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外商直接投資的快速增長是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而且大部分是中間服務而不是最終消費服務。投資者不僅包括服務業跨國公司,也包括制造業跨國公司。目前,壹些大型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區域分布主要在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的服務型跨國公司較少。由於服務業的特殊性和時代的發展,服務型跨國公司的產生和擴張形式不同於傳統制造業跨國公司。因此,對服務型跨國公司的研究越來越受到關註。
壹是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快速發展
在20世紀50年代,國際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原材料、其他初級產品和基於資源的制造業。如今,技術密集型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已經成為全球擴張的主力軍。在20世紀50年代初,服務業占外國直接投資的比例不到20%,在20世紀70年代初,這壹比例僅為25%。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全球約700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總存量中,服務業投資達到3000億美元,約占40%。在世界經濟不太景氣的90年代,服務業的全球擴張依然保持著強勁的勢頭。下壹頁的表格列出了美國服務型跨國公司的海外擴張。
從下壹頁的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到美國服務跨國公司在20世紀80-90年代的快速發展趨勢,在1982-1996期間,無論是海外子公司的資產比例還是美國服務跨國公司的銷售額比例都在增加。除銀行、保險公司海外子公司等傳統服務型跨國公司資產和銷售額占比略有下降外,大部分服務業海外分支機構增幅較大。其中,交通、通信、事業單位海外子公司資產和銷售額占比分別高達220%和133%;1996,建設海外子公司資產已占全公司近壹半。
附圖
資料來源:Y. Aharoni和L. Nachum,《服務全球化:對理論和實踐的壹些理解》。
實踐,由Routledge出版,2000年.
根據以上數據分析,充分說明服務型跨國公司已經成為經濟全球化進程中非常活躍的壹部分。
二,跨國公司的理論研究現狀
按照傳統服務業的性質,服務業應該是勞動密集型、本地化、個性化的。即使新興服務業多為技術密集型,但服務商品因其非物質性、異質性、不可分離性和不可儲存性,壹直被視為不可貿易商品,不存在規模經濟。因此,對跨國公司的研究壹直以來幾乎都是在制造業中進行的。
跨國公司的很多經典理論,如1960的哈莫壟斷優勢理論,1966的弗農產品生命周期理論,1976的巴克利和卡森內部化理論,1977的鄧寧折衷主義範式,都是基於制造業的國際生產擴張。20世紀50-80年代,是制造業跨國公司空前發展的時代。這些經典理論很好地揭示了這壹現象,也證明了這些理論與時代背景密切相關。
雖然我們不能否認這些經典理論對跨國公司理論的指導意義,但值得註意的是,這些經典理論並不能解釋服務型跨國公司崛起過程中的許多新現象。
例如,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更喜歡非股權安排或合夥形式,而不是直接投資建立子公司。同時,母子公司保持著松散的網絡聯系,各公司獨立性強,很多業務甚至采用外包形式,使得內部化的優勢不再明顯。因此,內部化理論不能很好地解釋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在全球化過程中松散靈活的網絡組織結構。在這個問題上,我們熟悉飲食業的發牌安排和運輸業的外判形式。
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針對的是當時制造業競爭的加劇,成熟產品的技術不再處於主要地位。降低產品成本成為制造業跨國公司擴張的主要動力,這不適用於具有特殊性質的服務產品。雖然服務產品可能有生命周期,但價格競爭絕不是服務業的主要競爭因素。
哈莫的壟斷優勢理論和鄧寧的折衷範式中提到的所有權優勢有助於理解服務型跨國公司的產生和擴張。然而,目前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實施的網絡組織結構和戰略聯盟形式給公司帶來了強大的競爭優勢。這種全球網絡帶來的優勢與所有權優勢截然不同,值得分析研究。
同時,哈莫的壟斷優勢理論和鄧寧的折衷主義範式都是建立在市場的不完全性基礎上的。筆者認為,服務型跨國公司的產生和不斷發展的重要前提之壹是,隨著科技手段的進步,信息更加豐富,政府管制減少,市場不完全性減弱,交易成本不斷降低。所以,以市場不完全性為前提或基礎,有點落伍了。本文的研究也是建立在信息更加豐富,市場逐漸完備的前提下。
