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文言助詞,表示疑問:汝識之~(嗎)? (3) 文言嘆詞:陛下與誰取天下~(呀)! (4) 文言介詞,相當“於”(用在動詞或形容詞後):在~.無須~.異~尋常. (5) 古形容詞或副詞後綴:巍巍~.郁郁~. (6) 古同“呼”,嗚呼. 〈語〉 (1) 表示疑問或反詰 汝識之乎?——蘇軾《石鐘山記》 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 近者大乎.——《列子·湯問》 遠者涼乎. 汝多知乎. 汙其行乎.——《後漢書·列女傳》 斷斯織乎. 不亦精乎. (2) 相當於“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 可乎.——《列子·湯問》 不聞藏書者乎.——清·袁枚《黃生借書說》 天下事有難易乎?——清·彭端淑《為學壹首示子侄》 學有難易乎. (3) 表示感嘆語氣或呼告 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論語》 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左傳》 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 賢人乎,賢人乎!非質有其內,惡能用之哉?——《史記》 有甚是者乎.——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天乎.——清·袁枚《祭妹文》 人乎. (4) 表示祈使或命令語氣.相當於“啊”、“呀” 勉速行乎!無重而罪!——《左傳》 (5) 表示推測語氣 宋其亡乎?幸而後敗.——《左傳》 願見之乎.——《三國誌·諸葛亮傳》 得無苦貧乎.——明·崔銑《記王忠肅公翺三事》 或能免乎.——清·徐珂《清稗類鈔·戰事類》 (6) 表示呼喚人的語氣.相當於“啊”、“呀” 參乎!吾道壹以貫之.——《論語》 (7) 表示商榷語氣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韓非子》 (8) 表示肯定語氣 故曰:“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乎.”——《韓非子》 (9) 用在句中,表示稍作停頓,舒緩語氣,引人註意下文.如:大家認識壹致以後,於是乎就大幹起來;不外乎兩點,壹是鬥誌,壹是鬥膽 介〉 (1) 於;在 [in;at].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吾獨窮困乎此時也!——屈原《離騷》 今雖死乎此.——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2) 於;從 [from] 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 “春秋”何以始乎隱?——《公羊·哀十四年》 (3) 於;在 [in].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處所 楚人生乎楚,長乎楚,而楚言.——《呂覽·用眾》 (4) 於;從 [from].介紹行為、動作發生的地點 叫囂乎東西.——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隳突乎南北. 先率遇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戰國策》 (5) 於;因為;由於;在於 [because].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 不動乎眾人之非譽.——《荀子》 德蕩乎名,知出乎爭.——《莊子》 (6) 於;按照;根據 [according to].介紹動作、行為遵循的準則 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禮記》 (7) 於,對.引進動作產生的對象 [to] 吾嘗疑乎是.——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乎 hū 〈後綴〉 (1) 單用或疊用在單音或疊音的形容詞後面.如:許多新事物,確乎到處可見;我心裏熱乎乎的;他胖乎乎的 (2) 用在動詞或副詞後面,構成新的動詞或副詞.如:他對這點事卻不在乎;幾乎人人都稱贊他 (3) 用在形容詞後面,單獨不能翻譯 宜乎眾矣.——宋·周敦頤《愛蓮說》 洸洸乎幹城之具.——明·劉基《賣柑者言》 昂昂乎廟堂之器. 巍巍乎可畏. 赫赫乎可象。
2. 什麽是文言文文言文”是相對於“白話文”而言。
第壹個“文”,是書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壹個“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文章”。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
白話文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壹件事,用口頭語言及用書面語言來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而語言進行表述,就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我國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書面語言寫成的。所以,現在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國內,中學語文課程中,文言文的學習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當然,其他國家的古人也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
什麽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含義是什麽?
