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湖海文學》(第壹期)(創刊號)

《湖海文學》(第壹期)(創刊號)

目錄

小說界

——汪曾祺《撿爛紙的老頭》

——申平《記憶力》

——孫延宜《他鄉遇煎餅》

散文洲

——孫延宜《向高粱致敬》

詩歌嶺

——潘俞紅《外婆橋》

詩詞苑

——施宇傑《詠懷》

——孫茂雙《三月三》

——陳秋林《深秋露珠》

——西山有晴雪《念奴嬌·梨花》

小說界

撿爛紙的老頭

汪曾祺

烤肉劉早就不賣烤肉了,不過虎坊橋壹帶的人都還叫它烤肉劉。這是壹家平民化的回民館子,地方不小,東西實惠,賣大鍋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比較貴壹點是黃燜羊肉,也就是塊兒來錢壹小碗,在後面做得了,用臉盆端出來,倒在幾個深深的鐵罐裏,下面用微火煨著,倒總是溫和的。有時也賣小勺炒菜:大蔥炮羊肉,幹炸丸子,它似蜜……主食有米飯、饅頭、芝麻燒餅、羅絲轉;賣面條,澆炸醬、澆鹵。夏天賣麻醬面。賣餡兒餅。烙餅的爐緊貼著門臉兒,壹進門就聽到餅鐺裏的油吱吱喳喳地響,餅香撲鼻,很誘人。

烤肉劉的買賣不錯,壹到飯口,尤其是中午,人總是滿的。附近有幾個小工廠,廠裏沒有食堂,烤肉劉就是他們的食堂。工人們都在壯年,能吃,餡餅至少得來五個(半斤),壹 瓶啤酒,二兩白的。女工們則多半是拿壹個飯盒來,買餡餅,或炒豆腐、花卷,帶到車間裏去吃。有壹些退休的職工,不愛吃家裏的飯,愛上烤肉劉來吃“野食”,愛吃什麽要點兒什麽。有壹個文質彬彬的主兒,原來當會計,他每天都到烤肉劉這兒來。他和家裏人說定,每天兩塊錢的“挑費”都 扔在這兒。有壹個煤站的副經理,現在也還參加勞動,手指甲縫都是黑的。他在烤肉劉吃了十來年了。他來了,沒座位,服務員即刻從後面把他們自己坐的凳子搬出 壹張來,把他安排在壹個旮旯裏。有炮肉,他總是來壹盤炮肉,仨燒餅,二兩酒。給他炮的這壹盤肉,夠別人的兩盤,因為烤肉劉指著他保證用煤。這些,都是老主 顧。還有壹些流動客人,有東北的,山西的,保定的,石家莊的。大包小包,五顏六色,男人用手指甲剔牙,女人敞開懷餵奶。

有壹個人是每 天必到的,午晚兩餐,都在這裏。這條街上的人都認識他,是個撿爛紙的。他穿得很破爛,總是壹件油乎乎的爛棉襖,腰裏系壹根爛麻繩,沒有襯衣。臉上說不清是 什麽顏色,好像是淺黃的。說不清有多大歲數,六十幾?七十幾?壹嘴牙七長八短,殘缺不全。妳吃點兒軟和的花卷、面條,不好麽?不,他總是要三個燒餅,歪著 腦袋努力地啃噬。燒餅吃完,站起身子,找壹個別人用過的`碗,自言自語(他可不在乎這個):“跟他們尋壹口面湯。”喝了面湯:“回見。”沒人理他,因為不知道他是向誰說的。

壹天,他和幾個小夥子壹桌,壹個小夥子看了他壹眼,跟同伴小聲說了句什麽。他多了心:“妳說誰哪?”小夥子沒有理他,他放下燒餅,跑到店堂當間:“出來!出來!”這是要打架。北京人過去打架,都到當街去打,不在店鋪裏打,免得損壞人家的東西攪了人家的買賣。“出來!出來!”是叫陣,沒人勸。壓根兒就沒人註意他。打架?這麽個糟老頭子?這老頭可真是糟,從裏糟到外。這幾個小夥子,隨便哪壹個,出去壹拳準把他揍趴下。小夥子們看看他,不理他。

這麽個糟老頭子想打架,是真的嗎?他會打架嗎?年輕的時候打過架嗎?看樣子,他沒打過架,他哪裏是耍胳膊的人哪!他這是幹什麽?虛張聲勢?也說不上,無聲勢可言。沒有人把他當壹回事。

沒人理他,他悻悻地回到座位上,把沒吃完的燒餅很費勁地啃完了。情緒已經平復下來——本來也沒有多大情緒。“跟他們尋口湯去。”喝了兩口面湯:“回見!”

