喚醒民眾。革命為酩酊的民眾所不理解,“眾人皆醉,唯我獨醒”的真正革命誌士又為黑暗的社會現實所不容。在這種情勢下,範愛農到底是怎麽死的已不再重要,我們再去計較範愛農死的方式已豪無意義,因為在當時渾渾噩噩的國度裏,範愛農的死可能是具有不滿現實、不屈不撓而又無力改變現實的心誌和性格的範愛農們的必然結果。從這個意義而言,範愛農的悲劇就不是孤立、不是個人悲劇,而是具有典型社會意義了。因為,在範愛農身上魯迅先生看到了那壹代處於仿徨、苦海中的知識分子的身影。
4、對人物的刻畫,魯迅壹向是主張“畫眼睛、勾靈魂”的。在本文中魯迅是怎樣來描繪範愛農這個人物的?尤其抓住了哪些富有特征的細節進行描繪?(語言、神態、處境等)透過這些極節省的文字,範愛農外表之下又有著怎樣的靈魂呢?造成其不幸遭遇和悲慘結局的原因是什麽?
第二階段:(1課時)
結合學生質疑,組織學生就下列問題展開討論,突出重點,攻克難點,正確理解課文。問題:
1、本文明明回憶舊友,為何不開門見山直接寫範愛農,卻從“電報”寫起?對“中國不革命則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須將範愛農除去。”壹句的含義和作用怎麽理解?
2、都說男人的愛喝酒大多都是有些原因的,範愛農是怎樣變得愛喝酒的?結合當時的背景及文中的描述談談妳的看法?
3、在當時昏昏噩噩的國度裏,範愛農到底是怎麽死的還重要嗎?那魯迅刻畫這個人物死後“直立著”這壹形象有何意義?
4、從《範愛農》壹文的字裏行間,我們分明可讀出魯迅先生對辛亥革命這壹重大事件的深刻反省,從這方面談談妳的想法?
5、作者是怎樣敘寫範愛農悲慘的結局的?這樣寫有何作用?
以上問題引導學生閱讀、討論、分析、歸納,重在把握要點。
(1)範出場先聞其聲(鈍滯),後見其形(高大)
眾:憤怒 範:冷峻
用筆奇峭,制造懸念,欲揚先抑
(2)眼睛特寫:冷眼看世界,鄙視群小,反抗醜惡
語言:冷——刺——直——喜——誠
a、“殺的殺掉了,死的死掉了,還發什麽屁電報呢。”
b、“何必推舉呢?自然是主張發電的人羅……。”
c、“妳還不知道?我壹向就討厭妳的,——不但我,我們。”
d、“老迅,我們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復的紹興。我們同去。”
e、“這裏又是那樣,住不得。妳快去罷……。”
(3)交往線索:
東京初識——故鄉重逢——並肩戰鬥——別後聞變
東京爭執——故鄉邂逅——學校***事——落魄沈水
(4)插敘的運用
(5)特寫鏡頭:回環往復的手法敘事,表達內心的悲涼、哀悼和對黑勢力的憤激、控訴。
得知死訊——疑為自殺——長歌當哭——返鄉聽聞——屍體直立——籌款未成——牽掛家人
第三階段:(1課時)
學生合作探討,相互交流,啟發理解。
1、範愛農的壹生是個悲劇,造成悲劇的原因是:( )
(1) 死因不明:自殺?失足落水?
(2) 留下孤兒寡母,生活極度窘迫。
(3) 壯誌未酬,遺憾九泉。
(對於以上三種答案,學生能紛紛發表看法,但會莫衷壹是。教師提出要求:要以課文為依據,言之成理;引導學生帶著“懸念”深入研究“報館案”的有關內容以及課下相關註釋了解其發生的背景——辛亥革命,由此學生認識到造成範愛農悲劇命運的時代根源和社會根源。)
2、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就課文主題、人物、結構、語言等方面的某壹點深入鉆研,談體會,說收獲。
3、結合旁批,就課文中精彩片段進行品評鑒賞。有條件可以在網絡學習平臺發帖交流。
例如:《範愛農》精彩片段壹
到初冬,我們的景況更拮據了,然而還喝酒,講笑話。忽然是武昌起義,接著是紹興光復。第二天愛農就上城來,戴著農夫常用的氈帽,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
“老迅,我們今天不喝酒了。我要去看看光復的紹興。我們同去。”
我們便到街上去走了壹通,滿眼是白旗。然而貌雖如此,內骨子是依舊的,因為還是幾個舊鄉紳所組織的軍政府,什麽鐵路股東是行政司長……。這軍政府也到底不長久,幾個少年壹嚷,王金發帶兵從杭州進來了,但即使不嚷或者也會來。他進來以後,也就被許多閑漢和新進的革命黨所包圍,大做王都督。在衙門裏的人物,穿布衣來的,不上十天也大概換上皮袍子了,天氣還並不冷。
我被擺在師範學校校長的飯碗旁邊,王都督給了我校款200元。愛農做監學,還是那件布袍子,但不大喝酒了,也很少有工夫談閑天。他辦事,兼教學,實在勤快得可以。
賞析——文中有壹個重要的細節,即對光復後的紹興換湯不換藥的描述。這其實已埋下了範愛農悲劇的伏筆。魯迅對範愛農沒有壹句正面的贊揚,只是從他的神情“那笑容是從來沒有見過的”,從他的行動“實在勤快得可以”表現了革命後的範愛農心情愉快的壹面。但範愛農心裏產生的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魯迅其後又用了很多筆墨寫光復後紹興的現實,其實就是在探討造成他的朋友悲劇命運的原因。
該文章轉自[中國語文教學資源網]:/ziyuan1/uploadfile/0703/20077564432.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