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綜合原則。內部控制應貫穿於決策、執行和監督的全過程,涵蓋各類業務和事項,實現對經濟活動的全面控制。
(2)重要性原則。內部控制應在全面控制的基礎上關註重要的經濟活動和經濟活動的重大風險。
(3)制衡原則。企業內部控制應在公司治理結構、機構設置、權責分配、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和監督,同時兼顧運行效率。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應當在單位內部的部門管理、職責分工、業務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約、相互監督。
(4)適應性原則。企業內部控制應當與企業的業務規模、經營範圍、競爭狀況和風險水平相適應,並隨著情況的變化及時進行調整。行政事業單位內部控制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和本單位的實際情況,並隨著外部環境的變化、本單位經濟活動的調整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而不斷修訂和完善。
(5)成本效益原則。企業內部控制應權衡實施成本和預期收益,以適當的成本實現有效控制。
2、企業建立並實施有效的內部控制,應包括以下要素:
(1)內部環境。內部環境是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基礎,壹般包括治理結構、機構設置和權責分配、內部審計、人力資源政策、企業文化等。
(2)風險評估。風險評估是指對業務活動中與實現內部控制目標相關的風險進行及時識別和系統分析,並合理確定風險應對策略。
(3)控制活動。控制活動是指企業根據風險評估結果采取相應的控制措施,將風險控制在可承受範圍內。
(4)信息與溝通。信息與溝通是指企業及時、準確地收集和傳遞與內部控制相關的信息,以保證企業與外部的有效溝通。
(5)內部監督。內部監督是指企業對內部控制的建立和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評價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發現內部控制缺陷,並及時予以改進。
擴展數據:
控制動作
內部控制主要指內部管理控制和內部會計控制,內部控制制度幫助企業實現自己的經營目標。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內部控制的作用將不斷擴大。目前,它在經濟管理和監督方面有以下職能:
1,提高會計信息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2.保證生產經營活動的順利進行。
3.保護企業財產的安全和完整。
4.確保企業既定政策的實施。
5.為審計工作提供良好的基礎。
參考資料:
內部控制原則-百度百科,內部控制-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