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國內外財務造假研究的現狀

國內外財務造假研究的現狀

壹、財務造假概念及行為特征 1

(壹)財務造假概念 1

(二)財務造假的特征分析 2

二、財務造假的手段剖析 2

(壹)虛構交易,操縱利潤 2

(二)操縱收入、費用,調節利潤 3

(三)會計方法和會計原則的不恰當利用 3

(四)關聯交易準則的不恰當利用 4

(五)其他操縱利潤、調節資產行為 4

三、財務造假的防範措施及治理建議 5

(壹)提高會計誠信,凈化社會環境 5

(二)完善會計規則,減少會計操縱空間 6

(三)加大處罰力度,提高財務造假成本 6

(四)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7

(五)強化獨立審計的社會監督作用 7

四、結束語 8

主要參考文獻 9

引言

財務造假問題由來己久,現今全球都存在財務造假的問題,人們采用了眾多的手段和方法,卻壹直未能徹底解決這壹問題。與國外財務造假狀況相比,我國財務造假的現象更為普遍,並且由於各國國情不同,我國財務造假的原因有自身的獨特性。[1]這些財務造假事件引起中國的資本市場的巨大震動,並造成非常惡劣的影響,不僅給投資者造成巨大損失,而且對於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證券市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危害,已成為各國證券市場的公害。因此,識別財務造假的主要手段並采取有效的防範措施已成為會計理論研究和實踐的重要議題。

壹、財務造假概念及行為特征

財務造假壹直是世界會計學界研究的重點課題,也壹直是世界各國政府部門著力解決的重大問題。筆者首先對會計信息的基本概念進行簡要的分析,因為只有搞清楚財務造假概念這壹基本問題,才能探悉到其癥結所在,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良方。

(壹)財務造假概念

財務造假,是指在有關會計行為人為實現其行為目標,達到某種目的,利用會計法規、準則的靈活性以及其中尚存的漏洞和未涉及的領域,有目的的選擇會計程序和方法,甚至憑空捏造,修飾其財務報表和數據,使之顯示出對其有利的會計信息的行為,財務造假是壹種不規範的會計行為,它將致使提供的會計信息失去真實性和可靠性。財務造假行為包含造假的主體、造假的動機、造假的主要手段和造假的影響等要素。

在實務中,要保證真實性,杜絕財務造假行為,從根本上來說,就要求各類經濟信息的產生、傳遞、輸送和加工使用,必須以實際發生的經濟業務及其證明經濟業務發生的合法憑證為依據,如實反映經濟活動的狀況和結果,做到內容真實、數字準確、資料可靠。具體地說:會計確認環節,要求以實際經濟活動為依據,會計計量、記錄的對象必須是真實的經濟業務,財務會計報告必須如實地反映情況,不得掩飾。也就是說會計核算必須根據經濟業務填制憑證、根據憑證登記賬簿、根據賬簿編制財務會計報告,這壹程序應是對經濟活動的客觀、完全、系統和規範的反映。在我國,企業事業單位為實現真實性的目標,首先必須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行事,按規範的程序和方法進行會計核算工作,按照統壹的口徑編制出會計報表,得出有關財務指標數據。企業事業單位貫徹真實性原則,必須遵守《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企業統壹會計制度》及企業事業單位相關的規章制度、工作規範和原則等。

(二)財務造假的特征分析

1.通常是以管理層為主體的集體舞弊

盡管公司財務造假可能出現在各個層面,但造假的主體是上市公司的管理層。如果是普通員工舞弊,除非串通或經管理層授意,否則內部控制制度均能有效預防或事後核查;而管理層舞弊通常經過精心設計並且事後極力隱瞞,註冊會計師難以有效識別。上市公司財務造假屬集體舞弊,往往動用組織的資源和力量,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造假。[2]但由於其“戰線”過長,破綻相應地也較多,隱蔽性不及個人舞弊和小集團舞弊。

2.以會計數據作為造假的客體

財務造假活動不論其目的和形式如何,最終都要反映到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和資產實物等會計信息載體之中。造假的方式主要有偽造、變造公司的會計憑證,應用不恰當的會計方法和頻繁(惡意)變更會計政策等,但最終還是要在對外財務報告的會計數據上做文章。

