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成人本科教育即將畢業,需要寫壹篇1萬字左右的論文。想問問大家有沒有寫壹份供參考。我以前沒寫過。

成人本科教育即將畢業,需要寫壹篇1萬字左右的論文。想問問大家有沒有寫壹份供參考。我以前沒寫過。

學前藝術教育的現狀與研究

本文分析了我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現狀,對藝術教育改革進行了思考,並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學前教育,藝術,現狀,研究

壹、我國學前兒童藝術教育的現狀

(1)教育目標存在兩個誤區:壹是把藝術教育等同於技能教育,認為教會孩子畫壹幅漂亮的畫、做壹個有趣的玩具就完成了任務,重在培養孩子正確的描述和表現能力,把技能的培養作為重要任務;其次,藝術被看作是德育和智育的手段,是壹個中心任務的從屬部分,沒有自己獨立的體系。眾所周知,藝術教育本身就是壹個獨立的領域,潛力巨大。它的任務是培養兒童對藝術美的欣賞和識別,以及他們的審美心理素質,幫助他們學會用美麗的眼睛把握世界。

(2)在教育內容上,強調對自然的模仿和復制。模仿現實生活中簡單的物體和畫面是美術教育的主要內容。所以兒童作品中的模式化傾向非常突出。無論是在幼兒園,還是在班級,甚至是兒童作品展上,我們都能從豐富多彩的作品中看到許多圖案化的人物和動物形象。當然,在學齡前兒童從自我中心向客體意識轉化的過程中,概念圖的出現是必然的。但是,我們也發現,老師和家長對此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由於依靠學齡前兒童自身的能力和自發的發現很難產生“好”的作品,為了“早出成果”,教師往往采取簡單的臨摹方式,用兒童的手畫出成人所期望的圖畫,不斷地臨摹,導致兒童思維僵化,喪失了探索和學習的興趣和能力。社會上充斥市場的兒童書籍、練習冊、電視上的漫畫,為孩子們提供了繪畫範例。於是,大量的孩子失去了原有的童真,有些孩子的畫,經過大人的加工,假裝“幼稚”,仍然讓人覺得失去了真正的童趣。

(3)在教學方法上,仍然廣泛采用灌輸式。在藝術教育中,以簡單的幾何形狀為標準模型,教孩子臨摹和畫各種形狀。教師是藝術活動的中心,教師提供的形象是孩子的模型,培養出幾乎壹樣的模式,沒有“自我”和“感覺”。為了找到大量的圖案讓孩子臨摹,“簡筆畫”應運而生,其影響力幾乎席卷全國,為灌輸打開了大門。現在,“簡筆畫”的優劣仍在激烈爭論中。我們認為,根本問題在於教育觀念,我們要培養什麽樣的孩子,直接用簡筆畫提供的各種圖式灌輸給他們。從表面上看,兒童圖片內容豐富。但當孩子被動學習時,畫出來的畫是模式化的,替代了孩子的感受、思考和想象,使他們失去了對周圍事物的敏感性,失去了自己的繪畫語言和個性風格,最重要的是扼殺了他們潛在的創造力,摧毀了他們的自我創造意識。

二、我們對學前藝術教育改革的思考

結合我國兒童藝術教育的現狀,筆者對教育的指導思想、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思考。在實施藝術綜合教育的過程中,藝術教育也進行了全面的創新,概括如下:

1,以培養深層審美心理結構為中心

藝術教育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為兒童審美心理建構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對象和探索刺激。兒童在藝術活動中運用審美感官,在遺傳習得和先前實踐中形成的原有心理結構的基礎上,通過同化作用,形成同構或異質同構關系,融入新的藝術對象,豐富原有的心理結構,或適應新舊信息的比較、分析、綜合,豐富、重組、重構原有的心理機制,使之發生質的變化。審美心理結構以系統結構的方式內化,沈澱在人們的心理中,形成審美心理的整體結構體系。藝術教育可以幫助孩子擁有全面系統的審美感知,形成完整的心理結構。藝術實踐使兒童產生審美需求,形成特定的審美人格。壹個普通人只有經過長期的藝術熏陶、藝術實踐和審美環境,才能建構和發展出相對完善的個體審美心理結構,成為欣賞美和創造美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說,藝術教育是塑造個體審美、創造美的人格教育。

