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什麽叫市場悖論

什麽叫市場悖論

EMBA泡沫下的市場悖論 來源: 日期:2006-4-15 瀏覽:4407次 點評:0次 EMBA泡沫下的市場悖論 ★《中國經濟周刊》實習記者唐韻/北京報道 壹句“培養中國的世界級商界領袖”的宣傳用語,似乎正成為EMBA的壹道魔力無窮的咒語。 從中國知名的體育品牌李寧的創始人李寧,到伊利集團總裁潘綱、金蝶軟件總裁徐少春,直至前不久剛剛英年早逝的均瑤集團創始人王均瑤,這些當今中國的成功商人們,已經或正在擁有壹個***同身份符號—EMBA。 EMBA,壹個很多中國人還不明其義的洋學位,以底線20萬元人民幣的不斐身價,迅速竄紅。中國的這些特殊、惹人註目、甚至招人嫉妒的“精英”們,身為企業總裁、CEO等企業高管,為此不惜壹擲千金;他們或駕駛豪華轎車,穿行於公司與知名高校之間;或僅為壹堂課而飛行於兩個城市之間。 “但是,目前國內國有大學中,能夠高質量地為EMBA授課的教師非常少,估計加在壹起也不超過50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下稱經貿大工商學院)院長張新民對《中國經濟周刊》說。 EMBA的這種高學費和與其不相匹配的教學水平,即不合理的“性價比”,不僅備受社會各界指責,更成為即將於2005年開始的EMBA教育改革的最直接動因。 價格戰還是榮譽戰 “現在已經到了維護中國EMBA教育尊嚴的時候了!”張新民向《中國經濟周刊》呼籲說。 目前國內外媒體紛紛推出了最佳、最大等名目繁多的商學院和EMBA排行榜。但張新民坦承,他本人對此類排行榜也有自己的看法。 “如果說MBA教育的真正成功在於畢業生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的層次,那麽對EMBA教育而言,其真正的成功,則在於能夠凝聚壹大批傑出的企業家。而這些,都不是靠媒體能夠炒作出來的”;“沒有高質量支撐的EMBA教育難以長久。中國目前還遠沒有解決EMBA的師資問題和機制問題。”他分析說。 回憶2001年下半年,當時國家批準30所高校開辦EMBA教育,並規定其中10所學校每年可以招收300名學生,20所學校每年可以招收100名學生。當時各方都認為這是壹個各商學院基本可以獨立承擔的項目。但是,近兩年的實踐證明,在國內國有大學現有的從事EMBA教育的教師中,能夠高質量地為EMBA授課的教師非常少。 “我估計加在壹起也不會超過50人。”張新民評價說,“對EMBA學員而言,上課教師是不是博導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師是否知道學員想學什麽、教授內容是否 ‘解渴’。但就這兩點要求,我們相當多的教師就滿足不了。” 就在EMBA學員普遍認為教學內容“不解渴”的同時,眾多商學院的競爭重點卻放在了價格戰上。 在剛剛過去的2004年EMBA招生中,為保證招生數量,部分國有大學的EMBA教育機構大打價格戰,嚴重損害了剛剛興起的EMBA教育的形象。 “EMBA教育是壹個嚴肅而正規的學位教育,教育機構之間競爭的應該是各自的教學方案和質量保證體系。但現在某些EMBA教育機構為爭奪市場,以各種形式為學員打折。這種行為已經嚴重損害了中國EMBA教育的尊嚴:把壹個正規而嚴肅的學位教育等同於市場中用於交易的、可以討價還價的商品。”張新民評價說。 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則認為,低價競爭,最終的受害者是教育機構本身,“長江商學院不期望在十年內盈利。即使十年後盈利了,也將用於反饋學員,提高研究質量上。” “千萬不要以為商學院倒不了,質量沒了,學生不來,畢業生沒人要,學院自然就要倒了。”張新民說,“實力決定質量,質量贏得尊嚴”。 何謂國際化 “自今年開始,中國高校現有的EMBA教育將進行改革試點。改革範圍涉及考試形式、招生對象以及培養方式的自主性等多方面,改革目的就是要突破傳統教育體制的限定。”南京大學商學院院長趙曙明教授對《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 EMBA(高級管理人員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英文全稱是Executive 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是MBA(工商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教育的壹種特殊形式。中國現有的EMBA教育,其正式出現是2002年,與1991年就開始的MBA相比,時間上遲了整整十年。 從性質上看,同MBA相比,EMBA培養的對象是企業“更高層次”的經營管理人才。因此在招生對象、錄取標準、學習方式、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都有較大區別。如目前較為突出的區別就是,國家教育部門規定EMBA三分之壹的課程必須由外籍教師任教,目的是促進中國企業的高層管理人員吸收國際化的管理知識,適應全球經濟壹體化的發展趨勢。 “三分之壹的EMBA師資來自境外”的硬性規定,招致了業內人士的質疑。 經貿大工商學院院長張新民說:“首先是由誰、用什麽手段來保證外籍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質量?