3.造假不能改變企業的真實盈利狀況

財務造假是虛構或者篡改真實的財務數據,因此造假不會也不能改變企業的真實盈利狀況,相反,造假帶來的虛假信息反面會幹擾、破壞正常的經營決策,惡化企業的盈利情況。

4.連續的行為

財務造假通常具有在幾個年度內連續的造假行為,既然造假行為是有系統、有步驟、有計劃的行為,就很難只在壹個年度內出現,必然會涉及到幾個會計期間。比如上個會計期間對壞帳大量計提,在下個會計期間轉回來提高利潤。

二、財務造假的手段剖析

隨著經濟政策、經濟法規和核算制度的調整變化,新的財務造假行為不斷出現,而且手段翻新花樣繁多,幾乎到了防不勝防的地步。有嚴重的虛構交易、虛構收入和利潤的財務欺詐,有利用會計準則、會計制度的缺陷來操縱利潤、調節資產,也有利用其他手段進行財務造假的行為。

(壹)虛構交易,操縱利潤

虛構交易主要表現為偽造收入,它是性質最為惡劣、欺騙性最大的壹種財務造假的手段,在最近幾年發生的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給投資者造成損失最慘重的財務欺詐案件,幾乎都是使用這種虛假會計信息的手法制造的。偽造的交易是壹場完全的騙局,是對財務信息真實性的踐踏,是公然的違法違規行為。

虛構交易的主要途徑是偽造收入,偽造收入主要包括以下手段:從虛構交易對象開始,虛構原材料購入發票、偽造材料購入合同、材料運輸入庫單據、材料出庫單據、產品生產班組和記錄、產品入庫單據、銷售合同、銷售發票單據、產品出庫單據、產品運輸單據、銀行存款對賬單、銀行存款調節表、納稅單據、產品外銷報關單、國際信用證、國外交易方、控制制度和管理制度等所有需要的憑證和文件。這樣的虛假交易和事項輸出的會計信息,即使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有時也難以洞察其蹤跡。銀廣夏就是壹個虛構交易和利潤的典型案例。

(二)操縱收入、費用,調節利潤

1.提前確認收入

會計信息加工的整個過程分為四個步驟:確認—計量—記錄—報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發現,居於首要地位的是交易和事項的確認,然後才逐步進行到最後的信息報告,會計信息的確認對會計信息報告有著最重要的影響。只有正確的交易和事項的確認,才能談到會計信息最重要的質量特性—相關性和可靠性。雖然資產負債表也逐步得到更多的關註,但會計報表使用者對損益表的認知程度似乎更高。而在損益表的第壹頁,列出的就是主營業務收入,如果收入確認不符合會計準則的判斷標準,必然導致會計報告的不真實。收入的確認本質上就是指收入在什麽時候入賬,並在損益表上如何反映。

我國會計準則中的收入確認準則基本借鑒了國際會計準則的做法,對各種類別交易事項的確認規定了很嚴格的標準,但這些標準雖然看上去很明確,但是基於判斷的成分依然很大。基於估計和判斷的領域總是容易被作為操縱的空間,因此收入確認的彈性很大,這壹也是經常被用來作為利潤規劃手段的原因。壹些公司使用提前或推遲確認收入的做法確認收入,給外部信息使用者造成很大誤導。

2.利用投資收益等壹次性所得調節利潤

在我國,首次發行股票、配股、增發新股、發行可轉換債券、某些銀行貸款的申請、發行企業債券、恢復上市、解除特別處理等,都規定有硬性指標,比如凈資產收益率達到某壹比率、扭虧為盈、連續三年盈利等。當企業經營不利而又想進壹步融資或者解除特別處理時,就會為了實現這些硬性指標而操縱利潤,方法之壹就是依賴壹次性所得。特別是投資收益,是壹種最直接有效的利潤操縱方法。可以操縱的壹次性所指包括巨額投資收益、銷售實物資產、無形資產所有權或使用權轉讓、股權轉讓、關聯方之間的資產購銷等。這些壹次性所得不會給企業帶來持續的盈利收入,當企業達到既定目標後該部分利潤和收入會隨即消失,不但盈利能力不真實,也降低了不同會計期間的可比性。

