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職稱評定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職稱評定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職稱評定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職稱評定將發生較大變化,涉及8000萬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評定政策將迎來多年未見的大調整。截至目前,中小學教師、高校教師、醫務人員等27個職稱系列的改革指導意見已全部出臺。職稱評定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職稱評定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近日,新華視點記者從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獲悉,經過5年時間,職稱制度改革重點任務已經完成,27個職稱系列改革指導意見已經發布。這項涉及全國約8000萬專業技術人員的改革措施會產生哪些影響?

出臺27個系列職稱改革指導意見,新增11系列。

從9月份開始,很多地方開始了今年的職稱評審工作。雖然還沒有收到官方通知,但是江西景德鎮陶瓷畫家李曉貴非常期待:“我是2015被授予副高的,我以為壹輩子就這樣了。沒想到這個頭銜‘天花板’突破了。”

李小貴從事陶瓷繪畫18年,在當地小有名氣。按照過去的規定,就算他雕技壹生,也只能止步於副熱帶高壓。

今年2月,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率先出臺《關於深化工藝美術專業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首次為這個行業的人設置了正確的職稱。“這是對我們專業水平的更高認可,鼓勵大家進壹步提高造詣。”李小貴說。

雖然職業評價體系已經多元化、市場化,但在很多行業和企業中,職稱仍然是衡量壹個人學術技術水平和專業能力的主要標誌,與工資待遇、科研資源、上升渠道等密切相關。

2016 12中辦、國辦印發《關於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全面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截至目前,中小學教師、高校教師、醫務人員等27個職稱系列的改革指導意見已全部出臺。

“不僅僅是工藝美術人才,這次改革新增了11系列的工程、經濟、會計,惠及近3000萬專業技術人員。改革完善制度體系,完善評價標準,創新評價機制,著力解決評價標準不合理、壹刀切等問題。”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處副處長劉冬梅說。

涉及8000萬專業技術人員的職稱評定政策迎來了多年未見的大調整:

——工學、農學和若幹職稱系列的評價專業可以細分;

——新興職業不斷納入職稱評審範圍,新增13個評審專業,包括動漫遊戲、運動護具、快遞項目;

——根據不同行業的特點,實行考試、評價、考核、面試答辯、實際操作等多樣化的評價方式;

——實行研究人員代表工作制;

--建立互聯網領域奇才和極客評審綠色通道...

“這是現行職稱制度實施30多年來第壹次全面的制度改革。各種突破性的安排,都是為了建立科學、客觀、公正的評價體系。”劉冬梅表示,核心目標是從申報上打破身份和檔案的束縛,暢通各類人才職稱申報渠道;從評價上減少條條框框,讓幹得好的人得到評價,真正樹立以業績論英雄的導向,激發專業技術人才創新創造的巨大潛力。

鼓勵以成績論英雄,解決評價與使用脫節的問題。

“這次改革不再僅僅是學歷和資歷的問題。論文和學歷不是‘硬杠杠’,論英雄靠的是業績。”劉冬梅說,對醫務人員要強調臨床實踐能力,對教師要強調教學質量,鼓勵大家在壹線建功立業。

56歲的於剛是山東省立醫院眩暈診療中心主任。因醫術精湛,被稱為山東治眩暈“第壹人”,常年難求。但也正是因為他的精力主要集中在臨床上,論文和科研成果很少。14被評為副高中,壹直沒有被評為正高中。

兩年前山東試水衛生學職稱“雙自主”改革,剛定為臨床優勢人才。通過註重臨床表現,減少論文評價,2020年3月獲得主任醫師證書。

“職稱畢竟是對專業水平的認可。申請加入專業社團或申請科研項目,對職稱要求較高。另外,評判高正也有利於帶隊伍,開展工作。”於剛坦言。

2020年,山東省立醫院等55個改革試點單位5037名專業技術人員獲得高級職稱。

這壹改革使職稱評定標準回歸崗位要求和實際貢獻。比如,對於高校教師,不再以SCI、SSCI等論文指標作為前置條件和直接評判依據;加強對醫務人員醫德和職業行為的評價,淡化論文要求;對翻譯、演員、計算機等行業沒有學歷要求。

近日,山西省發布關於2021年度全省中小學教師高級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級校長、校長和教研員非從事學科教育教學工作的,不得申報正高級教師,同時取消申報正高級教師的獎勵和榮譽要求。

太原的壹名小學教師張靜認為,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有了好的評價標準,老師才能安心的站在講臺上,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去。

南京林業大學的姜沒有發表論文,只是對教授的教學表現進行了評級。只有高中學歷但創作成績突出的江蘇作家周傑,從中級直接被評為高;超過65,438+0,000名操作員、電工、裝配工等。,包括航天六院軍品處二班班長黃漢華,打破學歷和身份限制,被評為高...

