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的重要性包含兩層含義:
1.會計確認與計量層面上的重要性。如上述非貨幣性資產交換中,對具有商業實質的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進行了明確界定,其中的“其差額與換入資產和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相比是重大的”就是重要性原則的具體運用,即如果是重大的,則該項交易在滿足其它條件的情況下被認為具有商業實質,應確認損益,否則應當以換出資產的賬面價值和應支付的相關稅費作為換入資產的成本,不確認損益。
2.會計報告層面上的重要性。如關於資產減值的披露,如果發生的資產減值損失是重大的,應當在附註中披露導致每項重大資產減值損失的原因和當期確認的重大資產減值損失的金額,否則不必按每項資產的減值損失進行披露,只需如準則所述,在附註中披露當期確認的各項資產減值損失金額的合計數。
會計人員在處理日常的經濟業務需要判斷重要性,那麽如何判斷壹項經濟業務或壹個項目是否具有重要性應從以下幾方面考慮:
1.準則中已規定判斷標準的,按規定的標準執行
有壹些經濟業務和項目,在準則中已規定了明確的標準,在無特殊情況的前提下,我們可以直接按準則的規定進行處理或披露。如《企業會計準則》中對借款費用暫停資本化的條件規定了3個月的判斷標準,即“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資產在購建或者生產過程中發生非正常中斷、且中斷時間連續超過3個月的,應當暫停借款費用的資本化。”在滿足其他條件的前提下,只要該資產中斷時間超過3個月,我們就可以暫停借款費用的資本化,將這3個月的借款費用計入當期損益。再如《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應用指南中列示了企業財務報表附註的格式,其中應收賬款按賬齡結構披露的格式中,規定分別按“1年以內(含1年)”、“1年至2年(含2年)”、“2年至3年(含3年)”、“3年以上”列示應收賬款的期末賬面余額和年初賬面余額。這說明,應用指南中已經將3年以內的應收賬款作為可能對財務報表使用者的決策產生影響的重要數據予以分別列示,作為會計人員,在無其他需要特別披露的情況下,只需按附註的要求填列即可。
2.會計的重要性,需要職業判斷
準則中沒有明確重要性的判斷標準的,則需要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即通過定量分析或定性分析兩種方式判斷重要性。《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第二章第六條:“重要性應當根據企業所處環境,從項目的性質和金額大小兩方面予以判斷。”而根據《企業會計準則第30號——財務報表列報》應用指南中對重要性判斷的描述:“判斷項目性質的重要性,應當考慮該項目的性質是否屬於企業日常活動等因素;判斷項目金額大小的重要性,應當通過單項金額占資產總額、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營業收入總額、營業成本總額、凈利潤等直接相關項目金額的比重加以確定。”筆者認為應用指南中對性質和金額大小的描述不夠嚴謹,比重是壹個相對量,而金額是壹個絕對量,而用質量和數量這壹概念也容易產生模糊,所以筆者認為用定性和定量兩種方式分析項目的重要性比較恰當,即通過項目金額的大小或單項金額占資產總額、負債總額、所有者權益總額、營業收入總額、營業成本總額、凈利潤等直接相關項目金額的比重來判斷重要性,這是定量分析,或通過分析單個項目的性質來判斷重要性,這是定性分析。但無論通過采用定量分析還是定性分析來判斷重要性,都離不開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這是重要性內容的核心,其判斷的依據是該項目(或多個項目的合計)的錯報或漏報是否可能影響財務報表使用者依據財務報表做出的經濟決策,這就需要會計人員掌握較為全面的財務會計知識與實際工作經驗。
3.重要性與會計差錯更正無關
對會計差錯更正,不能因為出現差錯的某項經濟業務或某個項目不影響財務報表使用人的決策,我們就可以不進行差錯更正。財務報表除供外部使用人使用以外,企業管理層可以通過財務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管理水平,為以後的經濟決策提供參考。對於會計差錯,我們應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及其應用指南中關於會計差錯更正和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的相關規定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