1.文言文很精彩。這是無疑的。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文言文。由此可見中國的現代文明歷史還是很短的,解構或者解讀傳統文化還是現代化的必要,因為傳統智慧的繼承建立於對文言的正確解讀。
2.文言文是知識。對,因為文言文已經不再是語言,它純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識,甲骨文也是知識,為什麽就不學甲骨文呢?對了,正是因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進壹步學習甲骨文等等傳統高級文字(學)的基礎。
3.文言文也是技巧。漢語的表述、描繪、組合、轉變、喻式、鋪比、推演……,在思想的表達上充分承載了漢文明的風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結構,對現代漢語的理解比較精深,對新漢語的構造將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話文”的相對。這個詞的結構是這樣的:文言-文。第壹個“文”是“文字”,“言”是語言。“文言”則指“文字化了的語言”。它說明兩層意思:其壹,指明文言文本是壹種語言;其二,這個語言後來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語言也有兩重含義:其壹,可以有語言但沒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數少數民族只有語言沒有文字;其二,語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為歷史。
“文言文”的字面意思,應該是:被文字化了的語言的壹種文體。後面那個“文”指文體。
那麽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還有什麽“前途”嗎?或者說,還會有什麽生活的應用價值?我想是有的。在傳統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現代社會時,只不過人們忽略了壹些邊緣地區的社會生活,才造成現代應用對文言文的懷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設中,某些碑刻仍然會用文言文撰寫,仍然采用書法書寫,使用工具鐫刻。篆書的應用也大多如此。
再放大去看,古典詩詞都屬於“文言”壹類,它們在生活中並沒有遠離我們而去。只是在語言形態上,之乎者也離開了口頭,成為文字之後,顯然它對技巧的推敲,表意的擴展,有了確實的規範要求。它的“前途”,就在它的應用,也在它能喚醒含混的詞源與典故。可以說,前途看好。
“文言文”這個名詞也可以涵載語言與文字之間在文化歷史上的相互關系。某種形式上,壹旦某種語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書面化,其語言魅力頓減,而文字功能倍增。因為語言通常是口頭相傳,與生活密切相關,語言尚未進入文化狀態,它是對生活經驗的壹種保留,沒有文字的擴展性能。
我們在閱讀文言文的過程中,不免會產生壹種錯覺:古時人說話也是這麽說的麽?我想這可以用現在時態下書面語與口頭語在表述上的不同來“感受”,它們之間在結構上規則上並無大的區別。也可以推測,古人說話只不過比文言文更隨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兩拍”也可以做參考了。至於現在我們閱讀文言文,當然不代表在重復古人的說話,而是在朗誦或者默讀壹種文體。
閱讀文言文,感受的是壹種極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爾閱讀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種應有的肅穆。
3. 文言文的會是什麽意思是什麽會
動詞義:
1、會意字。古文從合從彡。按彡亦眾多意。本義:會合。
會,合也。——《說文》
會,聚也。——《廣雅·釋詁三》
會同有絳。——《詩·小雅·車攻》
會言近止。——《詩·唐風·杕杜》
會朝清明。——《詩·大雅·大明》
會諸其幣。——《儀禮·聘禮》
以會天地之藏。——《禮記·月令·季秋》
然後天下會於壹。——柳宗元《封建論》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範仲淹《嶽陽樓記》
2、晤見;會見。
時見曰會。——《周禮·太宗伯》
相見於卻地曰會。——《禮記·曲禮》
會者何,期辭也。——《公羊傳·桓公十年》
留待作遺施,於今天會因。——《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與燕王會境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使協調壹致;符合。
音韻清暢,又深會女心。——梁·吳均《續齊諧記》
4、(多指在飯館、茶樓中)付(款)。如會鈔、會錢。
5、領悟;領會。
6、應當;應須。如會須:當須;應當。會應:該當。
