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條的簽署
第二十壹條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秘密條款。日本帝國主義利用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歐美國家無暇東顧的機會,於6月5438+0915 65438+10月18日,日本駐華大使日置謁見袁世凱,提交所需文件21份,並要求政府“絕對保密,盡速答復”之後,日本帝國主義采用威逼利誘的手段進行了長達五個月的談判,企圖迫使袁世凱政府簽訂二十壹條無理要求,將中國的領土、政治、軍事、財政置於日本的控制之下。這些條款被稱為中日“二十壹條”,經過中日雙方協商,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中日民間第四條約》。但需要註意的是,“二十壹條”不能等同於第四人民條約。
1965438+21 2004年8月,日本《朝日新聞》刊登了日本即將向中國提出的《新中日議定書》的6篇文章,其中寫明“當第三國侵犯支那* * *和國家的和平,或有領土保全的危險時,日本帝國政府可在此刻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支那* * *。“便利之”、“日本帝國得為前項目的,於軍事上必要之場所,暫時使用之”、“未經兩國政府之承認,不得與第三國簽訂違反本協定之條約”等條款,與日韓合並前,日韓間所簽訂之議定書副本相似。同年,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袁世凱政府要求德國將侵占的山東半島權益歸還中國,但遭到拒絕。當時美國的註意力已經轉移到歐洲,而英國則希望日本能成為其在遠東的盟友。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戰,出兵占領德國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山東半島。1914 165438+10月18、中國政府要求日本政府從中國撤軍。1915 65438+10月7日,中國政府再次要求日本政府撤軍。
1965438+2005年2月2日,在歐美各國無暇東顧之際,日本秘密向袁世凱提出二十壹條(簡稱“二十壹條”)的無理要求,迫使袁世凱政府承認日本取代德國在中國的壹切特權,進壹步擴大日本在滿洲和蒙古的權益,並承諾聘請日本人擔任顧問。日本的要求無異於將中國納入其保護範圍。雖然美國聞訊後對日本提出抗議,但日本方面並沒有撤回主要要求。
1915 18年10月18日,日本公使易直接向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提出21項要求,並要求中國絕對保密。1年至4月,袁世凱命外交部與日本交涉。壹方面,他壹步步秘密泄露內容,希望獲得英美的支持,以抗衡日本。中國談判代表壹再拒絕壹些要求,迫使日本做出讓步。中國也出現了反日情緒。日本人以武力威脅中國。5月7日,日本政府向中國發出最後通牒,命令其在9日之前答復。毛澤東得知此事後,憤然寫下四言詩:五月七日,中華民國恥;為什麽要報復,在我的學生身上。最終,袁世凱政府於5月9日晚11接受了第二十壹條第壹至第四項的要求,並於5月25日完成簽字。5月9日被全國教育聯合會定為國恥日,稱之為“五月九日國恥”。
袁世凱與《二十壹條真相大白》
民國初年,正當俄國和英國在中國內亂中乘虛而入的時候,在附近虎視眈眈的日本也很著急卻無法取得進展,因為俄國在中國邊境上重兵駐守,隨時可能采取行動;英國也可以通過印度渠道滲透,但日本是島國,與中國領土沒有邊界。壹旦它要向中國輸送軍隊,那就太刺激了,會引起大國的不滿。
雖然日本與俄國簽訂了密約,但在中國混亂到壹定程度的時候,兩國根據密約中的邊界線共同出兵瓜分滿蒙。但我沒想到的是,辛亥革命的時間很短,並沒有發展到那兩個強盜所預期的“嚴重”。這壹猶豫,出兵的機會就錯過了。
在清帝退位之前,日本人聽說中國即將實行* * *和平制度,當時就打算出兵幫助清廷撲滅革命。原因很簡單。日本是君主制國家。中國壹旦實行* * *和平制度,必然會對日本的天皇地位產生不利影響。而且日本壹旦幫助清廷完成這壹“壯舉”,自然可以要求高額回報,何樂而不為呢?
