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政策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執行起來確實有難度,主要是就業率水分有點大。說起就業率這個事我還真的知道壹點東西。當年大學畢業的時候,除了大學組織了兩個大型的校內招聘,還聯系了壹些有關系的企業,學校組織過去面試,領隊就是學院的年級輔導員。年級的就業率是他的考核指標,指標的完成情況關系到他的年終獎金。為了盡可能的提高就業率,每次面試成功壹個,他就不會再拉著去其他的企業面試了,但是至少這個還是真就業。
那會兒有大學生村言的政策,實在找不到太好工作的,學院就會給他們推薦這個渠道,壹通忽悠什麽考公務員優先雲雲,反正上了車就算是就業了。還有壹些是家裏能找到掛靠企業的就跟那個企業簽了三方,但是具體做什麽去,學校不會管。還有壹些專業本來就難就業,考研的人數很多,這個也被算作是就業裏。這也算就業,那也算就業,實在不行往工廠裏賣,簽了三方就行,壹切為了就業率,至於就業質量,完全沒人關心。
就業率的統計方式該改壹下了,在我國現階段,就業率唯壹能反映的就是該專業負責人在學院就業填報時的動員能力,而就業率不造假的學校基本不存在。每個學校的就業率是報考招生的重要指標,學校的招生人數又直接關系到上級財政撥款,進而反應到工資上面。
那麽學校的對策是怎樣的呢?以我了解的某單位為例,各個學校就業率排名直接和年終績效掛鉤,每個老師負責幾十個學生的就業填報情況,上級的唯壹要求就是蓋章的就業協議或勞動合同罷了,才不會管學生究竟怎麽樣呢;而很多同學畢業的時候,應該都感受過導員從早催到晚讓妳們填就業去向吧。
真的是沒頭腦的政策然後就是各種造假,不簽就業合同的,不發畢業證書,虛假就業。唉,這個學校,這個專業行不行,妳們教育主管部門有沒有下來到同學們中間走訪走訪?有沒有去人才市場摸摸底?不要總是坐在辦公室裏天馬行空,出這種沒頭腦政策。
就目前來說,我國最缺乏的就是體制內領導不接觸壹線,不真正實踐做事體驗下,這種情況長久了就會脫離群眾和實際,搞出很多啼笑皆非或讓人憤怒的決策,不但影響人民也影響國家健康發展。體制內改革任重道遠,要堅持不懈啊。安徽省近日印發通知,要控制社會需求不足、就業去向落實率低的學科專業招生規模,連續3年就業去向落實率低於60%的專業暫停招生。
這份通知表面上是應對就業難的問題,希望從源頭調控專業,為市場提供更適合的專業人才,更深層次卻是安徽省教育改革的壹部分,希望更好地支持安徽省確立的十大新興產業發展,增加相關學科專業招生占比。整體而言,這種因應市場變化的教育改革值得鼓勵。但到底以什麽指標來確定哪些專業應該擴招哪些專業應該停招,“連續三年就業落實率低於60%"是不是壹個好指標,值得商権。我在此分享三點思考。
第壹、就事論事,就業落實率是否是評判專業是否有效的指標?
以今年為例,就業不足,是專業的問題,還是市場的問題?在我看來,受疫情和外部環境沖擊,企業需求不足,企業信心不足是主要問題,專業是否對口仍在其次。此外,我們不能忘記,大學階段的畢業生,真正能做到就業時專業對口的,其實並不多。大學首先應該提供的是通才教育,為年輕人提供銜接從學校到職場所需要的素質教育,培養他們終生學習的能力。除了壹些特定專業之外跨界、轉行是常有的事情。公務員招聘不會只對政治學專業的學生開放,會計師事務所也不會只招會計行業的學生。
第二點,也是值得教育改革者特別註意的壹點:我們千萬不能落入“計劃經濟”的盲區中,以為所有專業都可以根據統籌市場需求來規劃。確定了十大新興產業,有計劃地增加這些產業相關專業的招生,這值得肯定,但不意味著可以對其他壹些冷門專業進行“末位淘汰"。
首先,文理科之間本身就有巨大的差別,歷史、哲學等專業壹直不算熱門,是不是也將面臨“末位淘汰"?法學、新聞、會計最近幾年也出現就業率欠佳的情況,是不是也需要調整?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文法學院的諸多專業都是需要保持的,因為它們為社會提供了重要的人才儲備。其次,即使是理科,也需要區分應用科學與基礎研究。從全球創新的角度來看,兩者都重要,但應用學科更加市場導向,而基礎科研需要國家投入,絕對不能簡單地用市場需求或者就業率來評價。所以我建議只能將“末位淘汰”的政策限定在應用型比較強、市場需求導向明顯的學科。
第三,我們必須明確,在劇變的時代,大學本科階段所學的知識,其折舊也會加速。壹方面知識更新和叠代的速度更快,另壹方面職場的演變確實會徹底淘汰壹些崗位。舉個例子,會計行業正在發生壹系列變化,傳統的會計處理已經被機器所取代。這不意味著會計作為壹個專業學科要被淘汰但培養大批量會計處理人員的專業,未來就業率的確堪憂。這時,專業的調整或者將會計學納入到培養未來全方位管理者的學科中,就顯得很必要。
這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大學應該怎麽制定專業。工業經濟時代,分工越來越細,也導致大學的專業越來越細分。進入到知識經濟時代,則需要反其道而行之,尤其是在大學教育階段,通才教育和培養學生未來的可塑性更重要,更具體的專業限定可以推後到研究生階段。以此推演,緊跟市場需求擴招重點行業相關的學科專業沒有問題,但持續提升大學的素質教育水平,幫助學生更好地融入就業市場,做出更適合自己的選擇也同樣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