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會計國際化的涵義,首先應考察和明確“國際化”的涵義。國際化是指由於國際交往的發展,客觀上要求各國在處理有關事務上,通過相互溝通、相互協調,從而達到采用國際規範和統壹通行做法的行為。會計領域中的國際化行為,會計界常簡稱為會計國際化,它是指由於國際經濟發展的需要,客觀上要求各國在制定會計政策和處理會計事務中,逐步采用國際通行的會計慣例,以達到國際間會計行為的相互溝通、協調、規範和統壹。
中國會計國際化的內涵就是與國際會計慣例相協調,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壹是會計準則國際化,即在制定、修正和完善會計準則的過程中,充分借鑒國際通行的做法,體現國際會計慣例,使會計準則指導下的會計信息在世界範圍內可比和有效;二是會計實務國際化,即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應采用國際上先進的會計處理方法,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和效益,適應
國際競爭的需要。在這兩方面中,會計準則的國際化處於核心地位,會計準則的國際化程度體現著壹國會計發展的國際化程度。我國會計準則已經實現了較高水平的國際化,而我國會計實務的國際化水平卻是相當低的。在加快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進程的同時,應大力加強會計準則、制度的落實工作,使會計準則國際化與會計實務國際化齊頭並進。
2.中國會計國際化的必然性
第壹,會計國際化是我國市場國際化的必然要求。當今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趨向之壹就是市場已突破了時空界限形成全球性的統壹大市場。我國作為世界經濟大家庭中的壹員,不可避免地要進入國際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市場國際化的結果要求會計為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和參予競爭提供真實、公允、可比,能滿足國際決策需要的會計信息。因此要求我國會計慣例必須趨同國際會計慣例。
第二,會計國際化是跨國公司發展的必然要求。國際競爭的加劇、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的加快以及市場的變化無常,使得跨國公司作為壹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得到了迅速發展。跨國公司通過在國外設立子公司並享有其控制權和經營決策權而達到節約成本、降低稅負和風險、優勢互補、增加利潤、保持市場份額等目標。母公司為了加強對子公司的管理,需各子公司提供統壹可比的會計信息,並編制合並報表;東道國以及居住國政府處於財政、稅收等方面的考慮和對跨國公司的監管,也要了解跨國公司整體的經營績效、財務狀況及子公司的經營成果;另外,跨國公司的股東和債權人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也要求跨國公司按國際慣例提供會計信息和處理利潤分配等會計事務;這就需要消除各國之間會計的差異,按照國際上公認的原則和方法來處理和報告跨國公司的經濟業務。
第三,會計國際化是國際貿易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幾十年以來,各國雙邊、多邊貿易活動日益增多,推動了世界經濟的全球化發展。企業從事對外貿易,必然通過客戶提供的財務報告來分析評價客戶的資產實力、資信狀況和風險狀況。會計信息已成為各市場主體達成市場交易的重要媒介,其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市場交易質量的高低,並影響全球範圍資源的有效配置。隨著我國企業在香港、紐約等國際資本市場融資規模的進壹步擴大和發展,我國企業必須按國際慣例向國際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真實、公允、可比的會計信息。
二、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現狀
我國會計國際化的進程,早在建國之初吸收前蘇聯的會計模式就初現端倪,並為早期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揮了重大作用。隨著我國由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過渡到有計劃的商品經濟,進而發展到現今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會計國際化已取得了重大進展。
