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企業家具有經濟人的本質:趨利避害,追求利益最大化。創業者熱衷創業的主要原因是創業的收益大於創業的成本。預期收益是創業者創業的重要激勵。社會收益是企業家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貢獻給社會的財富,也是企業家對提供給社會的創業環境的回報。創業環境越好,社會效益越大。成本是進入的壁壘,成本高是進入的壹大障礙。機會成本影響創業選擇,機會成本與創業可能性成反比關系。
創業選擇成本,機會成本,收入,預期收入,社會收入和創業環境
1企業家精神:經濟人的理性選擇
美國經濟學家斯威格·利茲(Swiger Leeds)在他的經濟學教科書中寫道,經濟學研究我們社會中的個人、制造商、政府和其他組織如何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如何決定社會資源如何使用。就業或創業是人壹生中的重要選擇。創業選擇是壹種重要的經濟行為,由“看不見的手”引導,表現為“經濟人”的理性選擇。亞當·斯密指出:“每個人都試圖利用他的資本來獲得他的產品的最大價值。總的來說,他不是在努力提高公眾的福利,他也不知道他對公眾的福利提高了多少。”他追求的只是他個人的幸福,只是他個人的利益。這樣做,壹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推動壹個目標,而這個目標絕不是他所追求的。“創業是企業家利用機會整合資源向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不斷積累個人財富,滿足個人追求財產和實現自我的需求,客觀上為社會做出貢獻的過程。中國文革之後,改革開放之初,中國人沒有多少財產,財產觀念非常淡薄。中國人窮,就想著改變,窮了就創業。所以中國有很多生存型企業家,也就是說中國大多數企業家創業是為了掙錢吃飯,為了過上更滋潤的生活。然而,20多年來,從農民到公民,從科研人員到公務員和海外留學生,壹批批企業家在創造個人財富的過程中,都為中國的經濟增長、社會穩定和制度創新做出了巨大貢獻。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的創業者,大多是機會主義創業者,即看到機會就創業。他們的家庭和社會更加富裕。他們創業不是因為解決吃飯問題。他們創業是為了抓住商機創造商業價值,從而成就自己的人生,為社會做貢獻。比爾·蓋茨是典型的機會主義企業家。他放棄了哈佛法學院的學業,因為他在商業實踐中發現了軟件行業的巨大商機。他和他的團隊非凡的創造力以及軟件業的行業成長性,使他在僅僅20年的時間裏創造了傳統經濟無法企及的巨大財富,隨後他再次榮登世界富豪榜。2003年,他的個人資產為407億美元,僅當年的社會捐贈就達十幾億美元。
理性的企業家具有“經濟人”的本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承擔風險的同時盡力規避創業風險。理性的企業家可以自由選擇創業,享受成功的快樂,同時也要承擔失敗的責任,他的個人財富和價值與他向社會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正相關。正如a·哈耶克所說,“如果允許個人自由選擇,那麽他們必然要承擔選擇的風險,他從中獲得的回報當然不取決於其目的的好壞,而只取決於對他人的價值”。
每個人都面臨著這樣的選擇:如何最有效地利用個人的知識和技能,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社交網絡資源。普通人有兩個選擇:就業或者創業。經濟學家弗蘭克·H·克裏特認為,不確定性是創建企業的主要原因。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必然會預測自己選擇的經濟行為,並承擔風險。然而,由於信息不對稱和有限理性,人們的預測往往是錯誤的。不同的人能力不同,承擔風險的能力也不同,所以不願意承擔風險的人更傾向於做上班族,服從老板的命令,拿穩定的工資,沒有心理壓力和經濟風險;願意承擔風險的人選擇自己創業,是為了承擔風險來換取更大的收益和自由。不管是給別人打工還是自己當老板,創業的可能性應該和預期收入有關,可以表述為:
Pr(e)=f(r-w)
其中,Pr(e)是指獨立創業的可能性;r代表單獨創業可能獲得的收入;w代表妳目前工作的報酬。
可以看出,個人創業的可能性與R和w的差值正相關,兩者差值越大,創業的可能性越大,而創業動機很大程度上是由創業者對收入的預期和現在獲得的收益決定的。
理性企業家具有“經濟人”的本質:趨利避害,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創業有風險。理性的創業者在享受成功預期的同時,也必須承擔創業可能失敗的風險。創業失敗不僅讓對收入的期望化為烏有,也失去了原本穩定的收入。因此,需要客觀地估計自己的創業能力,科學地評估創業環境和機會,通過市場調研獲得準確的數據,認真考慮當下的利益,對創業選擇做出盡可能科學的經濟分析,這才是經濟人應有的理性態度。
2企業家選擇的成本分析
成本是人們從事壹項經濟活動的總成本,壹般包括會計成本、機會成本和邊際成本。創業者在決定創業時,必須選擇壹個項目,圍繞這個項目,必須投入勞動力、資金和智力成果,購買壹定的設備,租用辦公場所,支付工資。創業者在創業過程中,向社會提供產品或服務所必須支付的實際費用,構成了創業的會計成本。創業意味著放棄原來的職業,失去原來的收入。同時,時間是有限的,時間投入到創業項目中就不可能從事其他職業。這種因創業損失而從事其他固定職業可能獲得的收入價值,就是創業的機會成本。