(1)培養敏銳的美感。

兒童的審美意識和特點;

壹個是直覺。兒童對事物的認識的特點是對感性經驗的整體依賴。他們腦子裏想的是他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

第二是誠信。孩子對事物的感知是從籠統到分化。兒童的視覺和知覺壹開始所掌握的材料,就是整個事物的大致結構。首先要認識樹,然後進壹步了解它是壹個由樹幹、樹枝、樹葉組成的整體。

第三是身份。孩子往往擬人化地看待世界,把外界的壹切都看成和自己壹樣有生命力,認為自己感受到的壹切都可以被萬物感受到。藝術作為壹種視覺藝術,是增強感知最有力的手段。通過藝術活動,可以培養兒童審美器官的敏感性、活動性和控制力,激活兒童感受生命獨特形式的能力。比如,看到火,我們會覺得很溫暖很溫暖,看到月光,我們會覺得很安靜很溫柔。兒童的感性能力比成人強,因為他們不受理性思維的幹擾。再比如壹個圓,孩子會說“這是太陽”“這是按鈕”,而大人可能會盯著它,註意它的曲率和不規則性。由此我們推斷,孩子更類似於藝術家。他們根據從他內心流動的感覺中獲得的線條、形狀和節奏來表達他們的腳。

根據以上分析,在美術教育的內容設計中,應更加註重引導幼兒親身體驗和感受現象世界,運用審美直覺加強幼兒對事物包容性風格的感知。比如我們組織的線練習題“小雨和大雨”,不僅要求孩子畫雨線,更重要的是要體驗下大雨時黑暗的感覺。啟發孩子用或粗或細的線條,或輕或重的色彩來表達這種體驗。

(2)培養豐富的美感

在藝術活動中,只有滲透大量的情感因素,兒童畫才能從自然表現走向藝術表現,強烈的情感體驗是兒童靈感的驅動力。因為審美愉悅來源於生命的自我表達,藝術活動發生在生命體驗的過程中,藝術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必須充滿活力和適度的張力,才能獲得生命的動態平衡。利用主客體的對立和矛盾,激發孩子的探索欲望。如“運動與靜止,勇敢與怯懦,快樂與悲傷”等明顯的差異,使兒童處於完全相反的精神狀態,出於無意識的沖動,喚起情感與美。比如“打針”這個話題,所有孩子都有親身經歷。打針的時候,他們既要勇敢面對現實,又要有無法控制的痛苦。銀幕上孩子苦惱恐懼的表情,是他內心的寫照。在藝術教育中,教師充分利用IL在孩子身上的作用,如快樂與悲傷,勝利與失敗,勇敢與懦弱,奮鬥引起強烈的審美體驗。

(3)發掘和培養兒童的審美創造潛能。

孩子們有表達自己形象的潛在能力。由於年齡小,認識不全,他們往往不加努力地把不同特點和屬性的東西混在壹起,形成新的、不切實際的、怪異的現象。他們依靠直覺、瞬間的質疑和真摯的感情來表達事物,所以比成年人更接近形象隱喻。1.5歲的孩子會把“小雨”和“面條”聯系在壹起。壹個3歲的孩子無意中塗鴉也能做出很美的畫面。在觀察了煎雞蛋的全過程後,我可以用成年人意想不到的紫、橙、藍、深顏色漸變畫出壹幅精彩生動的作品。這種偶然的成功意味著幼兒理解並運用顏色符號。

關於論文的其他部分,請參考以下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