1. 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
會計準則體系的制定、頒布及實施,是中國會計國際化的主導戰略工程。中國會計準則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探索,當時僅限於學術界的理論探討。隨著理論研究成果的逐步問世,人們對會計準則認識的加深,會計準則建設開始進入官方視野,會計準則建設作為會計改革被列入議程。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財政部開始著手會計準則建設,成立專門機構進行論證、立項,制定框架結構,並開始發布會計準則。這壹時期仍處於探索階段,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會計準則建設取得歷史性的突破是2005年,經過多年的不斷探索和認真反思,借鑒國際經驗教訓,從2005年開始,會計準則建設全面提速。壹方面積極推進會計準則的項目建設,陸續發布具體準則項目。另壹方面,廣泛與國際會計組織進行溝通協調,為中國會計準則國際趨同做準備。2006年初,財政部在北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會計準則已全部建設完成,從2007年開始在上市公司實施。至此,中國會計進入了國際化時代,並由此掀開了新的歷史篇章。
2. 我國會計實務的國際化水平相對滯後
從會計實務的國際化程度來看,即使我國會計準則提高到國際化水平,也並不能說明我國的會計工作就達到了這個高度。只有理論與實際進行有機結合,會計實現了實務方面的國際化,才算真正的國際化。目前我國會計準則的國際化已初具規模,正在逐步向國際化靠攏,但會計實務國際化的任務卻還很艱巨。首先是會計準則及會計制度的實施結果並不理想,原因是企業仍堅持這樣的原則,即怎麽有利就怎麽做,怎麽簡單就怎麽做,致使許多符合國際慣例的會計程序及方法難以在我國會計實務中體現。其次是會計人員的專業意識不到位。由於會計人員水平的局限,對財務會計信息作用的輕視及利益的驅動,會計工作中對會計政策運用的隨意性、不準確甚至濫用的現象嚴重,導致會計信息嚴重失實,失實的會計信息自然也就談不上國際可比性。最後是會計實務的觀念基礎不存在。國際化追求高水平的會計實務,高水平的實務不但要求要嚴格執行高水平的會計準則,也要求企業自覺披露更多的人們需要的會計信息,還應該不拘泥於現行會計準則的要求去更好地反映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但是,由於我國文化傳統的原因,要形成如此的會計實務是有壹定難度的。所有這些體現了我國會計實務的水平沒有達到會計準則要求的質量和國際化水平。
3.國內會計高層次人才缺乏
從會計人才的國際交流來看,企業發展的國際化,必然要求為其提供會計服務的會計師事務所的服務全球化。要使會計服務國際化必須使會計人才達到國際化水平,為其全球業務的開拓提供必要的水平支持。但是就目前來看,國內的會計水平無法為其提供全球性的服務,主要是人才缺乏,特別是高層次的人才缺乏,而低層次的人才相對過剩。當前,我國會計人員的需求,特別是註冊會計師人員供不應求,熟悉國際會計準則和國內資本市場運作、精通外語及熟練掌握計算機的高級專業人才則更加缺乏。正是由於人才的缺乏,才導致會計服務行業不能拓展會計服務領域,進行規模化經營,多元化經營也受到限制,這壹方面的需求會隨著中國入世的深度和廣度而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趨勢。
4.我國會計慣例與國際會計慣例的差異。
在我國的會計慣例中,與國際會計慣例尚有差異的主要表現在:
(1)與會計準則相配套的有關法規尚未健全。如尚未頒布《證券法》,而《公司法》、《註冊會計師法》、《會計法》等的會計規定與會計準則尚不協調等;
(2)未建立與企業會計體系及其準則相配套、相協調的非盈利組織會計體系和準則,行業會計制度在會計實務中仍起主導操作規範作用等;
(3)加入和參予諸如IASC、ICA等權威性國際會計組織及其活動不夠,阻礙我國與國際會計界的交流及其會計國際化的發展;
(4)許多會計實務的處理方法與國際慣例存在差別,如加速折舊法、成本與市價孰低、壞帳備抵法和所有者權益類目的劃分等都與國際慣例有差別;
(5)會計管理體制尚存在差異:壹是會計事務的行政管理過強,二是會計人員的“二重性”地位未能完全轉變等;
(6)管理會計、稅務會計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體系和在實務中推廣使用;
(7)會計理論發展滯後,研究方法單壹,會計教育模式與國際慣例尚有差別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