三、服務型跨國公司擴張動機研究
目前,壹些學者研究了服務型跨國公司產生和擴張的原因。《同場競技:中國入世後的跨國公司與中國企業》謝康、白忠堯主編《中國的服務貿易戰略》、美國Christopher H. Lovelock《服務營銷與服務業全球化》(註:Y. Aharoni和L. Nachom:《服務全球化:對理論的壹些啟示》)。
實踐,由Routledge出版,2000年.)等著作都提到了服務業的擴張因素。本文認為,服務型跨國公司的擴張不僅與外部環境條件有關,還與服務公司自身的發展有關。壹般來說,它們國際化的動機如下:
1.需求拉動(企業中間需求、最終客戶服務消費需求)
由於技術進步、分工深化和追求核心能力的管理模式的改變,對生產性服務的需求擴大了,也就是說,生產者不在內部組織生產,而是增加在市場上購買並由企業用於進壹步生產的中間服務。企業間中間需求的增長更促進了新興專業服務業的發展。比如管理咨詢,工程服務,市場營銷等等都比以前需求大。以前企業通常自己解決相關事務,現在這些工作可以交給專業公司來完成。隨著信息的極大豐富、交易成本的降低和市場的逐步完善,越來越多的服務將作為中間投入要素融入工業企業產品的生產。可以預見,生產性服務業將成為未來服務業增長中最強勁、最重要的部分。
對生產性服務業的需求不斷增加是服務型跨國公司出現和擴張的主要原因。由於服務行業的特殊性,BtoB形式並不適合服務行業,即服務商品只能直接作用於消費者,通過中間商進行轉移是不可能的或者效率低下的。眾所周知,生產性服務業的對象——企業可能是地方性的、全球性的或跨國性的。生產性服務業(如貿易和金融)在某種程度上介於集中的固定生產和分散的不斷變化的需求之間,並起著橋梁作用。許多企業,尤其是跨國企業,總是希望與壹個服務提供商建立持久的關系,或者希望與他們的客戶(無論是本地的還是國外的)同時由壹個服務提供商提供服務,以便於業務交流。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更有效地占領市場,獲得更多的客戶,服務企業有必要建立全球化的組織,為其客戶提供全球化的、壹致的服務。隨著對生產性服務業需求的增加,越來越多的服務型跨國公司應運而生。
當然,客戶對服務業最終需求的持續增長也不容忽視。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水平的提高,閑暇時間的增加,女性在就業隊伍中所占比例的增加,人們平均壽命的提高,人們對生活有了更多的追求。產品的物質邊際效用遞減,人們開始轉向服務消費,對各種服務有著直接而巨大的需求,服務變得越來越重要。許多服務企業抓住這壹商機,建立跨國組織以滿足市場需求。
2.供應促進(專業知識、勞動力)
隨著現代生產的激烈競爭,柔性管理和市場運作變得非常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方面是管理和市場運作等與生產信息處理相關的部門在專業分工的基礎上逐漸加強和獨立,也就是說,將原來合並的工作分離出來,甚至分開,以提高效率和靈活性。這種方式使得企業的工作更加專業。為了專註於企業本身的核心專長,企業中的部分工作會被分離出來,由更專業的服務提供者提供,這就是分工產生的“擠出效應”(註:黃少軍:《服務業與經濟增長》,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年。)。
目前,服務業的增長速度遠遠超過其他行業。雖然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仍然較低。以富克斯為代表的壹批經濟學家發現,服務業的生產率增長幾乎為零,遠低於工業甚至農業。他認為,服務業勞動生產率相對於農業或制造業的低增長率,說明服務業就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大。服務業生產率增速低於平均水平,意味著服務業的平均成本高於整個經濟的平均水平。如果服務需求對物價上漲相對不敏感,那麽隨著經濟的擴張,服務業在總就業中的比重會增加。這就是著名的服務業增長滯後理論。可見,快速增長的服務業往往能吸引大量勞動力,對就業的重要性與日俱增,在創造財富方面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此外,在技術進步效率提高的社會,其他部門對勞動力的需求下降速度遠快於服務業,因此勞動力的供給壓力逐漸增大。這種由於技術進步對勞動力的“擠出效應”在發展中國家尤為突出。因此,在發展中國家的市場上,提供人力和體力搬運服務的跨國企業的數量正在逐漸增加,因為這些服務可以創造當地就業機會,而且受到的限制較少。因此,建議服務業的發展壯大不是因為需求,而是因為供給的驅動作用。
3.服務業的競爭
