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論語的讀後感

論語的讀後感

 讀完壹本名著以後,相信妳心中會有不少感想,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麽能落下!那麽讀後感到底應該怎麽寫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論語的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論語的讀後感1

 無意中在圖書館中發現這本書,厚重的文化、懸疑的歷史、義士的熱血,讓人不忍放下。

 《人皮論語》是批判性的借古喻今的作品,全因它講了壹個穿越千年的歷史悲劇,而其悲不在於其中所有仁義之人最終全軍覆沒,而在於,引發悲劇的因由至今仍在橫行。

 君不見溫州火車事故,鐵道部掩埋車體隱瞞真相;君不見廬山招聘超級舞弊門企圖隱瞞“廬山真面目”,凡此種種,和兩千年前漢武帝為加強皇權而毀滅不利於君主的“孔壁論語”又有極其的相似。無法想象,北宋之於戰國,那麽漫長的歷史通道中,為“治者”所棄所泯的內容會有多少,而今所存的20篇中又有多少字句是因順遂了最高權利者才得以安然存續。TVB的新劇以“真相”為題,探尋真相是人類的本能目標,但又有多少當權者實際是在掩蓋真相的呢。

 小說分三條線來敘述,第壹條,俠客朱安世;第二條,史家司馬遷;第三條,朝廷的追捕者杜周。三條線交相輝映,最終匯成壹線,跨度頗大,作者匠心獨運,才能運用自如。俠客朱安世,原為刺殺武帝劉徹,卻在盜走汗血寶馬後卷入對壹神秘小兒的保護中,從此天涯海角,躲避追殺;史家司馬遷,發現古本《論語》竟然從皇家圖書館失蹤,並發現背後有驚天陰謀,引禍上身,卻因史學家的良知而不能自拔,深陷其中;杜周,追蹤朱安世盜走的汗血寶馬,卻也卷入此番爭鬥。三條線,步步驚險,卻能收放自如,引人入勝,不忍掩卷。而書中所寫的三位女性,都堪稱是智慧與美麗的化身。司馬遷夫人柳氏,朱安世的夫人酈袖,俠女韓嬉,個個情深義重,聰慧過人。

論語的讀後感2

 孔子壹次次的對我們談“仁”,而每壹次的角度都不同(也許是因材施教的緣故),在其眾多談“仁”的話語中,我最欣賞的壹句是“仁者人也”,這句話可以理解為人格之完善即為仁,在孔子看來,這種人格完善也是人的壹種本性,當人的人格接近於完善的時候,這個人就是仁者,這個仁者也就是壹種人生的境界。

 孔子還說仁者愛人,“仁”就是“泛愛眾”,這種愛又是由親朋之愛逐漸拓展到對他人的博愛的愛,因此,仁者,即愛人。具體來說,愛人亦是有方的,於是,孔子就講“克己復禮”和“忠恕之道”,強調人應該克制、修養自己,同時人應該具有寬容精華和溝通理性,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愛人的方法用兩個字來說,就是“中庸”。在這壹層面來說,孔子的仁就是尊重、愛護人,亦可以理解為處理人與人社會關系的方法,如“禮”等。

 孔子還是壹個有情的人,這也是我親自讀《論語》最大的收獲,這使我認識到:孔子不僅講理,也講情。讀到“子為父隱,父為子隱,直在其中矣”(即父親做了壞事,兒子應該要為父親隱瞞,反之亦然),感動得流涕,孔子在這裏就沒有講人應該做什麽,而說人必須做什麽,講情分了。孔子講孝悌之道,不是抽象的,而是切實的,如“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為了對父母盡孝,我們應該“危邦不入,亂友不交”,這些都表明,孔子對人性的洞見是深刻而實際的。同時,孔子認為人不應該以德報怨,而是以直報怨;孔子反對“鄉願”(反對那些總是和事的老好人)……這些都表明孔子是壹個具有人的正常情感的人,是壹個鮮活而具體的人,是壹個有情有份的人,這當然也深刻的影響了中國人在兩千年來的做事態度,至今猶然。

論語的讀後感3

 XX年接觸和氣來讀書會之後,開始讀錢穆的《論語新解》,在這之前,雖然壹直知道《論語》是壹部非常有思想的著作,但是壹直不敢去讀它,它成書距今已隔幾千年,那些古時的用語與環境和現在大不壹樣。論語在千年的歷史上是被評價很高的書,也是近代受到嚴厲抨擊的壹本書,讀之不可不慎。