有幾天沒看見撿爛紙的老頭了,聽煤站的副經理說,他死了。死後,在他的破席子底下發現了八千多塊錢,壹沓壹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齊。

他攢下這些錢幹什麽?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中國作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裏下河文學流派的創始人,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壹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壹個士大夫”。 他寫作平淡質樸、如話家常,主要作品有《受戒》《大淖記事》《異稟》等,曾獲得全國短篇小說獎。1997年5月因病逝世,享年77歲。

記憶力

申 平

? 這幫老人家都已年過六旬了,這日卻突發奇想,要搞小學畢業50周年同學會。50年,整整半個世紀。歲月的風霜早已染白了他們的頭發,揉皺了他們的面龐,如今他們再見面,彼此還能認得出來嗎?他們是否把珍貴的少年時期的友誼埋藏心底?

於是就打電話、發通知,足足折騰了半個月,還真的把人給弄齊了。全班除4人提前去了另壹個世界聚會以外,其余41人都答應壹定來。

聚會選在壹家酒店的壹樓,門口掛了標語和彩球,顯得非常隆重。來得最早的當然是幾個發起者。他們發現,這家酒店的服務真不錯:門外有侍應生開門;壹進大廳,服務員就把熱毛巾遞了過來;還有壹個提著籃子的小老頭兒,給每個人都發壹包紙巾。顯然,這是為他們流淚準備的。發起者連連贊嘆:好,真是想得太周到了。

同學們陸續來到。每壹個人的到來,都會引發壹陣激動。大家先是靜靜審視來人,然後突然有個人叫出了他的名字,於是就是壹陣歡呼,就是壹陣熱烈擁抱。也有壹些人實在認不出來了,但當他自己壹報家門,大家立刻恍然大悟。這種激動就更熱烈,因為其中還包含著驚喜。

想想吧,50年壹聚,容易嗎?人生會有第二個50年嗎?昔日的少年,今天的老人,妳拉著我的手,我摟著妳的腰,說啊、笑啊、哭啊……那場面真的是太感人了。

那位小老頭兒發給大家的紙巾真的派上了用場,而且有人發現,這個小老頭兒竟然也被他們感動得熱淚縱橫。他也頻頻用籃子裏的紙巾擦自己的眼睛。

激動過後,發起者開始清點人數,發現已經來了40人,就差壹個人沒有來。大家都在詢問:他是誰呢?

那個提著籃子的小老頭兒此時突然放下了籃子,走上前來說:是我啊,妳們誰都沒有把我認出來啊!

“唰”地壹下,眾人齊齊把驚訝的目光向他射去:妳?妳是誰啊,有沒有搞錯啊?

小老頭兒在40雙眼睛的審視下有點發窘,他急忙挺了挺腰,大聲地說:我是陳大福啊,妳們再看看、再想想。

發起者趕緊去查名單,果然有陳大福這個名字,可是……40雙眼睛又從頭到腳把他審視了半天,有個發起者忍不住說:妳不是酒店……幹這個的嗎?他指了指老頭兒的籃子。接著他又說:妳別開玩笑,我們可是同學聚會……

小老頭兒就顯得有點兒著急:我知道是同學聚會,這種事情誰會冒充啊。我明明就是陳大福嘛,妳們睜大眼睛好好認認嘛!小老頭兒隨後又有點委屈地嘟囔道:這紙巾是我自己給大家買的——酒店還管妳這個!

於是40雙眼睛再次聚焦,恨不能看穿了他的骨頭,可結果還是失望地搖頭。小老頭兒這回可真急了,他說:妳們的記憶力……怎麽這麽糟呢?妳們仔細回憶壹下,那時咱班每天是誰最早來搞衛生的?妳們再想想,學校開運動會,是誰給妳們看衣服,是誰給妳們打開水?班裏組織勞動,又是誰幹得最賣力氣……

眾人仍然半信半疑。突然,壹個女同學尖叫了起來:哎呀,我想起來了,他的確是陳大福,他是我們的同學啊!

眾人就壹齊把目光投向女同學,顯然希望她拿出證據來。女同學就有點兒興奮地說:大家還記不記得,有壹次他偷了學校附近農民的地瓜,讓人家抓住,押到學校門口來示眾……噢——!眾人齊發壹聲喊,他們的記憶閘門壹瞬間呼啦啦全部打開。現在再看陳大福,怎麽看怎麽像他們的同學了。

但是此時的陳大福卻沒有半點兒興奮,反而像中了槍壹樣痙攣了壹下,他張大嘴巴,面部扭曲,用顫抖的聲音說:天哪,妳們還記著這件事啊!我做了那麽多好事,就是想讓妳們忘了這件事,可是妳們太……太傷人了!

