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的主要原因

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的主要原因

主要的原因:貿易順差和套匯。

明朝和清朝早期,中國的經濟實力在世界各國中是比較大的,那時的中國農業和手工業都有了壹定規模,但那時的中國人還很封閉,遠洋貿易幾乎沒有,但西方壹些國家的遠洋貿易已經非常興隆,他們對中國的很多產品有大量的需求,主動前來貿易,造成中國貿易順差逐年加大,也就是白銀流入中國。

白銀換黃金——跨洲大套匯,16世紀後葉和17世紀,明清時期,伴隨著貿易的發展,大量白銀流入中國的同時也有大量的黃金外流,以黃金換白銀,這就是所謂的套匯。

那時的中國產業健全,貨品豐富,能夠自給自足,對進口西洋貨品沒有依賴,基本上只有單方向的出口,所以嚴重貿易順差,白銀流入中國。西方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後來向中國大量輸入鴉片,逐漸平衡了中國的順差。但到後期,中國進口的鴉片已經高過了出口的貨物,反而造成了中國的白銀大量外流。

擴展資料

明初推行寶鈔,禁用金銀交易,白銀不是合法貨幣。自14世紀末開始,隨著民間用銀、官方賦役折銀,白銀貨幣極大地擴展,15世紀末白銀貨幣化在社會內部的膨脹,促使出現了海外貿易熱潮,使得貨幣和財產進壹步活躍了起來,喚起了人們新的更大的白銀貨幣需求。

嘉靖年間,白銀在社會流通領域中已經占據主幣的地位。此時,壹方面出現了國家財政上的入不敷出,另壹方面,社會上從皇族到小民都有對於白銀的需求,日益增加的全社會的商業性行為,正說明了無論從國計還是從民生都存在著對白銀的大量需求。

16世紀全球化開端,這種中國社會內部產生的巨大需求形成與全球的互動,導致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但我們切不能忘記,此前伴隨白銀貨幣化過程的,是經歷了壹個半世紀的賦役改革——從折銀到征銀,這是明朝賦役改革有別於歷朝歷代的根本特征。

發展到張居正改革,核心是財政改革,改革存留於世的兩部重要文獻《萬歷會計錄》和《清丈條例》,證明了白銀貨幣成為國家財政體系主體的趨向,表明中國古代兩千年以實物和力役為主的國家財政體系向以白銀貨幣為主的財政體系轉型,標誌著中國從傳統賦役國家向近代賦稅國家的轉型。

百度百科-明清

人民網-張獻忠為什麽會有大量白銀沈於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