“隨著壹些地區、壹些行業率先破冰釋放紅利,改革取得了階段性重要進展,顯著提高了人才評價的科學化水平,解決了人才評價與人才使用脫節、評價沒用沒用的問題。”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人才理論與技術研究室主任孫芮說。

打破條條框框後如何保證公平正義?

五年來,職稱政策體系初步建立,在標準和程序上基本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但記者采訪發現,強調論文數量和論資排輩的現象仍不同程度存在,壹些困擾人才的“煩惱”和“老問題”仍未徹底解決。

“國家的改革指導意見提出對待論文、著作等科研成果。但是看單位最近發的審核通知,對論文的要求沒有變化。”北京某事業單位的陳女士告訴記者。

該單位負責人事工作的徐老師認為:“職稱標準很難打破。雖然論文和業務關系不大,但評職稱總有壹些標準。不看論文,不看獎項,不看年份,妳該選什麽?”

采訪中,壹些“211”高校的青年教師也表達了困惑:“核心期刊論文數量至少是壹個相對公平的指標。如果現在不要求,就沒有硬性的標準。評審的決策權在專家委員會。誰來決定邀請哪些專家?如何排除人為幹擾?操作空間會不會更大?”

少數受訪者反映,職稱能否評上,多久能評上,仍受世面、資歷、與領導關系等因素影響。

“破除‘四德’是中央的明確要求,是激發創新活力的重要舉措,但‘不獨’不是‘不想’,不能從壹個極端走向另壹個極端。在國家壹級,制定了新的標準條件,建立了全面的監督制度。我們現在要做的是推動各項改革的實施。”劉冬梅說。

“各單位需要著眼實際,進壹步完善改革配套措施,根據行業、專業差異選擇論文和獎勵權重,研究制定細化的能力、貢獻、業績評價指標。”孫芮說。

2019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職稱評審管理暫行規定》,要求加強職稱評審全過程監管,完善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審批備案制度。“這是壹大進步。”孫芮建議,下壹步要細化相關措施,推進制度落地,去除企事業單位行政化、官僚化幹擾,推進職稱評定社會化、市場化。

劉冬梅還表示,將進壹步加強評審專家隊伍建設,建立專家誠信檔案,完善同行評審機制,盡可能提高職稱評審的科學性、專業性和針對性。

職稱評定2天前會有大變化。

給湖北的廣大企業

下放職稱評審權!

合格企業

妳不僅可以承擔

獨立評價本單位的職稱

妳也可以承擔

本行業職稱社會化評審

為貫徹湖北省委十壹屆九次全會精神,深化職稱制度改革,強化人才發展激勵,促進科技創新,湖北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經過前期研究,按照服務發展、科學評價、使用導向的原則,將職稱評審權下放給廣大企業, 並與省科技廳、省經信辦、省國資委聯合發文,推動符合條件的企業承接職稱評審權。

文件明確,按照職稱評審管理權限,省屬企業承擔中級、初級職稱評審權的條件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部門制定,市、地、直轄市和神農架林區企業承擔中級、初級職稱評審權的條件由市人力資源和社會部門制定。

承擔高級職稱評審權的企業必須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和明確的行業主管部門,經營狀況良好,近三年內在職稱評審或其他方面沒有違規違紀行為。其中,承擔高級職稱自主評審的企業應擁有2000名以上員工,40名以上員工獲得高級職稱,員工總數的30%以上從事相關專業技術工作人員,或員工總數的10%以上從事R&D和技術創新活動;承擔高級職稱社會化評審的企業應能代表本省本行業發展的最高水平,具有壹定數量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合格的高級職稱評審專家。申請高級職稱自主評審權的高新技術企業,對已獲得高級職稱的職工人數可適當放寬要求。

文件指出,承接按照企業申請、各級人社部門會同行業主管部門調查評估、分級審批備案的程序進行。經核準備案的企業可以成立職稱評審委員會,開展評審工作。承擔獨立評價的企業可以打破每年集中評價壹次的做法,采取壹事壹議的方式開展定期評價。評價結果由企業自主確認使用,經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備案後,按程序錄入國家和省級職稱評價信息查詢平臺。

此外,對於已接受自主評審權的企業專業技術人才輔助系列和不能接受職稱評審權的企業專業技術人才,按照屬地原則,推薦用人單位、人事代理機構、工商聯、行業協會(學會)或位於相關地區的非公企業參加相應專業評委會的社會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