陳大福慢慢轉過身去,提起他的籃子,搖晃著向門外走去,任憑後面喊破了嗓子,他也壹直沒有回頭。

作者簡介

申平,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壹級作家,廣東省小小說學會會長,《小說選刊》特約責任編輯。堅持文學創作多年,在各地報刊發表各類文學作品400多萬字,出版中短篇小說及小小說作品集19部,曾獲小小說金麻雀獎、冰心兒童圖書獎、中國微型小說學會年度評選壹等獎等各種權威獎項60多項,影視作品《妳好,西拉沐淪》《戴佛珠的藏娃》曽獲飛天獎和廣東省五個壹工程特別獎。

他鄉遇煎餅

孫延宜

今年春天,我們在日照市嵐山區壹風景區附近的酒店裏就餐時,服務員在上完壹份饅頭之後不久,又端上來壹份煎餅,盡管它不是我最喜歡吃的石磨糊子的,但他鄉遇煎餅,我還是頓時兩眼發起光來,贊嘆不已,第壹個伸手取了壹塊大口大口地嚼了起來。

同桌就餐的滕州某旅遊公司的王經理見狀後,說:“這還沒出咱山東來,算不了什麽。”緊接著,她給我講述了前幾年她在旅遊期間遇到的壹件與煎餅有關的事兒。

那是在南方壹個省會城市的火車站候車室裏,他們壹行幾個人正在津津有味地吃著煎餅卷鹹菜、鹹鴨蛋時,旁邊突然來了壹位中年婦女,目不轉睛地盯著他們。見王經理擡頭看她時,她便試探著問道:“妳們這是吃的什麽‘紙’呀?”當王經理告訴她這是我們山東滕州的煎餅食品時,她先是大吃壹驚,繼而艷羨得口水都差點兒流了出來。王經理帶隊旅遊在外奔波了多年,也不是頭壹回遇到這事兒了,於是便伸手拿了壹個煎餅遞了過去。那位女士接過煎餅後連續感謝數聲後,才轉身回到了候車區的座位上。

誰知,過了壹會兒,那位女士領著壹位青年男士又走了過來,開口便對王經理說道:“您送給我的煎餅太好吃了,可就是我咬不動它。不過,我已把它送給了壹個咬得動它的人了。”說完,她便往前拉了拉身邊的小夥子。只聽小夥子連忙接過話頭兒說道:“是的,謝謝妳們。俺也是山東人,在外拼搏,已經好幾年沒有回老家了。俺幾乎天天晚上連做夢都在想著吃煎餅,不知道您能否再給俺兩個煎餅嗎?”經過壹番交談之後,王經理毫不猶豫地從旅行袋裏掏出來三個煎餅,外加三個鹹鴨蛋送給了他。小夥子雙手接過來之後,連連鞠躬致謝不止。

從此以後,出省旅遊時,煎餅便成了王經理的標配之壹,雷打不動。

作者簡介

孫延宜,1961年11月出生,山東省滕州市人。1980年於滕州壹中高中畢業後考入空軍壹機校,1982年秋軍校畢業後,分配至蘭空航空兵部隊工作,歷任師直修理廠軍械師,航空兵團定檢中隊軍械分隊長、政治指導員,飛行大隊政治教導員等職,空軍中校軍銜,2001年選擇自主擇業的安置方式轉業。喜歡文字,堅持讀寫,在軍內外刊物上發表文章數百篇,現為《大眾日報》特約評報員。

散文洲

向高粱致敬

孫延宜

? 自從1978年進城讀高中算起,我已經離開家鄉四十多年了,但高粱這種普通的農作物在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卻壹點兒都沒有減退過。

? 高粱是壹種高稭稈植物,在科技不發達,物資極度匱乏的20世紀六七十年代裏,它簡直渾身都是“寶”,深受人們的喜愛。且不說其糧食的功用,單表以下幾條吧。

? 沁人心脾的高粱茶。夏秋天,在烈日下勞作的社員們出汗多,需要及時補充水分,生產隊長專門安排壹二名社員用大鍋燒開水往地裏送。白開水社員們不喜歡喝,茶葉又買不起,燒水人員往往就地取材,將紅高粱放入水中煮。您別說,煮出來的紅高粱水色香味俱全,大家都喜歡喝。特別是到了秋天,地裏的高粱快熟了的時候,燒水員就將剛砍下來的新高粱頭簡單壹洗,直接放進鍋裏去煮了,水的味道更佳。至於水中的高粱米,壹粒也浪費不了,全都進了社員們的肚子裏去了。紅高粱茶解渴又充饑,給人們留下了那個時代特有的記憶,只可惜當年沒有人去申請這個“專利”喲!