3.將費用資本化來調節利潤

費用必須與發生的收入配比,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費用必須抵減收入。如果把不符合資本化條件的費用資本化,會由於資本化費用轉化為資本而在以後的多個會計期間攤銷而誇大當期利潤。經常被不適當的資本化的費用有利息費用、廣告費用、研究與開發經費和其他日常經營費用等,其資本化的借口往往是壹些會計原則,比如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等。

(三)會計方法和會計原則的不恰當利用

會計制度同任何制度壹樣都具有局限性,會計準則所固有的估計和專業判斷以及會計核算方法的可選擇性給上市公司管理層操縱利潤提供了機會。在會計制度和會計方法中,只要存在估計和判斷的領域,就存在被利用來進行利潤操縱和調節資產的可能性,就可能引起會計信息失真。

1.會計估計方法的不恰當利用

會計估計指企業對結果不確定的交易或事項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為基礎所作的判斷。由於企業經營活動中內在不確定因素的影響,某些會計報表項目不可能精確地計量,而只能加以估計。如果賴以估計的基礎發生了變化,或者由於取得新的信息、積累更多的經驗,可能需要對會計估計進行更正。需要進行會計估計的項目很多,例如:壞賬比例、存貨毀損、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和凈殘值、無形資產的受益年限、資產減值等。由於會計估計的特點是依靠估計和判斷,使用會計估計規劃利潤的概率很大,比如利用會計估計的巨額準備計提、各種秘密準備等,如果使用靈活,可以成為利潤調節和規劃的強有力的武器。

2.會計原則的不恰當利用

利用會計原則規劃利潤都是在實務中扭曲業務的實質情況,卻以會計原則為盾牌達到利潤操縱的目的。無論會計制度和會計準則對各種交易和事項會計處理的規定多麽詳細,都不可能包羅實務中的所有情況,特別是科技發展如此快、金融衍生工具層出不窮的今天,這樣就給那些想操縱會計行為、制作失真會計信息的會計師和企業管理當局留下了可乘之機。只要存在估計和判斷的領域,就可能被利用來制作失真會計信息。

利用會計原則操縱利潤的可能情形有:(1)實質重於形式原則。明明壹項交易不符合完整手續,管理當局卻可能以實質重於形式原則為借口,把交易所必備的手續歪曲成事項的形式而確認該交易的結果,從而制造出形式重於實質的交易;相反,有的管理當局把實質上的真正交易扭曲為不符合實質重於形式原則而不加以確認。這兩種處理方法壹個是提前確認了交易結果,壹個是推遲確認了交易結果,兩者都沒有真實反映經濟內容的真實情況。(2)權責發生制原則和配比原則。權責發生制原則要求判斷經濟事項的發生期間,並以判斷為基礎,決定是否確認收入和承擔費用,而不是以貨幣支付和收取為確認基礎。配比原則要求實現的收入與為之發生的費用在同壹會計期間核算與記錄。比如廣告費,壹般要求在發生的會計期間記入損益,但企業認為該筆費用可以使連續多個會計期間受益而進行資本化,在以後的多個期間分攤。權責發生制原則可以使企業有很靈活的確認收入的會計期間,這樣管理當局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決定何時確認收入。多元化是很多公司的經營特點,有些上市公司的經營範圍十分廣泛,自己或子公司經營多種業務,其利潤就很容易以不同業務為借口被人為操縱,在需要利潤時就使用最激進的會計手法,提前確認收入:否則就使用最穩健的會計手法,盡可能遲的確認收入,畢竟它的業務範圍為它提供了可操縱的空間。(3)謹慎性原則。該準則要求企業不得多記錄資產和收益,也不得少記錄負債和費用,計提資產減值就是該準則的具體應用。事實上,很多企業並沒有按照謹慎性原則進行會計處理,而是把資產減值準備作為利潤的調節器,需要利潤時,不提取或者提取很少的減值準備;發生虧損成為定局時,壹次性提取大量的準備,確認過多的費用,為以後的扭虧為盈做準備。

