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從案例說起
近兩年,財稅合規這個話題,可以說是越來越熱,為什麽?看完下面的公開報道,大家就會有些明白了。 案例壹.2021年11月,杭州市稅務局通過稅收大數據,發現網紅主播雪梨、林珊珊偷逃稅款,追繳稅款、滯納金並處罰款***9,萬元。(信息源:杭州國稅) 案例二.2021年12月,杭州市稅務局再次通過稅收大數據,發現網紅主播 薇婭2 年內,通過偷逃、少繳稅款億元,最終追繳稅款、滯納金並處罰款***億元。(信息源:杭州國稅) 案例三.2022年2月,廣州市稅務局通過稅收大數據,發現網紅主播“驢嫂平榮”偷逃少繳稅款3,萬元。稅局最終追繳稅款、滯納金並處罰款***6,萬元。 案例年11月,深圳市稅務局發現深圳市科耀瑞光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支付寶賬號收款,隱瞞收入3,萬元,最終處罰金額***計324萬元。 當前,大數據革命,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赫赫有名的“金四”系統,更是堪稱大數據監管的“最強大腦”。打政策擦邊球的“稅務籌劃”,專業之間可能就會成為“風險地雷”。 時代變了,環境變了,企業也必須要變。擯棄“慣性思維”和“路徑依賴”,積極擁抱財稅合規,盡快適應稅務監管新形勢,才能真正做到“晚上睡得著覺”二、財稅要合哪些規?
很多企業既不知道什麽是財稅合規,也不知道如何啟動財稅合規。甚至,很多老板對公司的真實財務狀況,稅務風險大小,完全沒有概念。這就距財稅風險引爆不遠了。 那麽,究竟什麽是財稅合規?換句話說,財稅合規,要合哪些規?答案也明確,顧名思義,壹是財務合規,二是稅務合規。(壹)財務合規。
公司財務核算需要在壹定的框架內運行,這個框架就是公司的財務運作規範,包括國家的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等。 公司的財務核算,需要滿足會計法、會計準則的要求。比如,收入怎麽確認,存貨如何計價,成本如何結轉等等。(二)稅務合規。
稅務合規,是說公司各項業務,要遵從稅法的規定,依法納稅。 稅法不是單壹概念,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印花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等。每個稅種,都有詳盡而細致的規定。 企業的每項業務,都需要匹配到具體的稅法條目,有的時候,壹項業務可能還會涉及到多條稅法規定。(三)二者的關系
財務合規和稅務合規,各自並行,互有交叉。但是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包括財務人員)將二者混為壹談。 案例1:公司采購物資,收到收據(不是發票)。從財務合規的角度來講,事實已經發生,財務只要如實記錄,就滿足財務合規的要求。但是,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因為收據不滿足稅法規定,不能抵扣所得稅,如果抵扣了,就不符合稅務的要求。這是壹個“財務合規,但是稅務不合規”的情形。 案例2: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的稅收優惠。公司采購機器設備,金額不超過500萬元的情況下,稅法上可以在采購當年全額抵稅。這個政策。但是,現實情況中,壹些財務人員把資產直接計入了成本費用,沒有計入到固定資產科目。這個處理,財務合規不合規,導致公司的資產管理和財務數據失真。這是壹個“稅務合規,財務不合規”的案例。 所以,我們說,財務合規和稅務合規,既有聯系又有區別。三、企業如何落地?
問題來了:所有的業務都完全遵守稅法和會計法,財稅合規就完成了,是嗎? 答案是:對,但妳可能做不到。 稅法和會計準則的規定,有壹定的原則性,無法直接應用。每個企業,需要根據實際業務,選擇既滿足合規,有有利於自己的財稅法規。因此,這個過程,壹方面是財稅合規,另壹方面也是財稅規劃。 回到前文的案例: 同樣購買500萬的研發設備,A公司按照5年折舊,B公司按照1年折舊。從稅法上來講,這兩種處理都合乎要求。但是效果不壹樣。A公司,每年可以增加100萬的費用,B公司壹次性增加500萬的費用。同樣的行為,B公司比A公司在當年多抵扣了400萬的費用,從而少交100萬的所得稅。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包括按照什麽標準確認收入,資產按照多少年來攤銷,應收賬款要不要計提減值準備,存貨會不會有跌價損失等等。這些政策都需要根據公司的實際情況,進行甄別和厘定。 做個類比,會計法規是建築的結構,不容破壞;落地應用則是內部裝修,可自主發揮。 財務規則選定之後,就會傳到到稅務處理。比如,相同業務類型的公司,收入確認標準不同,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采用的收入數據就不同。從而稅金也會有所差異,可能早交,也可能晚交。四、怎樣判斷是否已經合規
那如何判斷公司是否財稅合規? 首先,評估公司的財務管理制度,包括核算制度是否合理,核算機制是否健全,核算系統是否穩定,核算數據是否完整等等; 其次,判斷公司的核心會計政策,包括收入確認、壞賬計提、資產折舊與攤銷、成本結轉等等,看這些政策或實際操作,是否符合會計準則和法規的要求; 再次,厘清公司的主要涉稅稅種,重點關註增值稅、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從稅務邏輯的角度出發,檢查公司的稅務數據和財務數據,政策是否統壹,口徑是否壹致。如果出現明顯差異,需要追蹤差異的原因,看是否已經存在風險。 財稅合規聽起來比較高大上,甚至感覺無從下手。 其實,厘清思路之後,這個事情就沒那麽復雜,無非就是財務是否采用合適的核算規則,是否量身定制了核心會計政策,稅務是否真實反映了公司的財務狀況,如果存在差異,是否有合理的解釋。 財稅合規是大勢所趨。在“以數治稅”的監管環境下,公司唯壹的出路就是充分適應並利用財稅監管規則,采用合適的財稅處理方法,才能最大程度降低風險。 換言之,如果老板自己都沒有搞清楚狀況,就貿然進行“稅務籌劃”,或想當然的我行我素,那麽在新的監管環境下,出現風險就成了必然,差別只在於時間的早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