 註釋論語的書實在是太多了,不知道哪壹本該值得信任地去讀壹讀。之前接觸到的有關論語的書籍,也不過是壹些書中對論語的評價與看法之類的,接觸的很少,也從來沒認真看過壹本講解論語的書或文章。這和我的脾氣有關吧,沒有找到覺得可以放心花時間去讀的書,那其他這些花邊類的書,我是不會過於認真地去看,看過了,就這樣帶過了。因此,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算是我的第壹本與《論語》有關的書吧。並不是覺得讀完這本書,我就可以在這裏聊《論語》,聊孔子,這壹本書對於論語,對於儒學來說,也不過就像是樹上的其中壹片葉子而已,要想看壹顆樹,看壹片葉子是不夠的,但是每片葉子都是應該必須去看的,寫壹篇讀後感,只是希望在不斷地朗誦與閱讀中記下自己的讀書想法,寫讀後感的同時可以激發自己思想,亦可以讓自己堅持著去讀書,不時地寫寫感想,當幾年後再回首看看自己的讀後感,應該會有種成就感吧,嘿嘿,我就喜歡那種成就感,哈哈。

 邊讀《論語新解》邊更新讀後感吧。希望自己能堅持,也希望這些能陪著我走過20xx。

論語的讀後感4

 《論語》是經典作品,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我細細品讀了這本書,感受經典的魅力。

 讀著,讀著,我仿佛穿越了歷史時空,見到了慈眉善目、聰慧睿智的孔子,並且幸運地成為他三幹弟子之壹。“"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那是孔子教導我們無論做人還是做學問都要實事求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那是孔子教導我們要勤學善問,多多發現他人的長處;"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那是孔子教導我們要從身邊小事做起,推己及人,換位思考。關愛父母長輩,尊老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論語》裏記載了孔子的許多弟子向他問孝的事情。子遊問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日:"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種種言論可見孔子對於孝道的看重與推崇。

 孝是心靈裏盛開的鮮花,它比自然界的花朵更為永恒、持久地散發著清香;孝是壹種博大,它包容世間萬物;世界有多大,孝就有多大;孝是東漢孔融四歲讓梨,黃香九歲替父溫席,晉代王祥“臥冰求鯉“,古人的孝感天動地,今人的孝同樣為人稱道。電視裏播放過的“感動中國人物"陳斌強老師,不僅上課風趣幽默,而且非常孝順母親。為了照顧患有老年癡呆癥的母親,家住縣城的陳老師,每周都會將母親綁在自己身上,騎摩托車30公裏,帶著母親去上班,風雨無阻。從陳老師的身上,我們更深地讀懂了孝的含義。

論語的讀後感5

 讓我們看看《論語》中廣為人知的這段話: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論語先進第十壹)上面是壹段常被人們引用作為孔子因材施教的例子。但不知大家註過其中體現出來的孔子對矛盾的處理方法嗎?冉有遇事猶豫,而子路性急(“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論語》?公治長第五)。“退”和“兼人”(壹下子激動能頂幾個人)都是偏向了極端。所以孔子對冉有和子路相同的提問給出了相反的回答。目的當然是讓他們回到矛盾的平衡點上去。說到這裏,岔開說幾句。

 因為孔子教導弟子是因材施教的,其對弟子所說的某句話往往是針對弟子的偏向或不足說的,我們不能將某壹兩句話抓住看作是孔子對某個問題的看法,甚至抓住幾章中孔子對同壹問題的不同說法得出“《論語》是矛盾的”的結論,而應該聯系整體,聯系生活地把握。我們應該相信,整部《論語》應該是統壹的。尤其是在背景或上下文不太清楚的章節,更不應該斷章取義地作訓詁學上的文章。

論語的讀後感6

 當老師布置的作業中出現了讀背>時,我有些驚訝,也有些苦惱,這可不是壹件輕松和簡單的作業,可當我漸漸走進孔子的故事與世界,我才明白了 這壹句句精簡的語句是孔子的生活感悟,也是教給我們的做人之道。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這句名言是孔子對學習的看法,死讀書,不思考,又能學到多少東西?會思考,卻不懂學習。又有什麽本事?我總是愛壹遍又 壹遍地讀這句話,它告訴了我:只有在思考中學習,邊學習邊思考,學才能有效率。