(四)關聯交易準則的不恰當利用

關聯交易並非為法律所禁止,也不是所有的關聯交易都違背市場規則,但卻曾經被上市公司廣泛用來進行利潤造假。

關聯交易正常化的做法是,關聯方之間通過非關聯的第三方作為中介,循環交易,或者掩蓋關聯關系,避開會計規定的限制,或者與其他企業建立戰略夥伴關系,利用與戰略夥伴的關系達到操縱利潤的目的。這種關系表面上看不屬於關聯交易,但由於在這些操作的背後有另外的利益轉移,這種方式本質上也應該屬於關聯交易,但是判斷的難度比較大,可以被企業作為操縱利潤的手段,特別是在我國財務報告披露不充分的情況下,如果企業自己不提供,外部財務報表使用者無法得到真實的交易信息。關聯交易的最終目的是自身效用的最大化。比如為了配股、發行新股、發行債券的成功,或者通過企業經營利潤的支持操縱股票價格,從而得到更大的自身利益。

(五)其他操縱利潤、調節資產行為

除存在以上幾種主要的財務造假手段外,有些企業采用下列手段來達到目的。

1.子公司、空殼公司的妙用

在利潤操縱、資本運營領域,子公司、空殼公司等虛擬公司有非常神奇的作用。美國安然公司堪稱典範,子公司數目達3000家以上,銀廣夏在北京的兩家商貿公司和壹家研究所、東方電子的煙臺振東高新技術發展公司、壹條龍作假的黎明股份等,在運作過程中都晃動著虛擬公司的影子。而資本市場的玩家,對虛擬公司、空殼公司更是運用自如。[4]虛擬公司、空殼公司常有下列妙用:(1)虛構交易和事項。(2)關聯交易正常化。(3)資本運作。(4)轉移資金。(5)操縱市場。(6)資產重組。所有涉及交易規劃和資本運營的操縱行為,對具有法人性質的虛擬公司運用得好,都會收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既躲開了監管部門的監督,又避開了形式上違規的風險,而且不容易引起外界的註意。

2.不按規定披露重大信息

企業的壹些重大事項,如委托理財、重大訴訟、關聯交易、抵押、擔保、兼並收購、大股東高額占用資金等,必須全面及時地按照要求披露,否則將出現誤導投資者的會計信息。在市場監管逐步嚴格的情況下,企業不按照要求披露重大信息的情況越來越少,但仍然有部分企業沒有按照要求去做,信息披露避重就輕,將過多的筆墨傾註於非重要事項,而對重要、關鍵的事項缺乏詳細描述,特別是壹些對企業十分不利的重大事項輕描淡寫,甚至隱瞞掩藏。當重大事項已經危及企業的生存,很可能發生財務危機甚至影響持續經營時,不披露行為會給投資者帶來十分嚴重的決策失誤,造成經濟損失。

目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常存在以下幾個主要問題:(1)信息披露不真實; (2)信息披露不充分;(3)信息披露不及時;(4)信息披露不公平;(5)信息披露不對稱;(6)信息披露與國際會計慣例不協調。例如,“ST春都”存在嚴重的隱瞞實情與虛假披露,“南華西”推遲重大事項的披露,“三九醫藥”避重就輕披露等現象,都嚴重影響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企業真實價值的判斷,誤導他們的決策,導致重大損失。

3.私設小金庫

小金庫問題在企業中非常普遍,即使上市公司也不能避免。企業常通過下列手段將資金轉移到小金庫賬上。(1)獲得的現金折扣不入賬。(2)投資收益等不固定的收入部分或全部不入賬。(3)虛假研究開發費用、虛假廣告費、虛假會議費等各種虛假費用抵賬。(4)直接收集各種費用性質的發票抽取單位資金。小金庫的存在,雖然很少影響到企業的持續經營能力,但在壹定程度上造成了會計信息的失真,縱容了管理層道德的缺失。

三、財務造假的防範措施及治理建議

防範和治理財務造假刻不容緩,需要我們采取壹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打擊財務會計造假行為。遏制財務會計造假是壹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從各個方面進行統壹協調、綜合平衡。

(壹)提高會計誠信,凈化社會環境

會計誠信表達了會計對社會的壹種基本承諾,即客觀公正,不偏不倚地把客觀經濟活動反映出來,並忠實地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服務。誠信在會計行業尤為重要,為了減少、避免財務造假現象的泛濫,我們應提高會計誠信,把信用作為會計工作的生命線,凈化社會環境。