不幸的是,日本援助清廷的計劃遭到了普遍的冷遇。其他列強對腐朽的清廷極為失望,不願意在這艘破船上浪費時間和精力。任命組建的袁世凱內閣,對繼續維護清朝並無興趣。令日本不悅的是,新當選的英美等列強代理人袁世凱對他們極為忌諱和厭惡,因為袁世凱早年在朝鮮壹直與日本人作戰,對日本人的伎倆了如指掌,而袁世凱顯然對日本人有著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日本人心知肚明,袁世凱是李鴻章“以洋制洋”法律的外交繼承者,壹直主張聯合英美控制日俄。壹旦他上臺,他對日本的圖謀無疑是壹個潛在的威脅。
辛亥革命的機會錯過了,但後來的機會接踵而至。1914年7月,第壹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列強幾乎全部卷入戰爭。其中英法俄與另壹集團德國、奧匈帝國交戰,歐洲刀光劍影,而日本則在壹戰前與英國結盟。它不能錯過這個擴張的機會。
當時日本看中了德國在青島的租地,因為德國在中國是新貴,影響力不大,根基較淺,現在又被歐戰所困擾。這個時候日本對德宣戰,占領青島,絕對是“低風險高收益”的好買賣。說幹就幹,1965438+2004年9月2日,日軍對德宣戰,隨後在德國膠州灣租界外的龍口登陸,向青島發起進攻。
如果說俄國和英國分裂中國邊疆的圖謀還是“邊疆之患”,那麽日本的入侵就是中華民族的“心病”。袁世凱得知日軍侵占山東半島後,當晚在總統府召開會議,內閣要員全部出席,可見事態嚴重。據參加會見的外交部參贊說,袁世凱問陸軍參謀長段如果抵抗能堅持多久,段說可以抵抗48小時。袁世凱問其他酋長是怎麽想的,大部分都沈默了。袁世凱決定沿用1904日俄戰爭的老辦法,劃定日軍越界的走廊和戰區,盡可能防止戰火蔓延到其他地區。
事實上,中國在壹戰爆發後就宣布中立,而日本借歐戰爆發之機侵華,不僅違反國際法,而且不合邏輯。但壹個國家的國際地位往往是由其國力決定的,袁世凱在無力阻止日軍移動的情況下,只能再次接受日俄戰爭期間屈辱的“中立”。
當時駐紮在青島的德軍數量非常有限。經過象征性的抵抗,青島失敗了,但日本沒有停止。而是借口吉焦鐵路是德國工業,派兵占領了整個吉焦鐵路,占領了濟南火車站,把鐵路和車站的德中員工全部趕出門外,日本人全面接管,無視袁世凱政府發表的“中立”聲明。而且日本占領青島後,不顧袁世凱政府的壹再抗議,進而完全占領了吉焦鐵路沿線的礦山、企業和海關,實際上繼承了德國的壹切侵略權益。
眾所周知,日本侵華是有計劃、有步驟的。正如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所說,“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洲;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奪取了朝鮮和臺灣省,在日俄戰爭中獲得了中國東北(南滿)的侵略權益。這壹次,不會局限在青島的某個角落。
果然,6月5438+0915 65438+10月18,在這個寒冷的冬日,剛剛從東京回來的日本駐華大使易在會見袁世凱時,突然拋出了日本政府對中國的要求,計為五日二十壹條,這就是歷史上令人震驚的“二十壹條”。
第二十壹條的主要內容
1號* * *第四條要求中國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壹切權益;山東省不得割讓或租借給其他國家;允許日本修建壹條從煙臺(或龍口)連接吉焦路的鐵路;山東主要城市都開放商埠。其實應該把山東變成日本的勢力範圍,為瓜分中國做準備。
二號文第七條要求中國承認日本在南滿和內蒙古東部的特殊權利。日本人有居住(實際上是無限制移民)和經營鐵路、礦山的特權,不允許其他任何列強幹涉;旅順和大連的租期以及南滿和安豐鐵路的租期延長至99年。日本想把中國東北和內蒙古變成自己殖民地的圖謀可謂是處心積慮。
3號* * *二,要求將漢冶平公司改為中日合資公司,中方不得自行辦理,公司外人員不得就近開礦。
4號文要求,我國所有沿海港口和海島不得出租或轉讓給其他國家。換句話說,中國成了日本的保護國。