其次,是否用外籍教師就壹定會促進EMBA教育質量?” 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院長李金林的看法是:“用境外教師意味著用英語授課。目前看,英語教學普遍存在水土不服的弊端。其實,課堂上能提供多少有效信息量,比外教品牌更重要。”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宋遠方教授也表示,對EMBA來說,學員大都是職業經理人或企業高管層,他們需要的是符合中國企業管理需要的知識,包括好的國際管理理念和思想。相比之下,本土教師比外籍教授的教學效果更好。 但事實上,聘請外籍教授授課,目前已經成為國內各商學院之間競爭的重要手段之壹。究其原因,壹是為適應教育部的規定,同時也是為品牌競爭。 “當然,EMBA的師資力量確實代表了商學院的實力和品牌。但洋教師並不等於國際化,本土教師授課也不等於非國際化。”張新民分析說。 誰有資格上EMBA 盡管國內EMBA大打外籍教授的競爭牌,但按照國際慣例,商學院的比拼,最終打的是產品牌,即各自畢業學員的成功和成就。壹句話,世界級的商學院,就應該產生世界級的企業家。 但在所有經營者中,什麽樣的人才能最終成就世界級的企業,卻是壹個未知變數。不過,中國的EMBA教育管理部門,曾經試圖為這個變數設定限制範圍,即大於等於本科學歷的經營者。 具體體現是,最初教育部批準30所學校開辦EMBA,國務院學位辦壹刀切地卡死了入學的資格,即學員必須是國民教育系列的本科教育以上,“這實際上將大專教育背景的企業高級管理人員排斥在外,使得EMBA市場需求和教育機構之間留下了壹個沒有解決的問題。”張新民說。 與此同時,MBA的學歷要求則是包括大專在內的以上學歷。“這是壹種顛倒。EMBA的入學資格應該比MBA低才合適。”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EMBA中心主任武常岐對《中國經濟周刊》介紹說,“按此標準,李嘉誠申請北大光華EMBA,北大也沒有辦法錄取”。 出生於1928年的香港首富李嘉誠,從壹名店鋪學徒起家,連小學學歷也沒有。但有趣的是,李嘉誠創辦了長江商學院,提出十年之內直指世界壹流商學院的目標,而“為中國培養世界級的商界領袖”更成為學院目標。 “其實,壹個註重自身品牌的學校,對其學員入學資格的審核壹定是謹慎的,因為這不僅關系學校的聲譽,也影響其未來招生。”武常岐說。 在後來持續不斷的爭議中,國務院學位辦終於於2004年初,對EMBA招生條件作出了調整,允許高校招收具有國民教育系列大專學歷的學員,但規定每年的人數不能超過規定招生數的10%。 但值得註意的是,非國有EMBA的教育機構並不受此規定限制。如長江商學院高層管理者培訓項目執行主任宦承春介紹說,教育部頒布的錄取標準只是他們招生的參考。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錄取資格的隨意化。如他們采取個人面試和小組討論結合的錄取形式,以保證較低的入學門檻與高質量學員的統壹性。 “但入學門檻的這種差異化,無疑是給了非國有大學體制層面上的先天優勢。對國有大學而言,顯然不公平。”張新民對此頗有怨言。 對於目前國內各類EMBA商學院之間的不平等待遇,長江商學院EMBA市場部負責人唐壘將其創造性地劃分為三種教育體制。即將北大、清華等比喻為國有企業,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為外資企業,長江商學院為民營企業。 “實事求是地講,體制外的人看體制內的人,不免產生幸災樂禍的感覺。”擁有“外資企業”身份的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中方院長張國華對《中國經濟周刊》說,“作為體制外的人,最大的感受是辦學沒有包袱。但是我本人是從體制內出來的,所以能夠理解體制內商學院院長的辦學之艱苦。” 據介紹,2004年11月1日,中歐國際工商管理學院EMBA課程躍居英國《金融時報》全球排名20強。 EMBA學什麽 中國的EMBA教育自誕生之日起,“孵化世界級的中國企業家”就成為其目標和魅力所在,並宣稱要成為世界級的商業化教育模式。但發展至今,幾乎除了高昂的學費與國際水準最接軌之外,質量不均、目標混亂和機制阻隔等特有現象,讓人不得不擔憂:中國EMBA教育通往理想之國的道路有多長?如何走? 張新民認為,EMBA首先要改變的是現有的以知識導向、而非問題導向的課程設置模式。培養經理人整合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實現學以致用、終生學習、教學相長是最基本的教育核心理念。因此,EMBA教育應該實行依客戶需求為市場導向,量身打造的課程設置模式。 “與MBA相比,培養執行能力、實現轉型提升或者說把學員轉型為領導者,是EMBA的最大特征。”哈佛商學院高級副院長麥克法蘭(F. Warren McFarlan)教授說,“未來高階管理教育著重書本與自身管理經驗相互驗證,教師和高階經理人壹起討論***同關心的課題,走訪各自企業,參與公司經營,使教學互動深入參與整個學習過程。” 沃頓商學院的招生主任貝絲·弗萊(Beth Flye)介紹說,如沃頓EMBA高階主管會計課程綱要的設計,會邀請EMBA校友中的執業會計師協助規劃,以此增加對企業中高階管理者的學習需求了解。除此之外,上課時間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