成本是進入的壁壘,成本高是進入的壹大障礙。會計成本反映的是創業項目所需的投資和運營費用,機會成本反映的是創業者的現有利益和創業者資源的未來價值。機會成本影響創業選擇,機會成本與創業可能性成反比關系。機會成本越大,即在職者的收益越多,未來價值越小,創業的可能性越小;反之,現任者當前利益越小,未來價值越大,敢於創業的可能性越大。這壹經濟分析正好說明了迪克·克拉克提出的“社會邊際化”的新概念。克拉克認為,當個體的屬性——身體特征、智力特征、社會行為模式與他在社會環境中的角色發生沖突時,個體就處於社會邊緣化的狀態。事實上,處於社會邊緣的人獲得的實際利益較少,個人放棄現有利益去創業的機會成本較小,所以創業的可能性增加,創業成為處於社會邊緣的人擺脫孤獨、尋求心理平衡的重要途徑。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企業家大多是在家鄉找不到工作的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城市裏的失業者,在政府裏幾乎沒有晉升機會的公務員,在經濟社會找不到合適位置的中年退伍軍人,沒有晉升希望的大公司職員,或者極端的個人自主性。這些處於“社會邊緣狀態”的人,並沒有占據現實中的“有利地形”,也沒有太多的實際利益,在社會正規渠道也談不上大發展。所以創業的機會成本很小,他們關註的也很少。通過創業,他們不僅可以獲得收入,找到新的發展平臺,還能找到壹種掌控命運、實現自我的感覺。正如毛澤東同誌在學習國學經典時所說,“窮人、潑婦、被鄙視的人、地位低下的人”,恰恰相反,“他們充滿活力,少迷信,少憂慮,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說、敢幹”,富有創業精神。
創業項目的會計成本對創業者選擇的項目形成預算約束。“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些都形象地體現了會計成本對創業項目選擇的制約。任何大企業都是從小企業成長起來的,任何壟斷都是從小企業家開始的。哪怕是大企業裏的初創企業,也要成立研發團隊,從小做起。這說明控制會計成本對於創業和企業成長非常重要。
3.企業家選擇的收益分析
企業家面臨的壓力很大,具體表現在八個方面:成功的壓力、自主決策的壓力、工作時間長的壓力、親情的壓力、壹定時期內得不償失的壓力、非程序性事務的壓力、來自企業內部利益鬥爭的壓力。據統計,新創企業只有60%能活壹年,從初創到成功上市的只有6%。壹般來說成功率不到10%。盡管如此,在過去的10年裏,美國的初創公司數量每年都在翻番,從大約30萬家增加到60多萬家。在中國,每100個人中就有12.3個企業家。創業是“經濟人”的理性行為,創業者熱衷創業的主要原因是創業的收益大於創業的成本。創業的理由有千萬個,但最後都逃不過壹個錢字。新經濟代表、網絡英雄張朝陽認為,“商業可以視為人類的最高理想。商業的目標是賺錢。”
創業的收益壹般是指創業者投入資源後,實際產出扣除會計成本後剩余的部分。壹般來說,企業家的投入越大,產出越高;創業的會計成本越低,創業的實際收益越高。雖然創業成功率低,但壹旦生意跨過盈虧點,收入會大大超過工薪階層。邱軍8年前是壹家國企的省辦主任。為了解決夫妻兩地分居的問題,他投資5萬元,開了壹家湘菜館。由於定位準確,特色鮮明,日營業額在1 500元左右,半年收回投資。第壹年凈利潤6萬。第二年,他幹脆辭職,和愛人壹起打理酒店。通過加強管理、改善環境、突出特色,他有了壹批固定的“食客”。三年前買車,最近買了復式房子,個人資產過百萬。如果他呆在工廠裏,他現在可能已經被解雇了。
預期收益是創業者創業的主要動機。按照西方理性預期學派的觀點,企業家作為“經濟人”,盡量規避風險,追求利益最大化是其本性。所以在做出創業決策之前,會搜索所有相關信息,進行合理的分析計算,形成對創業收益的理性預期。雖然這種預期是心理的、主觀的,但是由於這種預測的客觀概率分布的期望值等於主觀概率分布的期望值,所以這種主觀預期仍然是創業者進行創業選擇的客觀依據。預期收益與創業者選擇的項目和進入的行業有關,與他們能支配的資源有關。不同的項目和行業,不同的資源收益,帶給創業者不同的預期收益;同時,其他創業者在其所處環境中的示範效應也影響著創業者的預期收益。其他創業者的成功概率和財富狀況會客觀影響創業者對收入的預期。因此,良好的創業環境是提高預期收入、促進創業活動的關鍵。不斷改善創業環境,有利於招商引資或自主創業。
社會收益是企業家在“看不見的手”的指引下貢獻給社會的財富,也是企業家對提供給社會的創業環境的回報。個人的創業成就取決於壹個國家或地區的制度和環境。企業家的個人收入和社會財富是正相關的。壹個國家或地區的市場化程度越高,制度環境和商業環境越好,成功的企業家越多,這個國家或地區的財富和社會效益就越多。據統計,全球個人財富超過6543.8+0億美元的有476人。美國有222人,占總數的47%,總價值7030億美元;歐洲134人,占總人數的38%,總價值3940億美元;亞洲61人,其中日本19人,香港11人,總財富145億美元;中東和非洲的財富價值690億美元。不難看出,企業家個人財富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社會財富越多,福利越好。同樣,個人創造財富最多的國家和地區,也是創業型社會中創業制度和環境最好、收入最高的地方。
參考
1斯蒂格利茨經濟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 A哈耶克。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M]。北京:北京經濟出版社,1988
3 Knight,F . H,《風險、不確定性和利潤》, A.M.Kenlly,紐約,1921
4幹德安。中國家族企業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5陳德誌。創業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6曹燧,王艷梅人。中國大眾創業[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3
7壹個魏,。創業大師[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