第五條最狠,有七條,包括:要求中國政府聘請日本人擔任政治、軍事、金融等顧問;中日合辦了警察和兵工廠,中國從日本購買了壹半以上的軍械;武昌至南昌、南昌至杭州、南昌至潮州鐵路的修築權割讓給日本;日本優先在福建省開礦、建海港、造船廠、修路。日本人在中國有傳教權,日本人辦的醫院、寺廟、學校在大陸有土地所有權;等壹下。這幾乎是要把中國變成日本的附屬國,和當時的朝鮮是壹樣的。
日本此時拋出“21條”絕非偶然。早在1900年,日本浪人內田良平就推出了壹個名為黑龍會的間諜組織,以中國的黑龍江命名,其用意顯而易見。黑龍會雖然名義上是民間組織,但對日本官方決策影響很大。自成立以來,已深入朝鮮、東北、蒙古、西伯利亞等地。其活動包括刺探和收集信息、秘密繪制地圖、收買民族敗類、策動內亂等。,如合並朝鮮、革命中國、拉攏宗社成員、策動滿蒙獨立等。,而且背後還有很多陰影。
黑龍會在意識形態上冒充黃種人的代表,提出日本做遠東的領袖,亞洲國家在日本的領導下對抗白人。其實這種所謂的“亞洲主義”不過是亞洲版的門羅主義,是後來“大東亞* * *榮耀圈”的思想根源。
1914年歐戰爆發後,內田良平覺得日本的時機已到,便以黑龍會的名義親自起草了壹份名為《關於解決中國問題的意見》(即《黑龍會備忘錄》)的文件,並轉交給了當時的日本首相藤本。在這份意見中,內田良平提出,在中國尚未強大和孤立的情況下,脅迫中國接受密約,會造成“護國”的既定事實,打擊袁世凱的威信,支持壹切反袁勢力,促進中國內亂。支持除袁世凱以外的帝制復辟活動,使中國在政治制度上與日本保持壹致,為將來中日合並創造條件。
當時黑龍會的邏輯是這樣的。他們認為歐戰爆發後,日本應該利用西方列強向東看的寶貴機會,因為當歐戰最終結束時,列強還是會回到遠東,繼續他們的瓜分和掠奪。如果日本在二戰時期先發制人,壟斷中國,那時候列強重返東方也是無奈之舉,讓日本建立遠東霸權,並在此基礎上進壹步爭奪世界霸權。
黑龍會的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內容:首先確定在南滿和東蒙的主權,然後大量移民到這些地區(20年後也是如此),為日本的擴張打下堅實的基礎;二是建設和控制中國大陸的鐵路網,開發那些取之不盡的資源和礦產,排除外國列強的競爭;三是取得對中國的政治、軍事、警察、金融托管權,把中國變成日本的保護國,為中立合並奠定基礎,也就是所謂的“朝鮮道路”。
更可悲的是,當時的日本元老和大臣、內閣部門,不僅在侵華的思維邏輯上與黑龍會不謀而合,而且他們的侵華步驟和藍圖也高度壹致。事實上,後來的“二十壹條”是基於內田龍壹的提交,然後是田中的奏折,大東亞的* * *光榮圈等。,在思想和理論上都是壹路貨色,野心昭然若揭。
況且袁世凱接到“二十壹條”後,表面上並沒有表現出什麽情緒。他只說,有關談判的事宜應該由外交部負責人處理,然後由外交部長與妳的部長進行談判。日本公使走後,袁世凱知道事態嚴重,隨即召集緊急會議商討對策。
據記載,袁世凱對“二十壹條”的指示非常詳細。比如第壹個是關於旅大南滿鐵路的展限。袁批示:這是原清中俄東三省會議上議定的,允許延續俄國未到期的壽命,由日本延長,現在要修改。但如果將來能收回,多少年沒多大關系,就沒必要爭論這壹條了;
對於第二至第四點,袁指示:承認德國利益的問題,雙方要商量。怎麽能得到日本的同意和我的認可呢?這是以後的事,不壹定要先討論,但可以推遲;關於聯合開采的問題,袁指示:可以答應壹兩個地方,必須按照采礦規定辦理。越少越好,可以讓中國人自己跑;關於修建鐵路,袁指示:壹定要像借洋路壹樣,鐵路管理權必須由中國人自己掌握。日本可以授予會計審計權來管理貸款,但必須慎重考慮;在開商埠問題上,袁指示:要用自開的辦法,要加以限制,避免日軍大量湧入,反客為主;關於漢冶坪鐵礦,袁批示:這是商業公司,政府不能代辦;在割讓福建問題上,袁指示:荒謬,領土怎麽可以割讓給第三國;關於在大陸混居問題,袁指示,在恢復治外法權之前,不能允許混居。
關於第五點,袁指示:這種對中國主權的限制,簡直就是把朝鮮當我。這個條件不是壹個平等的國家應該提出的,實在可恨;日本自己也覺得不合適,所以講究“希望條件”,不予理會。千萬不要討論,切記切記(袁世凱的兩句話特意加了個刷圈)。