1.打造信用政府

各級政府作為掌握公***權力者,享用和支配著納稅人的錢,實質上和納稅人之間就是壹種契約關系,要守契約、講誠信,就要切實為納稅人謀取利益,通過制度建設,規範和保護誠信,嚴厲打擊各類造假等不誠信行為,杜絕“官出數字、數字出官”的浮誇風,提高政府信譽度。如果掌握公***權力者不守誠信、不為民謀利,也應該受到相應的制裁。這樣,誠信建設才有根基,才能得到法律的支持,才能營造全社會的誠信氛圍。

2.加強社會誠信教育

誠信不僅僅是道德要求,更是市場經濟中企業和個人必須遵循的基本遊戲規則,因此要利用各種渠道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使全社會的人們都認識到誠信的重要性、不誠信的危害性,形成誠信者受尊重、不誠信者遭受鄙視的社會環境和輿論氛圍,使“人無信不立、國無信則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取之有害”等觀念深入人心。因此,只有讓誠信深入人心,才能使會計人員樹立高尚的職業道德情操,才能消除財務造假的主觀意識,從根本上抑制財務造假現象。

(二)完善會計規則,減少會計操縱空間

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我國先後制訂和修訂了壹系列相關的會計法規和制度,如《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企業財務會計報告條例》、《企業會計制度》、《會計基礎工作規範》、《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披露細則》等,這些法規和制度的執行,基本保證了會計信息的質量,抑制了會計蓄意造假的現象,但會計規則自身的漏洞給財務造假者提供了充分施展的空間。因此要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必須完善會計法規、制度。

1.改善會計準則的制定程序

首先,會計準則制定者應向社會公眾公開更多的己有的相關會計知識,特別是世界各國和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的成熟經驗,以便社會公眾結合其所處環境,理解會計準則及其相應的利益關系。其次,應建立更加公開化、制度化的征求意見制度,即使是會計準則正式頒布之後,這種制度仍然是必要的,因為知識不是壹個靜態的概念,會計準則隨著環境的變化而不斷進行修訂則是必然的。

2.完善會計法規的內容

隨著經濟國際化進程的加快,會計國際化已成為必然,我國必須加快深化會計改革的步伐,進壹步完善會計準則及相關會計制度,規範會計行為,避免主觀隨意性,縮小會計信息與實際情況的差距,這是確保會計信息質量的前提條件。壹是進壹步完善《企業會計準則》,壓縮財務報告粉飾的空間,可以適當增加財務報表附註,鼓勵企業披露非財務信息,進壹步完善並嚴格規範關聯交易的披露,加強對現金流量信息的呈報和審核。二是在認真總結現行會計準則實施情況的基礎上,根據市場經濟和證券市場發展要求,適時出臺壹批與國際慣例相協調、體現我國經濟發展特點的具體會計準則,進壹步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透明度,規範會計信息披露。三是鑒於會計核算制度將在較長壹個時期與會奇準則並行的實際情況,因此要努力提高會計核算制度的靈敏性,及時反映多變的、日趨復雜的經濟業務。四是在準則的制定過程中,應采取慎之又慎的態度,處理好會計準則的統壹性與靈活性之間的關系,避免個別企業利用合法而不合理的手段粉飾財務報告,操縱企業利潤。五是盡可能縮小會計政策的選擇空間,在對會計政策選擇方面的規定應更加具體。

(三)加大處罰力度,提高財務造假成本

企業作為經濟主體,其壹切行為應遵循成本效益原則。企業財務造假本質上是壹種違約行為,企業是否會選擇違約,主要還是看違約成本的高低。當財務造假的預期成本大大低於造假的預期收益時,企業很難不產生造假的沖動。因此,加大對財務造假的懲罰力度,提高財務造假成本,無疑是遏制財務造假屢禁不止的重要措施。

而目前的狀況是:守信者未能得到有效的保護、失信者也未得到嚴厲的制裁,壹些企業或中介機構提供虛假會計信息已成為“公開的秘密”。[5]加上造假者受到懲處的僅是極少數,許多企業和個人都從“失信”中撈到好處,壹些擅長做假賬的人還成了壹些企業競相聘請的人才,非常“走俏”。在這樣壹個失信成本過低的環境下,“好人也會變壞”。要改變這壹局面,惟有加大處罰力度,大幅度提高財務造假的成本和風險,使造假者得不償失、無利可圖。

