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商標查詢大全網 - 會計考試 - 李福和的壹生

李福和的壹生

李福和,廣東鶴山人,1916年9月26日出生於香港。他是香港望族李培才家族的成員。他的祖父李佩才是當地的殷商,在19世紀以大米進口、海運、房地產發家致富。李福和的父母分別是李澤芳(又名李)和鄧。李澤芳於1918參與創辦東亞銀行,後擔任立法局非官守議員及東亞銀行經理。李福和的六個兄弟是家裏的老二,還有三個兄弟姐妹。其中,五弟李福九是香港政府早期的華裔政務官。他是香港開埠以來首位出任社會福利署署長、社會事務司及民政事務局局長的中國人,也是行政會議及立法會議的官方成員。

李福和從1928到1932在人皇學院接受教育,並從1932到1934轉到聖約瑟夫學院。1934,赴美國馬薩諸塞州,波士頓大學工商管理專業。1937畢業後,立即前往紐約大學深造,並獲得1939的M.C.S .學位。李福和日後還在美國哈佛大學學習過。李福和從紐約大學畢業後,於1939首次加入美國大通銀行紐約分行實習。1940回港後,加入其家族創立並經營的東亞銀行,從初級職位助理會計師做起。1941二月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後,香港進入日治時期,期間李福和繼續在銀行任職。

二戰後,李福和從1949至1任東亞銀行助理經理,從1958至4月任該行董事。後來在1961升任經理,在1964任副總經理。1972年接替已退休的簡月清出任東亞銀行總經理。1977退休,由簡躍龍接任,但仍為董事。1984年,他再次回來接替簡躍強爵士出任東亞銀行董事會主席,直到1997年,李(後來的爵士)才接任。

在東亞輪值主席國期間,中英兩國政府已經達成協議,香港主權將於1984年移交給中國。與前任總裁簡躍強選擇淡出東亞業務不同,利福和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他任職期間除了在港開設多間新分行外,還積極配合中國大陸“改革開放”拓展內地市場,在上海、深圳、廈門、廣州等地設廠。在中國內地和香港以外,東亞銀行在英國倫敦、美國紐約和洛杉磯的海外分行也在他的主持下開業。

李福和卸任東亞主席後仍留任董事,2008年才965,438+0歲退休。他在東亞銀行服務了68年,退休時董事會送給他壹件鑲有六匹駿馬的玉佩。除了東亞銀行的工作,李福和自二戰以來還擔任過多家公司的董事,包括和記黃埔、江森電氣控股、屈臣氏集團、吉昌人壽、駿怡貨倉、聯誼貨倉、青州英尼、南和行、北角碼頭等。聖公會港澳教區成員李福和在戰後初期積極支持聖公會會議,參與了許多與聖公會有關的職務,包括從1945到191擔任聖公會聖保羅教堂名譽司庫和法衣室成員,從19938籌備聖公會北角聖彼得教堂的成立此外,他還擔任過英國聖公會的聖保羅男女中學、聖凱爾中學和聖邁克爾小學等英國聖公會學校的董事,是英國聖公會小學監督委員會的成員和監督委員會的名譽司庫。

另壹方面,李福和在1946至1951期間為香港保護兒童會會員,之後分別在1948至1950和1951期間擔任聯席名譽司庫。在戰後早期的公共服務中,他還擔任了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九龍分會的主任和名譽司庫,香港痙攣協會的成員和名譽司庫,以及香港麻風病國際救援協會的成員。1969年接替何進爵士出任香港公益金副會長,後擔任公益金副發起人。

積極參與公共服務的李福和也開始引起香港政府的註意。分別於1950及1952獲委任為租務法庭委員會委員及特別陪審員,於1962獲委任為港府社會福利咨詢委員會委員,於1963至1968獲委任為港府蔬菜統營咨詢委員會委員。李福和也十分關註香港中文大學的發展。早在1961就當上了聯合學院的院長。1963聯合書院與新亞書院、崇基書院組成香港中文大學後,他繼續擔任聯合書院的董事,直至1967。1963,李福和獲委任為崇基學院校董。在任期間,他從1964到1970擔任理事會的名譽司庫。後來,他在1970年接替林誌豪擔任理事會主席,並在1976年由黃選平繼任。在1970至1981期間,他還是香港中文大學董事會成員。