其實日本人在這個時候提出“二十壹條”,是因為已經假定中國缺乏抵抗能力,所以從壹開始就警告袁世凱,這是密約,必須盡快談妥,絕不能泄露。如果中國不同意,日本將由陸路和海路前進,大規模進攻,而當時的列強無力幹預。盡管當時美國還沒有介入歐戰,但它不願意獨自阻止日本的入侵計劃。對此,日本早有戰略預測,所以肆無忌憚。
“二十壹條”是袁世凱上臺以來最嚴重的外交危機。幸運的是,它的反應仍然是有效和體面的。袁世凱的第壹個措施就是通過各種渠道摸清日方的底牌。他先是派日本顧問何長雄回日本,拜訪日本政壇元老松澤正芳和山縣有朋,探聽內情,後又派人花重金收買日本間諜,調查日方情況,以求在談判中取得主動。
為了配合診斷活動,袁世凱在談判中故意采取拖延戰術。他先是撤換了不太擅長外交談判的孫寶坻,再次啟用了在困難局面前善於談判的前外交部長陸征祥,並指示陸征祥、曹儒林在談判中逐條討論,以拖延時間,不被日本人牽著鼻子走。
陸征祥是中國近代史上不可多得的外交人才。為了執行袁世凱的指示,他也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日本提出每天開會,陸征祥好心提出自己事務很忙,壹周只能開壹次會。最後,他讓日本妥協,每周舉行三次會談。在每次談判中,陸征祥總是故意縮短會議時間。例如,在每次會議上,陸征祥在開場白後就點茶,並試圖延長喝茶時間,這與不耐煩的日本代表形成鮮明對比。但日本代表卻無可奈何,因為這畢竟是東方的禮儀。
袁世凱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他通過各種渠道了解到的信息顯示,“二十壹條”並沒有經過指揮會議(如果要動武,必須經過指揮會議),而是內閣擅自采取的秘密行為。於是,袁世凱通過報紙和外交渠道,壹步步將二十壹條的內容披露出來,引起軒然大波。第21條立即成為紐約和倫敦的頭條新聞,使日本無法試圖盡快結束與中國的秘密談判。美國國務卿得知第21條的內容後,立即寫信給中國和日本,聲明美國將不承認中日之間締結的任何違反門戶開放政策的條約。得知21條的消息後,國內民眾更加憤慨。國內外各界要求政府抗日的電報雪片般飛來,給當時談判的雙方代表帶來很大壓力。
在各方壓力下,中日談判也陷入僵局,歷時四個月。眼看談判桌上無法取得進展,日軍於是向東北、山東、福建沿海等地增兵,擺出談判失敗、要開戰的樣子,並於5月7日提出最後通牒,要求中國在48小時內就1號至4號及其福建問題給日本壹個“滿意的答復”,否則將以“必要手段”起訴。
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召集政府機關首長開會,與會者包括副總統李、國務卿徐世昌、幕僚、各部首長、各醫院院長等。袁世凱在會上發表悲憤之言,稱在“國力不足,難以相見”的時候,只能暫時作踐自己,否則將重蹈甲午戰爭的覆轍。權衡利益,不得不接受日本人的最後通牒,這是多麽可悲的事情!太可惜了!經歷了這場大災難,我們這次壹定要恥於接受日本的要求,本著臥薪嘗膽的精神,竭盡全力。否則十年後,非但不與日本壹爭高下,亡國之危在今日更甚!
1965438+2005年5月9日,外長、曹儒林副部長和中國談判代表石將第21條的最終修改案交給日本外相毅,危機暫時得到解決。據曹儒林後來回憶,“當時心裏難過,有壹種傳表的感覺”。面對國恥,所有中國人都應該感同身受。
雖然是兵臨城下的同盟,但如果把日本當初提出的“二十壹條要求”與簽訂的新約相比,兩者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在四個月的艱苦談判中,日本在各方壓力下自行取消了最殘酷的5號要求;4號,要求“我國沿海所有港灣、島嶼,壹律不出租、不轉讓給他國”,刪除,由我國自行聲明;刪除第3條中的兩個條款之壹。在1、2中,日本要求的日本商人無限制移民和征稅,必須得到日本領事的批準,這是“中國絕對不能接受的”。其他條款要麽“留待日後協商”,要麽附加限制性條件,最後實際簽訂的只有“第十二條”。