 論語這本書其實是孔子的弟子們在孔子過世後,守喪時編輯而成的,這壹守就是三年,三年的日子,無怨無悔地對恩師,即使是親生父子也很難有這般情誼。即 使沒有那些關於”孝“的名言。有這麽壹群好弟子做榜樣,也許我做不到像他們壹樣如此之孝,但我會努力做壹個有孝心,孝順長輩的孩子。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在論語中,有很大壹部分是講”誠“的,做壹個正人君子,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誠信。可是在那麽復雜的社會,又有多少人能拍著胸 脯說我做到了誠,做到了問心無愧呢?我不能……但自從讀了論語後,我決心要努力做到問心無愧。

 誠,孝,仁,道,孔子總是言傳身教,傳給他的弟子,傳給整個華夏民族。論語給我的暑假生活畫上了壹個完美地句號。

論語的讀後感7

 我讀論語的時間不長,也沒有通篇詳細的讀,但是卻在字裏行間已經被孔子深深的感動,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盡管有這樣那樣的看法,但是請想壹想:縱觀世界歷史,有哪壹位思想家象孔子這樣兩千多年還被後人這樣敬仰和傳誦?孔子壹生甚至都沒有壹部自己的著作,僅憑著學生們記錄他言行的這部論語就能讓我們如此受用終生.

 漢初,大儒叔孫通向劉邦說“夫儒者,難於變革,可與守成”。斯言壹出,遂使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為兩千多年來各朝代長治久安的“守成”之學。建國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歲月,弘揚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優秀傳統文化,應該是“守成期”,順理成章的天命。其實,儒學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精神,不僅可與守成,亦可催人進取,儒家文化中蘊含的對現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僅是為某個階級服務的政治哲學,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學,儒學在歷史發展中多少次沈浮坎坷,命運懸於壹線之際卻總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是因為這其中蘊藏著巨大的潛能,那是超乎政治倫理之上,鮮活在平常日用之間,本於生命,積極進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人生,就要有積極的心態,明確的目標,靠堅持不懈地努力行動來獲取成功,這是天地自然社會賦予人類亙古不變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終極目標,整體主題。

論語的讀後感8

 今年暑假裏,我在農家書屋裏發現了壹本經典之作《論語》,後來壹個月我和她交上了朋友。漸漸地,我知道了《論語》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半部《論語》平天下,半部《論語》治天下。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成書與戰國時期,是壹部對中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國學啟蒙經典。

 在第壹篇的學而中,我知道了“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意思了,就是學得了知識,要不斷地溫習,不也是壹件很快樂的事情嗎?還有第二篇的為政中也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它的意思是:只讀書不思考,就會感到茫然,失去學習的方向和動力;只思考不讀書,就會懈怠,限制自己的視野,最終壹無所成。

 從孔子的這幾句話中,我感到裏面都包含了壹個詞——學習。學習的兩個字都在壹個***同點——學,“學”的意思是指第壹次接觸;“習”是指再次接觸了解。我感受到在平時的學習中,知識學會了,要不斷地拿出來復習溫習,這樣的知識在我們的腦海中才能根深蒂固,而且還會有新的發現,這會讓我感覺到快樂。壹個人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第壹次接觸的東西不壹定能理解或留下深刻的印象,需要再次或多次接觸,才能加深印象,理解其中的含意。

 我有壹次在背散文《背影》時,不管用什麽方法都背不出來,最後,在媽媽的幫助下,我讀了壹遍又壹遍,並認真地去思考,理解了其中的含意,最後,終於熟練地背出來了。

 讀《論語》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孔子的話都很有哲理,也很貼近我們的學習,讓我懂得了很多的學習方法,知道了讀書與思考的重要性,我們要利用這些方法,把我們的知識學好,然後去報效祖國,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地更強大!

論語的讀後感9

 簡潔而經典的語句是中國古詩文的特點,正因如此,中國古詩文以其獨特的魅力倍受矚目。我認為,在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中,《論語》便是其中精品之壹。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貧窮的人羨慕富豪,因為他有讓他壹輩子也花不完的錢;而富豪卻羨慕那些平凡的人,因為他們很快活,不會整天杞人憂天地擔心錢是否被用光、是否被偷走。

 可是,就如孔子說的,快樂的事有很多: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誌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不怨恨、惱怒,不也是壹個有德的君子嗎?