1964年8月至1970年3月,李福和是香港政府公務員敘用委員會成員,就公務員的任用提供意見。在1970離開公務員敘用委員會後不久,何、羅桂祥等人被香港政府任命為壹個薪金調查委員會的成員。英國政府前首席公務員專員喬治·馬拉比爵士(Sir George Mallaby)擔任委員會主席,剛剛退休的外交部助理次官詹姆斯·摩根(James C. Morgan)擔任委員會顧問,負責審查公務員的薪級結構和薪金制度。薪常會於1971年3月開始運作,並於同年8月向香港政府提交報告。不久後,在1972文憑教師薪酬運動期間,李福和與秦漠、羅桂香再次被港府委派到薪酬調查委員會壹個名為“摩根工作小組”的工作小組,研究文憑教師的薪酬問題。工作組於10月初召開會議,1972+0165438。工作小組的報告於同年2月提交給時任香港總督的麥理浩爵士(後來的勛爵),並於2月1973向公眾公布。然而,工作小組提出的加薪建議從未被文憑教師接受。後來文憑教師在4月1973發動了兩輪大規模罷工,最終迫使港府讓步,接受文憑教師提出的加薪要求。1971 6-7月,李福和首次被香港政府任命為臨時立法會非官守議員,填補安子介離港留下的臨時空缺。隨後於7月1973至7月1981被香港政府委任為立法局非官守議員,9月1978被香港政府委任為行政會議非官守議員。他在兩個市政局任職期間,曾擔任多個公職,包括銀禧體育中心委員會委員、香港政府經濟多元化咨詢委員會委員、香港政府首長級薪俸及服務條件常務委員會委員、香港演藝學院工程委員會主席、新市鎮土地征用研究委員會委員及香港工業貿易咨詢委員會委員。李福和敢於在立法會批評政府的官僚作風。比如6月1977,他質疑政府決定租用昂貴的休閑大樓作為辦公室,浪費公款。此外,他多次在本局倡議香港政府應制訂長遠的人口及土地供應政策,為香港的長遠發展作好準備。1977年,總督麥理浩爵士成立香港工業公司,歸政府所有,負責在新市鎮發展新工業區。李福和被任命為香港工業公司首任主席,大埔工業和元朗工業都在他的任期內得到發展。

李福和出任行政局議員時,正值中英兩國政府就香港前途進行談判。在九月中英第壹輪談判前夕,1982,李福和、鐘士元爵士、(後來的爵士)、鄧蓮如(後來的男爵夫人)和陳四位行政局和立法局的非官守議員,首先由當時的港督尤德爵士提名,訪問英國,會見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後來的男爵夫人)、外交大臣卡林頓勛爵和外交次官唐納(後來的爵士)。在此期間,李福和及其他兩局議員代表促請中英雙方盡快就香港前途展開正式談判,並定期公布談判進展,向港人交代。

在中英談判的兩年多時間裏,李福和繼續多次隨兩局議員出訪英國,遊說英國政府和國會議員,為香港爭取壹個最符合港人利益的未來安排。進入以後談判的後期,行政會議得知英方在1997後放棄繼續對香港行使主權,意味著英方同意香港主權在1997後移交給中國,李福和等行政會議成員試圖就中英兩國計劃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發表意見。其中,李福和認為,中英雙方計劃在過渡期前後成立的討論主權移交細節的中英聯合聯絡小組(JLG),絕不應扮演任何權威的角色,也不應參與實質的治港工作。他的觀點被中英雙方采納,後被寫入中英於1984 12 19正式簽署的《中英聯合聲明》附件二第六條。

《中英聯合聲明》正式簽署後不久,李福和於1985年初辭去行政會議職務,但仍擔任香港工業公司主席,直至同年年底,由張建全接任。為肯定其多年從政、經商、擔任公職的表現,李福和早在165438+10月20日就被任命為香港政府非官方太平紳士,並分別於1968、1977、1979年被英國法院授予OBE爵位和女王銀。此外,李福和於1980獲香港中文大學頒授社會科學榮譽博士學位,並為英國銀行家協會院士。1985李福和從行政會議退下來後,不再參與政治事務,逐漸淡出香港政壇。在東亞銀行工作成了他剩下的主要工作。2008年91歲卸任東亞銀行董事後,在香港過著低調的退休生活,但仍定期參加教會活動。