? 暖融融的高粱殼兒火罐。去掉籽實的高粱殼兒,冬天可用來拔火罐。那時的冬天,沒有任何取暖設備,能有壹個小火罐兒,就是壹家人的偎乎了。火罐裏的燃料就是高粱殼兒,罐子就是與尿罐壹樣大小的土陶罐兒。罐子裏先放進適量的高粱殼兒,再在上面放上壹些帶火星的草木灰即可。用它來烤烤手和腳,頓覺壹股暖流湧上全身。晚上睡覺前,也常用它來給老人和小孩子們烘烤壹下被窩,讓他們踏實地入睡。其實,火罐兒最大的用處是在其上面罩個烘籃,給小孩子們烘烤尿布,尤其是連陰天的時候。

? 廉價環保的生活用具。高粱穗兒去掉子實和殼兒之後,既可用來紮笤帚掃地,又可用來紮刷帚刷鍋刷碗。用這樣的刷帚刷鍋刷碗如同用絲瓜絡壹樣,沒有汙染。現在,農貿市場上仍有出售的,愛人壹如既往地買它來用。提起刷帚來,我不由得想起了我們滕州的“火把節”來,那就是每年的元宵節晚上,我們這些小孩子們就會將家裏積攢了壹年的用禿了的刷帚頭(把)抱到漫坡裏,點著了往天空中扔。壹個個火把拖著火龍,有的往上躥,有的往下墜,場面十分壯觀。若是當時有手機拍下來發到朋友圈裏的話,那絕對是點擊量天大的視頻之壹。將高粱稭稈頂端最細的壹段兒截下來,它叫莛子。將莛子的外面收拾幹凈,上下兩層橫豎排列,可以緝(qī)成圓形的鍋拍(鍋蓋)。這種用具除用作鍋蓋等蓋子外,更多的則是用來盛放煎餅、水餃、面條等。壹個在濟南做生意多年的侄子把它帶到了濟南,生前時常在朋友圈裏曬它盛放水餃或面條的情景,我總是端詳個不夠。

不減當年勇的“頂梁柱”。高粱的稭稈(秫稭)是高粱的頂梁柱,高粱收獲後,作用最大的依然是它,真是“好漢不減當年勇”呀!高粱的稭稈可以用來織箔,這種箔既可以用來鋪床(其上再鋪草苫子、席子)睡覺,也可以用來曬糧食囤糧食等。記得小時候我最喜歡看父親織箔了,特別是壹開始用箔垂子桄(guàng)線的時候,我總是壹趟又壹趟地為父親搬運那些箔垂子,得到了父親的不少誇獎呢。高粱稭稈更大的用處,是蓋房子時用其來做椽子。做椽子用的高粱稭稈兒要先紮成拳頭粗細的秫稭把子,這也是個技術活兒,壹般都是由中老年人來紮,以確保質量。蓋房子時,先將椽子壹個挨壹個地排列到房梁上,再泥上泥(苫背),然後再苫上麥穰或瓦(wà)上瓦即可。

? 高粱稭稈的篾子可以用來編織成各式各樣的席子,以滿足人們不同的需要,席子有的用來鋪床供人們休息,有的用來曬糧食囤糧食,有的用來鋪在地上供女人們套棉被棉衣等等。更有專門為結婚辦喜事時用而編織的紅席子,可鋪床,可讓新郎新娘用來跪在上面磕頭,還可用來像壁紙壹樣圍在與床相連的墻上,那叫圈席。剝篾子編織席子可能是個更細心的活兒,我還真沒有見過呢,家裏所用的席子都是從市場上買回來的。

? 此外, 高粱稭稈上的葉子擗下來曬幹後,是冬季牛羊等牲畜的美味佳肴。甚至連砍掉高粱稭稈後留在地裏的秫茬,也能派上用場。人們把它刨出來,砸幹凈土曬幹後,就可當柴火用來燒火做飯了。又因其根須較多,人們常用它來譏笑當年趕時髦燙發的女士,說她們的頭發就像那打翻的秫茬兒壹樣,形象逼真。

? 向高粱致敬!

