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系。沒有會計主體,就不會有持續經營,沒有持續經營,就不會有會計分期,沒有貨幣計量,就不會有現代會計。
二、會計基本假設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前提,是對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等所作的合理假定。
(壹)會計主體,
會計主體,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範圍。為了向財務報告使用者反映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提供與其決策有用的信息,會計核算和財務報告的編制應當集中於反映特定對象的活動,並將其與其他經濟實體區別開來。在會計主體假設下,企業應當對其本身發生的交易或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反映企業本身所從事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和其他相關活動。明確界定會計主體是開展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明確會計主體,才能劃定會計所要處理的各項交易或事項的範圍。在會計工作中,只有那些影響企業本身經濟利益的各項交易或事項才能加以確認、計量和報告。
明確會計主體,才能將會計主體的交易或者事項與會計主體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項以及其他會計主體的交易或者事項區分開來。例如,企業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項是屬於企業所有者主體所發生的,不應納入企業會計核算的範疇,但是企業所有者投入到企業的資本或者企業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潤,則屬於企業主體所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納入企業會計核算的範圍。
會計主體不同於法律主體。壹般來說,法律主體必然是壹個會計主體。例如,壹個企業作為壹個法律主體,應當建立財務會計系統,獨立反映其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但是,會計主體不壹定是法律主體。例如,在企業集團的情況下,壹個母公司擁有若幹子公司,母子公司雖然是不同的法律主體,但是母公司對於子公司擁有控制權,為了全面反映企業集團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就有必要將企業集團作為壹個會計主體,編制合並財務報表。
(二)持續經營,
持續經營,是指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企業將會按當前的規模和狀態繼續經營下去,不會停業,也不會大規模削減業務。在持續經營前提下,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企業持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為前提。
企業是否持續經營,在會計原則、會計方法的選擇上有很大差別。壹般情況下,應當假定企業將會按照當前的規模和狀態持續經營下去。明確這個基本假設,就意味著會計主體將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資產,按照既定的合約條件清償債務,會計人員就可以在此基礎上選擇會計原則和會計方法。東奧“娜寫年華”發布。如果判斷企業會持續經營,就可以假定企業的固定資產在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過程中長期發揮作用,並服務於生產經營過程,固定資產就可以根據歷史成本進行記錄,並采用壹定的折舊方法,將歷史成本分攤到各個會計期間或相關產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斷企業不會持續經營,固定資產就不應采用歷史成本進行記錄並按期計提折舊。
如果壹個企業在不能持續經營時仍按持續經營基本假設選擇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原則和方法,就不能客觀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會誤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
(三)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指將壹個企業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為壹個個連續的、長短相同的期間。會計分期的目的,在於通過會計期間的劃分,將持續經營的生產經營活動劃分成連續、相等的期間,據以結算盈虧,按期編制財務報告,從而及時向財務報告使用者提供有關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信息。
在會計分期假設下,企業應當劃分會計期間,分期結算賬目和編制財務報告。會計期間通常分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於壹個完整的會計年度的報告期間。由於會計分期,才產生了當期與以前期間、以後期間的差別,才使不同類型的會計主體有了記賬的基準,進而孕育出折舊、攤銷等會計處理方法。
(四)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計量,反映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
在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過程中之所以選擇貨幣為基礎進行計量,是由貨幣的本身屬性決定的。貨幣是商品的壹般等價物,是衡量壹般商品價值的***同尺度,具有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點。其他計量單位,如重量、長度等,只能從壹個側面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無法在量上進行匯總和比較,不便於會計計量和經營管理,只有選擇貨幣尺度進行計量,才能充分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所以,《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規定,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選擇貨幣作為計量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