 曾子曰:“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現在的大人們,更註重物質化的世界,卻忽略了我國的傳統觀念:忠、信。

 曾子提出的自省方法,卻恰似給我們亮了壹盞明燈: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我的課外英語輔導班老師曾經給我們講過壹個有關她的學生的故事。那個學生學習很好,很受同學與老師們的歡迎,但是卻有同學發現那個學生偷同學們的筆和錢,從此,那名學生開始被同學們排斥,最終不得不轉學。

 這正驗證了孔子的壹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道德永遠是做人的第壹,想做壹個受人歡迎的人,沒有德與孝不行。

 這些便是給我感受最深的語句。讀《論語》,令我受益匪淺。今後,我要細讀論語,細讀這中華悠悠千年智慧,讀懂這其中的做人道理與處事方法,品嘗這暖暖的心靈雞湯。

論語的讀後感10

 人生不會壹帆風順,定有許多艱難險阻,乍看似無法完成,怯懦退之,還是為之?

 知其不可而為之,需有百折不撓、迎難而上、永不言敗的進取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這是勇敢,還是固執愚蠢?不能妄下結論,得視具體情況而定。

 孔子壹生周遊列國,多次碰壁後已知自己的主張、抱負不能實現,仍然堅定地為之奮鬥,這是執著。誰知道再多試幾次就不會出現轉機呀,或許下壹次就成功了呢?孔子就這樣堅持著,許多人覺得他好傻。可他畢竟努力過,就算知其不可而偏要為之,因為他是在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啊。

 然而有壹些人不曾嘗試過,就已退縮,心想“絕對不可能完成的”。或許是真不可以,可也要試試,就算跌倒又怎樣,重新站起,繼續昂首向前。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蛹化蝶,經受破繭之痛,生命的光芒雖短暫,但過程卻是那般艱辛,可它沒有退縮,多了壹次體驗,多了壹份精彩。

 可有時知道不可為那就不要做,死鉆牛角尖,到時受傷最多的就是自己。知其不可而為之是有範圍的,出界了,結果可想而知。可以執著,但不可以固執,否則最終以愚蠢代之,就泥足深陷了。

 在範圍之內哪怕不行也要竭盡全力去做,成功伴著汗水,喜悅伴著艱辛,勝利屬於永遠堅持不懈者。遇到磨難,不要逃避,勇往直前,須知磨難也是助妳成功的墊腳石。

 “百步九折縈巖巒”,妳可曾學會知難而進,逆水行舟,我的朋友?堅定自己的信念,向前走,妳壹定會到達勝利的終點。

 知其不可而為之,誠哉,斯言!

論語的讀後感11

 孔子的言行思想被弟子所記錄,著成《論語》,20篇文字鑄就了儒家的經典,融入了中華文化,體現了孔子的孝、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人生哲學和教育理念。“論”即論纂、“語”即言行,圍繞著“仁”這壹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進行闡述。

 “仁”,是孔子提倡的人生哲學,也是儒家最高的道德標準。關於什麽是“仁”,孔子說:“仁者,愛人也。”又說:“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他壹貫堅持的,也指出了壹個切實可行的方法。其次是人格的塑造,或者說是自我修養。在孔子看來,誠信對壹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儒家還非常具有反省精神。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孔子也說:“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傳承幾千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其仁者愛人的核心思想是古今醫者信守的醫德準則,其仁愛、重道、中庸、講究誠信、註重禮儀的核心內容與現代醫院管理的醫德醫風建設、規範醫療服務、構建和諧醫患關系、塑造完善的醫院文化息息相關。作為壹名醫務工作者,面對眼下尷尬的醫患關系,愈發覺得孔子這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精華所在。在工作中,醫生和患者若能嘗試換位思考,我們的醫生便會更負責,更有耐心,態度更好。而患者也會更配合,更理解,更支持醫生的工作。若我們醫務工作者秉承“仁者愛人”、“恕”道的儒家核心思想,就能夠讓醫患互相尊重,彼此理解。若妳我做到,我們就能構建起和諧的醫患關系,邁向孔子所講的“醫患大同”!

論語的讀後感12

 快樂的生活,到底怎樣才算快樂?又怎樣才能快樂的生活呢?《論語心得》對此有所詮釋。

 《論語心得》是壹本根據於丹在《百家講壇》中的演講所寫的書,它主要講了於丹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從獨特的個性視角出發來解讀《論語》。

 在讀了《論語心得》之後,我知道了《論語》的真諦:如何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的那種快樂生活。

 要過上快樂的日子,就必須做壹個有意義的人。於丹在《論語心得》中講到:壹個有意義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與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於本職、獻於社會。同時,我們還要“修身”:外在能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在心靈完美富足。這是孔子對理想生活的總結,也被後人奉為理想的指南。

 要做到這些主要是要有壹顆淡泊寧靜、與世無爭的心。可我們從壹出生就開始與別人競爭,少時就已爭得個魚死網破,能保持壹顆純凈的心就已不易,更何況要有世外高人般的淡泊呢?不過,只要壹個人有心,每天修生養性,在不久的將來,他就會成為壹個真君子!