作者簡介

孫延宜,1961年11月出生,山東省滕州市人。1980年於滕州壹中高中畢業後考入空軍壹機校,1982年秋軍校畢業後,分配至蘭空航空兵部隊工作,歷任師直修理廠軍械師,航空兵團定檢中隊軍械分隊長、政治指導員,飛行大隊政治教導員等職,空軍中校軍銜,2001年選擇自主擇業的安置方式轉業。喜歡文字,堅持讀寫,在軍內外刊物上發表文章數百篇,現為《大眾日報》特約評報員。

詩歌嶺

外婆橋

潘俞紅

外婆橋

是童年記憶中最醒目的符號

草長鶯飛的三月

炊煙在橋上伸開懶腰

喚醒枝頭的喜鵲

繽紛的野花搖曳著春天的舞蹈

外婆提著菜籃拉著我的手

在橋上走過

走向遠方霧靄朦朧的菜園

我倆在河水中的倒影晶瑩剔透微波蕩漾

魚兒吐出頑皮的泡泡

火熱的六月

金黃的麥浪發出成熟的召喚

載滿麥子的小推車

在橋上湧起金色的波濤

星光燦爛的夜晚

外婆橋變成納涼的船

在河上穿行於月光之間

我和外婆相擁而坐

看星星眨眼看月亮躲到雲間

石板寬厚而溫熱

那是外婆的體溫那是大地的體溫

伴我入夢的是動聽的民間故事和鄉間歌謠

外婆牽著我的手在橋上走過

陪著勤勞的耕牛走過春天的播種

踩著蕭蕭落葉走過秋天的收獲

走過四季

四季都溫暖如春

走過風霜雪雨

每壹天都清新怡人

我的個頭越來越高

外婆卻日漸蒼老

如今的我只能獨自在橋上走過

外婆的足跡依稀可辨

隨河水逝去的時光再難尋找

作者簡介

潘俞紅,男,漢族。2000年至2007年在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服役,在宣傳科從事新聞宣傳工作。2008年至今,在山東省莒南縣總工會工作。業余時間從事詩歌、散文等創作,作品曾發表於《家鄉》雜誌。

詩詞苑

詠懷

施宇傑

鄙性本蒙童,忘憂天地中。

指心常對月,揮手便來風。

滄海因吾靜,山岑有我同。

渾然皆不辨,度日任西東。

作者簡介

施宇傑,筆名:鑒吾居士,江蘇無錫人。

三月三

孫茂雙

鳥鳴深樹晨朝裏,風送清香入我家。

瞰望鄉鄰茶飯後,山中三兩采槐花。

作者簡介

孫茂雙,字雲心,號半山居士,山東省棗莊市人。畢業於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國畫山水專業班。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華辭賦社會員,魯南辭賦協會理事,魯南孔子詩社副社長。專業詩書畫家。詩詞作品相繼發表在《中華楹聯報》、《中國辭賦駢文報》、《中華詩詞》、《中國詩詞月刊》、《歷山詩苑》《甘泉》等報刊雜誌上。出版發行個人詩集《去住雲心壹種閑》。

深秋露珠

陳秋林

秋原槭葉紅,寒露宿荷筒。

滲瀝晶瑩潤,飄悠剔透通。

輕風圓玉落,細雨遠山蒙。

明早朝陽起,靈光耀眼瞳。

作者簡介

陳秋林,筆名:壹葉知秋。退休。籍貫江蘇、,宣州區詩詞學會、安徽省詩詞學會、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九州格律詩詞社特約作者。作品散見於《宛陵詩詞》、《敬亭山詩詞》、《江南新韻》、《西江月詩社》《中協曬詩樓微刊》《徽風皖韻》《壹壺詩夢詩社》《安徽詩人之家》等詩詞刊物和網絡平臺。曾多次獲獎。

念奴嬌·梨花

西山有晴雪

壓枝晴雪,見友鄰秾李,玉花相慕。臘日白梅旁雅嘆,昨夜東催風雨。萬秀千枝,空明蝶醉,淡抹新妝樹。香清風約,問情花為誰嫵。

愛到白首純真,嬋娟壹色,地久天長賦。 不管夏秋風物好,情只對春傾訴。引喻離愁,皎然淚潵,那是花歸去。伴春榮落,直教生死相許。

作者簡介

西山有晴雪——原名:王強,北京市海澱區作家協會會員,2016年開始寫作舊體詩,至今已創作了四百七十余篇絕句、律詩、詞牌等詩詞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