在壹個高度發達的經濟體系中,銀行、保險、醫院、教育等成熟消費服務的增速正在放緩。其他行業,如美國航空客運,似乎受到長期產能過剩的困擾。因此,公司的成長只能建立在從國內競爭者那裏爭奪份額的基礎上——或者通過開拓國際市場。總部設在美國的大型信用卡公司采取的策略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發達國家和地區的服務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壹般高達60 ~ 70%。他們的國內市場不再能容納日益增長的服務生產。開拓國外市場,爭奪世界市場,成為發達國家對外擴張的新重點。《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達成《服務貿易總協定》,既是世界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的標誌,也是服務大國爭奪服務市場的表現。
競爭是銀行業全球化的關鍵驅動力,與企業客戶的全球化密切相關。對跨國公司業務的競爭尤為激烈,因為跨國公司控制的金融交易量相當大,有很多機會為其提供巨額(往往是優質擔保)貸款。大多數跨國公司將使用本地銀行和國際銀行的組合,但壹家銀行覆蓋的地理區域越廣,它在客戶有業務的任何地方提供服務的能力就越強。近年來,許多過去只在某個國家或某個大陸經營的銀行進行了雄心勃勃的海外擴張,其中壹些是通過內部增長,即在外國開設新的辦事處來實現的,而另壹些則是通過收購來實現的。
需要註意的是,在壹個快速發展的社會,速度已經成為競爭的重要因素之壹。在服務行業,先發優勢特別強,快速的客戶反應能力會比競爭對手有更多的機會建立影響力大的口碑,贏得客戶忠誠度,獲得大市場。而且,在服務業的擴張中,政府的作用舉足輕重。政府的管制決定了進入市場的機會,決定了市場結構和競爭程度。這種做法通常會給第壹批進入者帶來監管較少的優勢。在許多情況下,即使競爭對手已經先進入了某個市場,許多企業仍然不惜代價地進入該市場,以防止被競爭對手超越,這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跟隨競爭對手”戰略。
不難看出,雖然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出現只是壹種新趨勢,但服務業的對外擴張已經在全球範圍內以壓倒性的勢頭展開。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廣闊市場早已被發達國家有經驗的服務企業瞄準,它們進入只是時間問題。
4.較低的進入壁壘(政府、標準化成本、全球優勢)
進入壁壘壹般包括自然壁壘和人為壁壘。
服務業中自然形成的進入壁壘通常表現為服務產品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傳播壁壘。然而,由於現代電信和傳輸技術,時間和距離的概念逐漸失去了重要性,服務的不可儲存性和運輸的傳統特征發生了變化。從此,許多需要同時生產和消費的服務現在可以實現生產和消費的分離,需要供需雙方直接接觸的服務,如銀行、保險、醫療、咨詢和教育,現在都可以采用遠距離的信息傳輸。通信革命極大地提高了服務的國際貿易能力和生產專業化的快速發展。最近,服務業國際化的範圍已經從運輸、工程和建築等傳統領域轉向知識、技術和數據處理等新興領域。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提高了物質生產和服務生產中知識和信息投入的比重,從而推動了服務業國際化的發展。以勞動密集型為特征的傳統服務貿易逐漸衰落,以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為特征的新興服務業逐漸發展壯大。(註:張翰林:《WTO與未來中國》,中國物價出版社,1999。)
由於最新的服務業發展主要是由經濟網絡服務推動的,因此經濟網絡服務與產業發展相輔相成。同時,由於很多服務產品無法出口,服務業更多的是以跨國公司的形式出現。跨國公司在資金、技術和信息方面的巨大優勢以及跨國公司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的商業行為,也使其在服務領域占據主導地位。(註:張建民:《中國服務貿易市場準入研究》,中國財經出版社,1998。由於新興服務業的知識和信息特性,服務業的跨國公司比制造業的跨國公司具有更高的資本密集度和更強的技術優勢,更容易在世界市場上形成壟斷局面,形成其全球網絡優勢。可以預見,隨著全球市場的壹體化,信息成本將降低,交易成本將進壹步降低,即在更完全的市場中,服務業將比制造業更傾向於采用跨國公司的形式。
政府管制是服務業最重要的人為壁壘。由於許多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許多國家對服務業實行嚴格管制,這在發展中國家尤為突出。當然,發達國家也有類似的情況。例如,壹些發達國家對航空業實行控制,並阻礙公司之間兼並和收購的擴大。在這種形勢下,很多服務業的跨國經營是無法實現的。
隨著世界經濟壹體化的加速,許多國際通行的規則被普遍接受。更少的政府管制和更自由的全球經濟市場大大降低了服務業對外擴張的進入壁壘。外國跨國公司覬覦已久的中國服務市場將逐步開放。相信不久的將來會有大量的服務業跨國公司進入中國,中國的服務業企業任重道遠。
5.贏得信任並在全球範圍內學習
