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評論據此稱,今年高考誌願填報出現“從醫熱”,並認為“從醫熱”早有苗頭。平心而論,從媒體報道提供的信息,以及各醫學院校、專業的歷年招生情況看,還尚難斷言已經出現“從醫熱”。尤其是今年, 考生剛完成誌願填報,各醫學院校、專業的錄取分數需要到 8 月中下旬才知道,現在就說高分考生報考醫學專業踴躍為時尚早。不過,期待出現學生“學醫熱”“從醫熱”,卻是較為真實的社會情緒。這種情緒的背後,是希望有更多優秀人才從醫,提高醫療服務水平,而不是紮堆選擇所謂的熱門專業。隨著醫療強基層戰略的實施,醫務人員忙閑不均現象也得到大幅緩解。以北京為例,在 2019 年北京市全年的門診量中,壹級醫院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增長 40.4%,二級醫院增長 3.3%,三級醫院則下降了 5.4%,北京市基層門診量已連續 32 個月增幅高於二級和三級醫院。基層不再“門可羅雀”,大醫院的工作量就會相應下降。且人工智能技術日益成熟,分級診療、遠程會診等模式也趨於定型,醫務人員只會從繁重的工作中進壹步解脫,擔心醫務人員太辛苦而不願意從醫,就會日益顯得不合時宜。
壹些學生受醫生抗疫事跡的影響而做出學醫、從醫的選擇,讓人心生暖意和敬意。但選擇學醫、從醫,憑壹時熱情還遠遠不夠,還需要有濃厚的興趣和長遠的職業發展規劃。從 20 世紀末到本世紀初,國內醫學院被並入壹些綜合性院校,當時曾有人認為,醫學專業納入綜合性院校壹起招生,可以提高醫學專業的錄取分數,由此提高生源質量。然而事實是,醫學專業成為需要調劑才能招滿的專業。究其原因,不少報考綜合性院校的學生並沒有學醫的興趣,按照高考誌願填報錄取規則,又不得不選擇服從專業調劑。這顯然不利於醫學人才培養。隨後,相關部門註意到這些問題,將醫學部(醫學院)按獨立的招生代碼招生,以招收真正有醫學興趣的學生。
要真正形成“從醫熱”,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專業興趣、職業興趣方面,還有不小的提升空間。要重視對學生進行生涯規劃教育,從小就重視培養學生的興趣以及健康的職業價值觀。此外,有必要持續優化醫生工作環境,推動醫患關系的切實改善,給醫生這個職業以社會尊重和應有保障,以職業本身的吸引力吸引優秀學生報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