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都是以現代企業經濟活動所產生的數據為依據,通過科學的程序和方法,提供用於經濟決策與控制的,以財務信息為主的經濟信息.財務會計主要為外部利益關系集團服務,提供受托主體履行和完成經濟責任的信息,以滿足外部利益集團的需要,因此財務會計是壹種社會化的會計;管理會計主要為企業內部各個層次的委托人服務,為其提供加強經濟管理、提高全面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信息,是壹種個性化的會計.
1. 財務會計“向後看”,管理會計“向前看”
在任何壹個時點上,我們要麽“向前看”,要麽“向後看”。所謂“向前看”就是展望未來,而“向後看”則是總結歷史。財務會計(報表)只處理已發生的會計信息,因而它是壹種“向後看”的思維方式。管理會計則是為了支持決策,而決策必定是面向未來的,“馬後炮”是沒有意義的,管理會計是“向前看”的思維方式。以下的兩個例子可以具體說明“向前看”和“向後看”的思維差別。
1)財務會計(報表)和管理會計(報表)都需要通過比較來獲得某些結論。財務會計(報表)是與過去作比較,比如將2014年的財務報表與2013和2012年度財務報表做比較。而管理會計則是先設定基於戰略的目標或標準,然後再將實際結果與當初設定的目標或標準進行比較。
2)財務會計報表中只考慮顯性成本(也稱為會計成本),不考慮隱性成本(也稱為機會成本)。而管理會計則既考慮顯性成本,也考慮隱性成本。
“向前看”和“向後看”的區別是導致管理會計和財務會計存在本質區別的根本原因,財務人員必須首先學會在這兩種思維方式之間進行切換,否則很容易造成思維混亂,用錯誤的方法解決問題。
2. 財務會計提供綜合性信息,管理會計提供細節性信息
由於管理會計(報表)將成本分為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固定成本又可以進壹步分為直接成本與間接成本(變動成本壹定是直接成本),因此它能夠高度體現收入與成本之間的因果關系。這種特性可以使管理會計(報表)展示單個產品、部門(甚至員工)或顧客的財務信息,並且可以用於模擬不同經營方案的財務結果(如本量利分析)。因此,管理會計(報表)可以幫助企業中、基層管理者進行日常經營活動的決策、計劃和控制,它是內部管理者應該使用的管理工具。
由於財務會計(報表)只將成本分為產品成本和期間費用,並要求在壹個會計期間內匹配所發生的收入與成本,因此它無法體現收入與成本之間的因果關系。財務會計(報表)只適合展示整個公司的綜合性財務信息。它的使用者是外部的股東、債權人、供應商、股票分析師,以及公司高層管理者。它對企業中、基層管理者以及普通員工的價值非常有限。
3. 財務會計必須符合會計準則,管理會計必須符合邏輯
財務會計報表由企業管理者編制,而外部使用者壹般不了解企業的真實經營狀況。在利益驅動下,企業管理者容易通過操縱財務會計報表,誤導外部投資者。這樣做的後果是極其嚴重的,1929年發生的大股災以及因此而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就是慘痛的教訓。因此,美國國會在1934年通過了《證券交易法》,設立了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負責制定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會計準則。從此,企業的財務會計報表必須按照公認的會計準則進行編制。
管理會計報表的編制者和使用者都是企業管理者,由於這屬於企業內部管理行為,因此不需要政府進行監管,也不需要符合公認的會計準則。管理會計強調的是符合邏輯關系,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支持管理活動。以下用壹個例子來說明這個問題。
公認的會計準則要求產品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變動間接費用以及固定間接費用,這種會計方法稱為“吸收成本法”。這種會計方法會導致壹個會計期間內的營業收益同時受銷售量與生產量的影響。這樣就有可能出現壹個奇怪的現象:在銷售價格和成本都沒有發生變化的情況下,銷售量大的會計期間(如2014年)的營業收益會反而會低於銷售量小的會計期間(如2013年)的營業收益,這顯然是不符合常理的。而且,這有可能導致管理者通過過度生產來操縱營業收益,這顯然是不符合企業利益的行為。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企業管理者可以使用壹種稱為“變動成本法”的會計方法。它與“吸收成本法”的區別在於將固定間接費用作為期間費用,而不是產品成本。這樣某個會計期間的營業收益就僅受銷售量的影響,而不受生產量的影響,從而避免了上述問題。但是“變動成本法”並不符合公認的會計準則,企業不能用它來編制財務會計報告。
4. 財務會計強調信息的準確性,管理會計強調信息的相關性
財務信息的價值在於對決策有用,而有用的財務信息必須符合兩個質量條件:準確性和相關性。應該說只準確但很不相關,或者只相關但很不準確的財務信息都會影響其對決策的有用性。但是,我們常常必須在信息的準確性和相關性之間進行權衡。也就是說,如果我們追求信息的更準確,則有可能損害信息的相關性;反之,如果我們追求信息的更相關,則有可能損害信息的準確性。例如,壹個固定資產的歷史價值更符合準確性,但很可能已經不夠相關了;而它的公允價值則更符合相關性,但很可能不夠準確。
財務會計(準則)往往更加註重確保信息的準確性,但也盡量保持壹定的相關性。因此,財務會計(準則)更多地要求采用歷史信息,以確保準確性,只有在保證壹定準確性的前提下才允許使用公允價值。而管理會計更加註重信息的相關性,但也盡量保證合理的準確性。管理會計大量地運用預測財務數據來描述未來的經營情況,這樣做對自然對決策更有意義。但管理者要認識到預測的財務數據或多或少是不準確的,自己應該不斷提升預測能力,盡量保證信息的合理準確。
5. 財務會計與憑證打交道,管理會計與經營活動打交道
編制財務會計報表的人員並不需要了解企業的經營活動,他們只要有能夠反映經營活動的憑證就可以工作。這也就是企業財務會計工作可以外包的原因。
因為管理會計是為企業的經營活動服務的,所以不了解經營活動的人員壹定無法開展管理會計工作。這個問題在上壹篇文章《現代管理會計是“三線合壹”》中已經作了闡述。
6. 財務會計不涉及“人性”問題,管理會計涉及“人性”問題
由於財務會計(報表)具有“向後看”特征,以及僅靠憑證就可以完成相關工作,因此它並不適用於企業的日常經營管理工作。財務會計的高度綜合特征也使它無法用於衡量中、基層管理者和普通員工的工作績效。可以說,財務會計(報表)是壹種基本上“對事不對人”的財務工具,不用考慮對人的激勵問題。
管理會計的工作涉及為管理者和普通員工設定目標和標準,並考核他們的工作績效,這自然要涉及人性問題。這個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高、中、基層管理者以及普通員工之間以及各部門之間必須有充分的溝通,以協調大家的努力方向,促進目標壹致。
設定的目標和標準要盡量切合實際,既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否則都不能激勵員工努力地工作。
讓員工參與決策工作,這樣既可以獲得更加可靠的信息,提高決策的質量;同時也可以增強員工的責任感,有利於促使他們更加努力地實現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