名詞義:
1、器物的蓋子。
《禮經》:器之蓋曰會,為其上下相合也。——《說文·會·段註》
敦啟會。——《儀禮·士喪禮》
命佐食啟會。——《儀禮·士虞禮》
2、業務、社交或其他性質的集會。
會論虞常。——《漢書·李廣蘇建傳》
來會計事。——《史記·陳涉世家》
乃罷會。——《資治通鑒》
3、時機。如適逢其會。
4、人物薈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會垣:省城;都市。
5、為壹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團體或團體組織。如幫會、會同館:明代接待各國使者的地方。
6、災厄;厄運。
百六有會,《過》、《剝》成災。——《後漢書·董卓傳贊》
7、民間壹種小規模經濟互助形式。壹般由發起人約集若幹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發起人使用,以後按議定或拈鬮決定的順序輪流使用。
正在各書店裏約了壹個會,每店三兩。——《儒林外史》
8、中醫經絡穴位名。
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9、古代中國歷法所用的單位,等於10800年。
三十年為壹世;十二世計三百六十年,為壹運;三十運計壹萬八百年,為壹會;十二會計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壹元。——邵雍《皇極經世書》
副詞義:
1、必然;壹定。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古樂府《孔雀東南飛》
長風破浪會有時。——唐·李白《行路難》
2、恰巧;正好。
會天大雨。——《史記·陳涉世家》
會其怒。——《史記·項羽本紀》
會幸苑中。——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會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會賓客大宴。——《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
3、表示範圍。相當於“皆”“都”。
弦、匏、笙、簧,會守拊鼓。——《禮記》
連詞義:
1、相當於“與”“同”“和”。
上遣侍郎馬爾泰會查郎河按治,於義坐奪官。——《清史稿·劉於義傳》
會:kuài
動詞義:
1、會意字。本義:計算;總計。本指年終結賬。後泛指算賬。
會,合也。——《說文》
會,歲計也。——《玉篇》
會,大計也。然則零性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孟子·萬章下》正義
凡場務、倉庫出納在官之物,皆月計,季考,歲會。——《日知錄》卷二十四
歲終,則會,唯王及後之服不會。——《周禮·天官》
聽出入以要會。——《周禮·小宰》。註:“月計曰要,歲計為會。”
4. 可在文言文中是什麽意思(1) 會意。從口,從丂(供神之架),表示在神前歌唱。“可”似為“歌”字的古文。①本義:唱 ②引申義:許可
(2) 許可;同意;準許
可,許可也。——《廣韻》
去不我可。——《詩·小雅·何人斯》
其殆不可乎?——《文選·司馬相如·難蜀父老》。註:“不可,猶不堪也。”
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史記·項羽本紀》
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陳壽《隆中對》
(3) 又如:不可;可許(準許);可傳(可以傳後;可以傳授;可以流傳);可則(可作準則);可風(可為風範)
(4) 能夠;可以
可使以其技鳴。——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可與俱。——《史記·魏公子列傳》
可以壹戰。——《左傳·莊公十年》
可治。——漢· 賈誼《論積貯疏》
可得聞與?——《孟子·梁惠王下》(與通“歟”。)
(5) 又如:可剛可柔(可以強硬可以溫和。指剛柔並用,恩威兼施);可否(能不能;可以不可以);可勝(豈能忍受)
(6) 值得,堪
可愛者甚藩。——宋· 周敦頤《愛蓮說》
(7) 又如:可歌可泣;可觀(值得觀覽,有觀覽的價值);可矜(值得憐憫);可堪(那堪,怎堪);可憐相(值得憐憫的樣子)
(8) 相稱;適合
其味相反,百皆可於口。——《莊子·天運》
(9) 又如:可體(合身);可手(合手,稱手);可式(正合適);可願(符合願望的事;符合願望);可意種(如意的人)
(10) 適合於…(如人意、人心) 。如:可人意(使人滿意、喜愛);可疑(令人懷疑);可兒(趁人心意的人兒);可傷(使人悲傷);可憐見(使人生愛憐之情;可憐);可噩(亦作“可愕”。使人驚訝)
(11) 應當,應該
及平長,可娶妻,富人莫可與者。——《史記·陳丞相世家》
(12) 又如:可要(應該,須要。表示期望);可知道(須知)
(13) 病痊愈
只見宋江暴病才可,吃不得酒肉。——《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