 於丹教授將《論語》所給予她的感悟告訴了我們,我知道了:只有以淡泊的胸襟,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閑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自然狀態中,才能尋找內心的那份寧靜,也才能如孔子所說:快樂的生活!

論語的讀後感13

 我第壹次讀《論語》是在20xx,那是驕陽似火的盛夏,當時我正在國家會計學院學習新發布的《審計準則》。在近20天的時間裏,白天是48項新《審計準則》的滿堂灌,晚上我挑燈、赤膊、揮汗夜讀《論語》,讀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癡。

 《論語》並非孔子所著。它是2500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點點滴滴,被他的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所成,可以說是孔子學生匯集編纂的課堂筆記。《論語》的體裁是對話形式,通過壹問壹答,就事論事地回答問題,很少有長篇大論。千百年來,歷史沈澱,廣為流傳,很多對話成了膾炙人口的語錄。

 傳說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我數了壹下《論語》中提及的孔子學生,約32人,其中子貢、子路等均被後人封為先哲;據說《論語》中子貢的名字出現37次,居眾弟子之首。

 《論語》全書20篇,每篇的章數不等。自從雄才大略的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就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主流思想,而孔子是中華儒家文化的奠基人,《論語》中宣傳的就是修、齊、治、平的儒家思想,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化、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等眾多方面。

 我的古文基礎差,讀《論語》就顯得吃力,壹字壹句的摳。好在我讀完《論語》不到兩月,在20xx年十壹黃金周裏,央視十套百家講壇節目,就播出了《於丹論語心得》。我看了電視又買了書,感到得益匪淺。

論語的讀後感14

 孔夫子曾經說過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以及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諸如此類的話,並且還說過吾十有五而誌於學。孔子壹直活到了七十二歲,五十七年的經歷使他仁德兼備,學問淵博,成為冠絕壹時的大學問家,大思想家,可謂是震古爍今(不敢說後無來者,也起碼是前無古人了)。以如此身份,當他的高足問他時,他的回答竟然是朝聞道夕死可矣,多麽令人不可思議!

 作為壹個完全有足夠的資本炫耀自己的大學問家,孔子還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學習探索中去嗎?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點不是探求天地萬物的具體性理,而是探求社會與人生的具體性情。因為世間萬物的客觀規律也許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體感情是無限的。作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無限的人,這也正是讓孔子感到學無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舉止,是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內容,就打破了原來的舊的規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話已經說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難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論述,也自然而然體現他對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見解。

 陶行知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在這壹點上,和孔夫子幾千年前提出的主張仁與德的觀點不謀而合,兩人都是偉大的教育家,為什麽相隔千年,提出的觀點卻是驚人的相似?毫無疑問,兩人都是把仁與德當作自己去不斷努力實現的目標,不斷的學習,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與品德,這是有必然性的。

 這就是孔子的學習!這就是聖人的學習!

 也許我們這些凡人是永遠無法領會萬世師表的學習的內涵,但每壹個人也許都可以從中找到壹個新的自我。

論語的讀後感15

 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生了孔子壹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壹定與我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於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書,是有必要壹讀的。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是《論語》六則中給我感觸最深的兩則。前壹則是說幾個人走在壹起,那麽其中必定有可以當老師的人;後壹則告訴我們敏捷而努力地學習,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這兩句話雖然出自兩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義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著壹個廣泛的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觸的人甚多,而每個人都有壹定的優點,值得我們去學習,亦可成為我們良師益友。就說我們班上的吧。在這個近80人的班集體裏,就有籃球上的猛將、繪畫巧匠、書法好手、象棋大師。有的是上曉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滿腦子的數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們身邊的這些平凡的人學習,就像置身於萬綠叢中的小苗吸收著豐富的養分。

 高山,是那樣地雄偉,綿延;大海是那樣地壯麗無邊,山之所以高,是因為它從不排斥每壹塊小石;海之所以闊,是因為它積極地聚集好壹點壹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的淵博,就必須善於從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們點滴之長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壹個幾歲的小朋友當然不如四十開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樣沒有史學家的見識廣博但是正是這樣的不恥下問而造就了許多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