(四)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

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企業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核心,它是為了提高會計信息質量保護資產的安全完整,確保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而制定和實施的壹個控制系統。為了貫徹落實《會計法》,促進各單位內部會計控制系統建設,加強內部會計監督,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促進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財政部於2001年6月發布了《內部會計控制基本規範》,之後,財政部、證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相繼出臺了壹系列的內部控制法規及其配套規定,這對企事業單位加強內部會計監管、防範會計錯弊發揮了重要的“人工屏障”作用。然而,我國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實踐中仍存在以下突出的、普遍的問題:(1)管理當局認識不足,有章不循和無章可循的現象較為突出。(2)內部會計控制系統缺乏科學性,難以發揮其應有功效。(3)內部會計控制系統的執行與監督不力,獎懲不明。(4)會計監督不力財務控制存在漏洞。(5)對內部會計控制進行評價的審計制度滯後。因此,要治理會計信息失真,加強內部會計控制系統建設勢在必行。

設計內部會計控制系統應以控制目標為導向,以業務流程控制為基礎,以控制程序和確定關鍵控制點為手段來進行內部會計控制系統的實務設計。主要包括籌資業務控制、對外投資業務控制、采購與付款控制、貨幣資金控制、銷售與收款控制、成本費用控制、工程項目控制、對外擔保控制等內容。

(五)強化獨立審計的社會監督作用

1.加強註冊會計師行業監管

我國註冊會計師協會壹直存在著性質不清、職責不明的問題。它既是部門所屬的事業單位,又是社會民間團體;既有行政管理職能,又有行業自律色彩。因此,目前我們應該做的是理順中註協、財政部、證監會等部門在註冊會計師行業監管中的職能與分工,建立起政府行政監管和註冊會計師行業自律有機結合,分工合理、監管全面的行業監管體系。

從長遠看,政府部門應為註冊會計師行業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促進其健康發展。政府監管應重在監控和預防,利用行政手段和強制力,發揮政府監管的優勢,規範行業運行秩序。同時,註冊會計師協會應切實加強自律管理體制的建設,通過豐富和完善自律性服務、監督、管理、協調職能,推動行業更加走向成熟。以會員為中心建立行業自律管理體系,做好為會員提供技術支持、法律援助、教育培訓和改善職業環境等各項服務工作,強化對會員的誠信意識、職業道德和職業質量的自律監管約束。

2.強化註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

獨立性是註冊會計師審計的靈魂,它包括形式上的獨立和實質上的獨立。形式上的獨立是指註冊會計師必須與被審查企業或個人沒有任何特殊的利益關系。實質上的獨立,又稱為精神狀態或自信心,它要求註冊會計師在執業過程中嚴格保持超然性,不能袒護任何壹方當事人,尤其不能使自己的結論依附或屈從於持反對意見利益集團或人士的影響和壓力。註冊會計師執行審計、審核和審閱等鑒證業務,應當恪守獨立、客觀、公正的原則。應當保持應有的職業謹慎,保持和提高專業勝任能力,遵守獨立審計準則等職業規範,勤勉盡責。從國內外證券市場發生的重大案件看,註冊會計師的獨立性倍受關註。

3.加強前後任註冊會計師的溝通

從我國近幾年出現的財務造假情況看,證券市場主要存在著會計師事務所變更過於頻繁的現象。由於不良執業環境和事務所之間不良競爭的影響,壹些上市公司通過變更事務所來購買審計意見,極大地損害了投資人的利益。在目前的會計信息披露規定中,要求其必須及時披露包括變更會計師事務所在內的重大事項,以抑制上市公司潛在購買審計意見的行為。

四、結束語

上市公司財務造假的手法可謂花樣繁多,財務造假行為的蔓延與發展是與其手法的更新和變化相互依賴的。造假手段是財務造假各要素中變化最快、最為活躍的因素,對造假手段的總結提煉具有特別重要的實戰意義,“知已知彼,百戰不殆”。造假手段雖然繁多,但最終都要通過財務報表和信息披露來實現,調節利潤等數字,既能夠直接的提高業績,粉飾報表,也可以提高壹些反映公司獲利能力的指標,信息披露的程度也會影響投資者的決策。因此,強化會計監管,有效地發揮會計監管的職能,是對當前經濟領域中,出現的財務造假現象的有力挑戰,也是防止和發現財務造假的有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