就連署名文章也大多被袁世凱銷毀了。比如袁世凱曾經說過:“我告訴他,他買不到壹寸土地出租;住在壹起,我告訴他,他壹走出附屬的地方,就有生命危險;至於那個當警察顧問的日本人,我用他,每個月給他幾塊錢。至於我在乎不在乎,我有這個權利。其他文章,我有毀滅法則。"
袁世凱是玩政治的高手,那麽這次有效嗎?後來東北的日本人曾說:“我們日本人在東北,被囚禁在附屬地,不敢走出附屬地”;至於日本人向中國人買地和租地,那就更難了。據說袁世凱秘密制定懲治漢奸的條例,交給東北地方官員,所以日本人根本買不到也租不到地。至於那些被雇傭的日本人員,他們也說:“我們被稱為顧問,但實際上沒人管他們,也沒人問。”
這裏有壹個人需要特別指出,這就是後來的東北王張。張出身馬匪,後來參了軍。民國初年,他只是壹個巡邏營的指揮官。但二十壹條簽訂後,袁世凱幾次秘密派段到東北,張的勢力頓時大增,向德國洋行購買大量軍械,聲稱:“只要有我在,日本人不敢出附屬之地!”日本人想在南滿和東蒙古發展工業,但大多受到張的阻撓,很少實施。
張和袁世凱的處事方式頗為相似。他們兩人都是梟雄,政治手腕又輕手輕腳,而袁世凱對張也有壹種互相欣賞的感覺。據袁世凱的女兒袁說,當時袁世凱對張很感興趣。張每次來,袁世凱都會在辦公室迎接,而張當時只是二十七師的師長,只能在聚仁堂樓下迎接。袁世凱利用張暗中抗日,這也成為張成為東北王的開端。另壹方面,要對付虎狼之國,張必須作為壹個梟雄人物,而袁世凱在這方面仍然是英明的。
日本的野蠻暴行激起了中國人民的極大憤怒。當時全國19個省的省長都表達了擁護中央的決心。他們不斷呼籲中央委員會決不屈服於日本的壓力,總統府也每天收到潮水般的信件和電報。當時民情沸騰,有的抵制日貨,有的毀家解困,人民愛國熱情日益高漲。就連留學生、華僑也紛紛奔走呼籲,堅決反對簽署二十壹條。
在持續8個多月的抗議浪潮中,日本淪為過街老鼠,不僅經濟損失巨大,在國際上也受到美、英、俄等國的壓力。正如旅居美國的歷史學家唐德剛所評論的:“日本雖然花了很大力氣提出‘二十壹條要求’,但卻臭名昭著,後來只落得個雷聲大雨點小,笑傲天下。”
不僅如此,還因為在沒有召開司令部會議的情況下貿然提出“第21條”,導致外交失敗(如日本所認為的)而下臺。接任首相的寺內正毅後來不得不承認:“大潭內閣向中國要求‘二十壹條’,激起了全體中國人民的反感,而日本並沒有真正的利益。”
雖然日軍把中國變成保護國的陰謀最終破產了,但是中國在這場危機中的受損程度也是驚人的,比如把旅的租期延長到99年,這是不可思議的,也是屈辱的。條約簽訂後的第二天,袁世凱在總統請願書中說,條約是“極大的痛苦,是恥辱。如果不為自己競爭,什麽對別人更重要?”我這種積弱招欺,也不是幾天的事。也是給德,新鮮,才導致的。那種無奈和羞愧無以言表。
如果對比當時的國際形勢和雙方實力,袁世凱當時采取的外交和談判策略還是可圈可點的。後來歷史學家把“二十壹條”定性為袁世凱為復辟帝制而背叛日本的行為,有失公允。正如張學良在“九壹八事變”後所說:“袁世凱答應“二十壹條”的時候,我還是個學生,滿懷激情,誓要反對到死;二十年後我執政,不如人家。”
畢竟在當時實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逞壹時之勇並不明智,袁世凱也沒有像宣傳中宣稱的那樣全盤接受“二十壹條”;至於談判中做出的巨大犧牲和讓步,與其說是漢奸,不如說是屈辱的妥協外交。我無意為袁世凱等人抱屈,但歷史的評判必須以事實為依據。如果只從忠奸的價值來判斷,必然會脫離事實真相,對歷史人物不公平。在民族感情受到傷害的時候,參與談判的曹儒林和魯(時任駐日大使)在五四時期被華僑學生追殺,也是無奈之舉。所謂“弱國無外交”,弱國的外交官甚至在火上烤。
難能可貴的是,被袁世凱通緝、流亡海外的國民黨,如黃興、陳炯明、白、牛永健、李烈鈞等人,在民族悲劇面前,沒有乘袁之危,而是選擇公開呼籲同誌們“暫停革命,團結抗日”。當時因為政見不同而壹度與孫中山不和的黃興,也拉下臉來,親自給孫中山寫信,勸他“暫時放棄討袁的工作,免得被日本奉承”。這才是真正的革命愛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