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市公司報告中,商譽是指M&A企業在並購過程中向被並購企業支付的溢價。是企業並購後的無形資產,計入資產負債表。
例如:
A公司支付5000萬元現金購買B公司,B公司凈資產只有4500萬元,所以A支付的500萬元是溢價,也就是商譽。
每壹個好的企業都有壹個商譽。出於會計的謹慎,我們沒有在報表中記錄內部創造的商譽。只有企業被合並,才會被確認並記錄為商譽。
商譽減值風暴:
按照規定,上市公司每年都要對商譽進行減值測試。比如,當被購買的子公司達不到購買時承諾的預期收益時,就需要計提商譽減值準備,這將對公司當年利潤產生負面影響。如何降低價值,沒有具體的標準可循。有的公司會通過商譽減值來計提“壹次壹虧”的撥備,以達到“金融洗澡”的目的。
壹些上市公司涉嫌在並購產生的巨額溢價背後輸出利益。
2020年初,深交所向華誼兄弟發函,進壹步說明業績大幅虧損的原因,包括商譽、長期股權等資產減值。據悉,2065438+2009年第三季度,華誼兄弟的商譽總額為1947億,其中收購東陽美拉的商譽為7.44億。這個收購發生在2015。華誼兄弟以1.05億元收購馮小剛、陸國強持有的東陽拉美70%股權。當時東陽拉美的凈資產大概是負0.55萬(資產1.36萬——負責1.91萬),也就是華誼兄弟拿了10。這種收購引起了當局的註意,不僅商譽受損,而且其收購的合理性以及是否存在利益輸出行為。
投資者需要註意什麽?
近年來,隨著並購浪潮的興起,上市公司商譽風暴現象層出不窮,導致投資者損失慘重。這些現象都是高溢價並購的後遺癥。壹旦有證據顯示出現減值,就要對減少的利潤進行沖銷,從而影響股價。
對於商譽較高的上市公司,投資者應關註所購買子公司的經營狀況,是否存在商譽虛增、未來減值的風險。壹般來說,商譽/凈資產大於10%的企業虛高風險較大。
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投資者認真研究公司財務報告是非常重要的。有時明顯的數字是壹個雷區。早發現早制止。我們經常會發現,有些企業的凈資產值幾百萬、幾千萬,但溢價卻是
商譽上億。乍壹看,這是壹筆極好的資產。事實上,它被困在那裏。壹旦收購的資產沒有帶來預期的收益甚至虧損,就不得不減值,利潤大幅下降,市值崩盤。
所以要對善意保持警惕。試著去理解壹個公司為什麽收購,為什麽願意溢價收購,這個溢價是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