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這些熱點話題,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
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不可限量,但要趕上人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人工智能不是壹個新話題。”英特爾中國研究院院長宋繼強表示,早在20世紀60年代和80年代,人工智能曾有過兩次發展熱潮。“這場人工智能熱潮的興起源於學術界的算法突破——深度學習,即壹種使用多層神經網絡的機器學習算法。在2005年和2006年,壹些深度學習算法已經應用於圖紙識別和大規模任務處理。2008年,大規模圖像數據庫‘ImageNet’應運而生,為深度學習所需的端到端訓練提供了良好的基礎。2012計算能力已經讓科學家在兩到三周內訓練出更大的深度神經網絡。以前需要幾個月的培訓甚至可以縮短到1天。”
宋繼強表示,自2012以來,國內科研院所和企業在人工智能方面取得了諸多突破。“中國在原始創新算法上相對較弱,但更擅長快速叠代和規模化,所以可以迎頭趕上。在近兩年的國際相關賽事中,前三名基本都被中國的隊伍包攬了。”
“從技術角度來說,人工智能通常分為三個階段,即計算智能、感知智能和認知智能。”科大訊飛研究院院長胡表示,在計算智能方面,機器絕對已經超越人類;感知智能就是讓計算機“聽(看)和說”。現在,感知智能基本與人類相當,甚至在醫學影像閱讀等特殊任務上超過人類。認知智能是指對知識的理解、推理和應用。最近壹兩年,國內外領先的人工智能企業主要做這方面的研究。目前機器在閱讀理解方面的能力已經接近人類。
如果這樣發展下去,人工智能會很快全面超越人類嗎?
專家給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人工智能的發展前景確實不可限量,但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所有科學技術都是非線性的,不會永遠沿著壹條直線快速前進。”中國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王飛躍指出,很多科學技術發展到壹定程度就會遇到瓶頸,會長期停滯不前——人工智能的歷史已經表明了這壹點。
王飛躍表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通用的人工智能技術,所有的人工智能應用都局限於特定場景,不可能“通吃”。“比如說,雖然下圍棋是壹項高智能的活動,但是它的規則是簡單的、固定的、封閉的。人類的行為和社會生活是復雜多變的,不可能用簡單的規則來概括和描述。目前人工智能的發展階段相當於蒸汽火車每小時跑5公裏的階段,距離追上人腦還有很大距離。”
“我們必須認識到人工智能的廣闊前景,但也不要過於熱情。我們應該理性對待,否則熱潮會變成寒潮。”宋繼強表示,過去兩次人工智能熱潮基本都是“五年熱十年冷”,業內人士希望這波浪潮能持續30年,也就是到2045年左右。“如果把這30年看成壹場馬拉松,人工智能才剛剛起步。”
人工智能會取代很多工作,但也會創造很多新的工作。
專家指出,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將是全方位的,並將使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
人工智能可以承擔簡單的重復性勞動。“現在我們研發的語音輸入法和漢英翻譯機已經迅速普及。語音識別技術可以把人說的話實時翻譯成文字,準確率超過98%。”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表示,“只要是簡單重復的技能,不需要天賦就可以通過學習和訓練獲得的技能,人工智能完全可以取代人類。”
人工智能可以顯著提高人類的工作效率。宋繼強舉例說,依靠人工來識別和審核圖片和視頻是非常繁重和緩慢的,但現在可以交給機器。可以快速過濾掉大部分無用信息,節省人力和時間。“以國外申請為例,美國國家失蹤和受迫害兒童中心(NCMEC)的數據顯示,在2016年,* * *收到了820萬份與辱罵性圖片、網絡勾引、販賣和騷擾有關的報告。基於英特爾的AI技術,該中心可以快速掃描包含可疑內容的網站,進行快速查詢和共享數據,過去30天處理報告的周轉時間可以縮短至1至2天。對於失蹤和受迫害的孩子來說,這救下來的20多天簡直就是壹輩子。”
人工智能可以擴展人類的感知。“人的感官只有耳朵、眼睛、鼻子、嘴巴等。人工智能可以拓展和延伸人類的感知和行動能力。”宋繼強說,“少數人生來就有聽力障礙和視力障礙,人工智能可以彌補這些缺陷。”
人工智能還可以幫助人類探索新的未知領域。“人類的大腦是如何不斷學習和積累知識的,人是如何產生情緒和意識的,目前還不得而知。借助先進的算法,結合數據進行快速分析和跨領域綜合比對,有望探索人類的認知和精神層面。”宋繼強表示,未來人類還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探索浩瀚的宇宙和深海。
那些工作被人工智能取代的人呢?
“這個不用擔心。”王飛躍表示,雖然人工智能會取代壹些工作崗位,但也會創造新的工作崗位。“例如,安裝在手機上的地圖應用程序似乎剝奪了攜帶儀器進行實地測量和制作地圖的人的工作,但它也創造了新的工作:開車時在實地拍照的人,維護軟件的人...做地圖的人其實比以前多了很多,只是工作方式不同而已。”
“研究表明,機器永遠無法取代那些需要社交和創造性交流的工作。人工智能把人類從單調、低級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人們可以做更多有趣、有創意的事情。”劉慶峰說,“我們要改變人類與人工智能PK的對立思維,樹立‘人機耦合’的新思維,用人工智能去做以前不可能、想不到的事情。”
只要堅持“腳踏實地”,紮實推進,中國人工智能發展有望迎頭趕上。
錯過了前兩次人工智能熱潮的中國,這次能趕上嗎?
受訪專家給出的答案高度壹致:完全有可能。
、和胡認為,中國和美國在人工智能領域同時進入“無人區”。中國在制度安排、產業應用、數據共享、公眾接受度等方面比美國更有優勢,完全可以趕超。
宋繼強也認為,雖然美國和歐洲在深度學習等原始創新方面更強,但中國團隊在後續理解和應用修改方面更好,也非常擅長測試實際數據集和構建大規模計算機群訓練。
四位專家指出,美國和歐洲目前在基礎科學、原始技術創新和現有人工智能人才方面處於領先地位。“目前70%到80%的人工智能工程師集中在美國和歐洲,中國的比例只有1/10左右,很少有人有十年的工作經驗。”宋繼強說。
“所以,我們壹直堅持‘立足’。”劉慶峰說,“頂天”就是要瞄準前沿,在原始創新上下功夫;“地盤”是指在應用上接地氣,穩步推進相關技術和產品的持續研發和推廣。“希望國家能更大力度、更高效地推進產學研合作,營造良好的人工智能產業生態。”
“科學無國界,技術無國界,閉門造車會導致自滿。”宋繼強表示,中國在人工智能的發展上需要有國際視野,以開放的心態,與有實力的國際企業合作創新,取長補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