信譽在服務行業中占據首要地位。很多情況下,由於轉換成本高,很多客戶傾向於固定服務商,形成長期互動關系。客戶在選擇服務商時,認為最重要的因素是:質量、競爭力、可靠性等等。考慮到轉換成本高,選擇錯誤的服務提供商的後果往往是災難性的,客戶總是利用各種渠道獲取服務質量信息,服務公司也盡力樹立自己的信譽,努力提供不同於競爭對手的更好的服務。
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客戶很難獲得準確的服務質量信息,並對服務質量做出合理的判斷。客戶往往通過公司規模、公司經營年限、公司大客戶名單來判斷服務企業的服務質量。因此,服務企業不斷擴大規模推進國際化,壹方面是為了更好地服務全球客戶,更重要的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美譽度和贏得信任,把自己的實力外化,贏得更多的市場。
在許多情況下,獲得全球網絡的優勢是壹些服務行業提升服務產品價值和贏得客戶信任的重要渠道。目前,許多服務型跨國公司采用的全球網絡組織結構是公司在國際競爭中提升產品價值和創造優勢的重要體現。例如,如果信用卡可以全球通用,它的價值將大大提高。如果壹家銀行的ATM遍布全球,那麽這家銀行會更受客戶青睞。很多跨國餐廳、快餐店、零售店的建立,部分是基於這種考慮。
此外,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全球擴張也是服務企業全球學習的過程。知識的價值在服務型企業中尤為重要,在企業的各個節點創造和傳遞知識將成為服務型企業的主要競爭優勢。因此,服務型跨國公司的全球學習過程也是壹個創造價值的過程,它增加了公司無形資產的價值,從而提高了公司的競爭優勢。
第四,服務型跨國公司在中國
雖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第三產業年均增速超過10%,但社會生產和人民生活對服務有著旺盛的需求,服務市場不斷擴大並日趨活躍。但服務業占GDP的比重壹直徘徊在30%左右。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壹直處於瓶頸地位。雖然有所改善,但並沒有得到根本緩解。中國服務貿易進口大於出口,說明中國服務業整體水平低,實力弱,需要大力發展。
從全球範圍來看,中國不僅是最大的商品市場,也是最大的服務市場。中國的服務市場廣闊,潛力深厚,不是其他地區和國家能比的。美國著名管理學家彼得·德魯克曾勸告美國投資者:“在中國,最大的商機不在制造業,而在服務業。”這個建議很中肯。
目前,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的服務業都在想方設法擠進中國市場。這不僅給中國市場帶來了競爭活力,也給中國的服務企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以保險行業為例。外資保險公司壹進入中國,就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業務發展非常迅速,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截至1999年底,已有7個國家的13家保險公司在中國設立了16家營業性機構,其中,外國保險公司在華分支機構11家,中外合資保險公司5家。此外,113個國家和地區的保險機構在中國14個城市設立了202個代表處。截至1999年末,在華外資保險公司總資產達到44億美元,保費收入達到18億美元。(註:金:保險市場:狼已悄然而至,財經早報,2000+02.6438+09。)
對於服務型跨國公司來說,中國市場還有壹個潛力巨大的市場,那就是業務中介,包括會計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信貸資產評估機構、咨詢行業等。在計劃經濟時期,這些在其他國家習以為常的制度在中國是不存在的。隨著中國市場化進程的加快,專業化和高效率要求中介機構的發展,而這恰恰是許多跨國公司的強項。發達國家的服務型跨國公司在經驗、聲譽、管理、組織、人才等方面優勢明顯,而中國廣闊的市場需求為服務型跨國公司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當然,服務型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運營也不能高枕無憂。首先,很多服務型的跨國公司都說現在還處於虧損狀態,高昂的固定成本和員工費用讓很多公司在短時間內入不敷出,無法盈利。其次,中國缺乏服務專業人才是服務型跨國公司面臨的主要問題;而且很多跨國公司花了很多錢培訓員工後,員工辭職也很難。再次,落後的基礎設施和不完善的制度也對服務型跨國公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盡管如此,廣闊的中國市場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服務型跨國公司在中國投資。不難預測,隨著中國與世界的融合,中國的服務市場將成為世界關註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